我国农村快乐家园养老模式创新

2020-10-14 21:52肖飘雪邓艳王逸
青年生活 2020年19期

肖飘雪 邓艳 王逸

摘要: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的日渐加大,高龄占比最大的农村越发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在十九大重大决策部署《实施乡村振兴策略》中,国家提出了要构建多层次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创新多元化照料服务模式,构建养老敬老孝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加快老龄事业的发展。本文通过查阅有关资料,并针对广西农村老人的生活开展调研,分析农村现有模式下家庭养老的困境、以及老人康健养老、精神富养等需求,探索适合农村的新型养老模式——“快乐家园”养老模式,通过大数据等技术、内部制度管理、多方联合保障等手段支持家园运作,打造一个“充满温暖和爱、以促进老人精神富养、家庭社会和谐”的养老场所。

关键词:农村养老模式;困境和挑战;快乐家园;创新和运作

引言

养老,在中国汉语中是指奉养老人或老者的闲居与休养,它不仅针对身体康养,也讲究精神富养,以让老人物质满足基础上实现精神的愉悦[1]。它作为古代礼制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有三个含义,其一是指对年老而贤能之人按时供给酒食并加以礼敬;其二是指扶养因年老不能自给之人;其三是指年老在家修养,如“以保息六养万民:一曰慈幼,二曰养老”[2]。随着个人、企业和社会对养老资源、环境和商业机会的关注,我国城镇地区逐步形成了比较具有中国特色的养老产业,但农村养老基于养老资源、养老心态和消费能力等原因而处于相对较弱状态,本文拟探讨当前农村快乐养老模式的实践基础与运作模式。

一、农村养老的人口背景与养老模式

(一)我国老年人口数量趋势

1.我國老年人口数量的总体趋势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老年人口比重持续上升,2019年末全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18.1%、为25388万人、增加439万、上升0.25%,65岁及以上占比12.6%、为17603万人、增加945万人、上升0.64%。我国60岁以上人口已达2.5亿,占世界总量1/5、亚洲总量1/2,预计2045年中国60岁以上人口将占到总人口的30%、整个社会完全老龄化,而发达国家的人口老龄化过程用了100年。

2.我国乡村人口数量的变化趋势

城镇人口比重超过60%,人口的城镇化转移继续加快。2019年末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60%、同比提高了1.02%,城镇常住人口84843万人、同比增加了1706万人,乡村常住人口55162万人、同比减少1239万人。随着取消落户限制等享受城镇政策的实施,农村青年人口正在加快城镇化转移,农村人口规模减少与留守人口老年化趋势更加明显。

(二)我国典型城市养老模式[3]

中国老人养老分为本地养老和迁徙养老,本地养老分为家庭养老、机构养老和社区居家养老三种基本模式。

1.家庭养老模式

中国崇信儒家文化,养儿防老、儿孙满堂观念根深蒂固,长期习惯家庭养老模式,生活其中的老人感到亲切,没有被抛弃感,经济上比较划算,社会性硬件设施投入少。但这种模式逐渐不适应城市住房面积有限、社会竞争加剧等所带来的照顾成本剧增、赡养者疲惫不堪,也越来越不适应421型家庭、空巢家庭而逐步向社会养老过渡。

2.机构养老模式

由养老院等专业机构集中老人、统一提供有偿或无偿养老服务、进行严格化管理和标准化服务,依靠国家资助、亲人资助或老人自备形式获得经济来源。但养老机构多追求综合效益,费用较高,对部分缺少子女支持或丰厚积蓄的老人而言较难承担,个性化服务相对少。

3.社区居家养老

兼顾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的利弊,服务中心派出护理员按约定到老人家中提供做饭、清扫等家务服务和陪护、倾听等亲情服务,比较适应我国高龄老人、体弱多病及空巢老人的生活习惯和心理特征,使其在家就可享受专业化服务,但目前服务内容单一、优质服务供给不足,注重KPI考核导致过度关注绩效而对人文关怀缺失问题。

二、我国农村养老模式问题与调查实证

(一)我国农村养老模式调查与结论

1.调查方案设计与实施

本调研采用访谈式及问卷式调查方式,访谈式安排在2019年暑假期间根据调查问卷走访、记录了广西河池、百色、玉林及梧州等地区乡村中目测年龄六十岁以上的老人;问卷调查选择农村同学自家或周边年龄目测超过六十岁的老人作为调查对象,从家庭收入消费、身体健康、娱乐消遣、生活方式及养老需求等五个方面、十六个问题进行调查。

调查共收到样本101份,有效样本为101份,问卷回收率100%。

2.调查数据统计与分析

(1)关于农村老人收入消费情况

目前农村老人可支配收入月均1500元以上的超过17.83%,认为收入“够用有余和大致够用”的占到48.51%、这个比例覆盖到500-1500元的收入范围,认为“十分困难”为22.77%、这个比例涵盖到500元收入以下,两个指标说明农村老人每月实际基本开销应该在500-1500元以内,总体上农村老人自身物质需求较低、个性较乐观、没有足够的非必须性开销,只能接受较为低廉的服务和消费。

农村老人资金(多选题)大多来源于子女供给、养老金和政府资助,“子女供给”的过半比例说明农村具有良好的 “养儿防老”现实基础,但也加大了子女赡养压力、风险与老人对子女的物质精神依赖;政府资助和养老金比例偏低,说明农村社会化养老还未形成良好环境,自给自足式来源说明部分老人难以依靠子女、政府和社会救助,此群体随着年岁变高会需要更多的社会关怀和社会性养老支持。

农村老人的花费开销意愿说明当下经济发展令农村老人吃住条件得到保障(33.66%)后,越来越多的农村老人更加关注生活质量和精神富养(62.37%),教育是比较大(27.72%)的开支之一。

(2)关于农村老人身体健康状况

大多数老人生活能自理,且身体健康状况总体良好,但 “患有慢性疾病”比例高达31.68%,身体亚健康甚至患病,对医疗及养生有一定诉求,可能导致农村老人在基本生活开支之外需要增加看病买药的刚性开销,与前题农村老人的日常开销需要接近1500元相关。

其次老人年度医疗花费有67.32%的在1000元以下,这部分身体比较健康的人口可以实现生活自理、甚至可以组织起来参与和照顾村组中其他老人的活动。

(3)关于农村老人娱乐消遣情况

农村老人的娱乐消遣活动很少,且参与率低,说明农村老人在不算繁重的重复性农事活动后大部分人(70.21%)、大部分时间处于无所事事状态,具体原因是老人对乡村娱乐活动感觉一般甚至不满意。

结合农村老人对娱乐消遣好处认知和前面老人的经济开销较大份额花在孩子教育上,可见老人比较认可教育对人生的改变,但对孩子教育和自我成长的引导上能力比较有限。

农村老人的娱乐消遣单独进行的比较少,群体性娱乐虽然不多,但这些老人比较容易合群(两者兼有比例高达49%),所以农村适合开展更多群体性娱乐消遣(77%)、也有利于调动周边的老人资源、提供更多群体性自我素质提升的项目。

(4)关于农村老人生活方式情况

农村老人因年轻人外出等原因与子女分家现象普遍,双方交流较少,相互关怀和了解程度较低、电话报喜不报忧较多,子女对老人生活问题“远水救不了近火”,甚至容易形成矛盾、意见。且以往农村老人间相互走动现象正在衰退,老人对外交际较少,可能存在社交需求;还好有53.47%的“经常来往、相互幫助或一起活动”,可为开展乡村互动提供基础。

这跟农村老人与家人相处状况的调查结果相互印证,农村老人对家人热情的比例也只有66.34%,其他几个状况如冷淡、敬而远之或其它的之和也高达三成。

农村老人在当下养老生活中比较困扰的事情跟子女相关的比例高达56.44%,真正关心自己“起居无人照料”的只有12.87%,这可能跟调查样本未覆盖到不能起居自有的老人有关,与城市养老相比,农村老人乐观、向善比例较高,农村养老人文环境具有相当优势。

3.调查主要观点与结论

(1)农村养老子女依赖性较大

随着年岁变高,农村老人康健程度不断下降,难以承担过于繁重的农活,收入锐减,生活所需资金大都依靠子女供给,然而城市愈发激烈的竞争导致农村外出务工青年的收入不稳定,抚养孩子、赡养老人更是加大了子女精神压力,老人的物质精神得不到满足,且生活来源不独立导致其生活方式的不独立,子女收入状况往往对其养老方式和质量有着很大影响。

(2)农村老人精神愉悦度低

随着农村经济水平提高,老人在吃住条件得到保障后,越发关注自身精神满足,但大规模的农村人口城镇化转移、家庭结构改变等缘由,无疑使得空巢老人现象十分突出。同时长时间的缺乏沟通滋生了久居家中的老人与常年在外的子女观念上的不统一,甚至矛盾隔阂,农村老人在家中的决策地位逐步下降,精神慰藉得不到满足。

(3)农村老人存在社交需求

囿于经济实力,农村老人大都只在一定范围内活动,外出旅游更是少之又少,限制了老人的交际圈。另一方面,老人间交往频率降低,以往农村老人间相互走动、活络的现象正在衰退,“蜗居”现象愈发明显,老人对外交际较少、缺乏互动,可能存在社交需求。

(4)农村老人自我成就、自我提升意识较弱

目前大多农村的娱乐活动仅是为娱乐而娱乐,老人对娱乐消遣好处的认知中拓展眼界、加强修养的也涉及较少。且随着社会飞速发展,知识日新月异,老人对孩子教育和成长的引导上明显出现短板,农村较为局限的养老活动类型已不再能满足老人自我提升以及再融入社会能力的拓展需求,农村娱乐消遣活动建设尚存很大空白。

(二)农村地区养老产业的基础状况

除少数发达地区,农村养老以家庭养老为主、社会救助为辅,老有所养是农村人眼里老人最好的生活状态。对没有子女的农村老人,政府颁布养老保险等养老救助政策,但其他新型养老模式在经济不发达的农村往往难以推进[4]。

1.农村家庭养老模式的主客观条件

传统经济和低物质需求是前提条件。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下,农民被束缚在狭窄的农村环境、缺乏农耕外的谋生手段、家族关系紧密、物质欲望淡薄简化了养老的物质压力,而父母拥有家庭私有财产的分配权,赡养父母经常成为子女想获得继承权的代价。

孝道思想和天伦本能是内在动力。传统孝道思想有着长久发展历史和深刻社会影响,调解了长者与晚辈的关系和行为准则,被抬到相当高的地位;享受天伦之乐的本能更是促成农村重家庭、轻个人、维护家庭利益与和谐的近代内聚和封闭的大家庭氛围。

政策鼓励与社会道德是外在约束。国家政策与社会道德具有一定外在强制性约束,且在传统意识中,老人安康、老有所养被赋予国运和德治象征意义的背景下,家庭养老不只是家庭私事,民政部门承担了相关政府行为主管、实施与约束的责任。

2.农村家庭养老模式的问题与挑战

家庭低粘性和家庭功能弱化。丁克或离婚性家庭增多、家庭小型化、生育率下降等问题使得小家庭成为活动的主体,且随着农村青年外出读书、工作或外迁的增多,农村越发成为所谓的三八、六一和九九空心化社会,子女虽能对老人提供经济支持,却很难顾及之外的老人生活不便和精神苦闷。

外出工作压力。年轻人在农村的收入缺乏保障,自给自足也不能帮老人积攒养老储蓄,而进城工作又面临持续工作压力,由于对子女教育、陪伴和成长问题的注重,青年子女的时间、精力和财力难免倾斜,无暇顾及农村父母,影响了老人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两代人的居住和饮食偏好也加大了传统养老的阻力。

农村老人高寿化下的易患病、低自理。随着寿命不断延长,高龄农村老人的健康状况难以保持,易患病、易伤残、日常处理能力下降、需要更多护理和照料,加大了年轻人的经济负担和思想压力,瓦解了传统家庭养老模式,子女对父母的照料和慰藉也会减少。

(三)城市养老模式乡村化转移困境

农村经济环境限制。虽然我国总体经济水平不断提高,但地区差异、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依旧十分突出,无论是养老所需配套的娱乐学习设施,还是相应的管理制度要求,农村现有的经济水平大都无力满足,完全照搬照抄已然是不切实际。

传统思维限制。农村老人往往不能理解新的养老模式和商业逻辑,过度依赖家庭养老,认为社会养老和机构养老是不光彩的,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体系在农村推广力度弱,人口迁出养老负担大,构建和完善农村养老体系、推动农村养老已是大势所趋。

三、我国农村快乐家园养老模式探索

(一)我国农村快乐家园养老模式的内涵

“快乐家园”农村养老模式是基于农村养老的新型养老模式,其旨在打造一个“充满温暖和爱、促进老人精神富养、家庭社会和谐”的养老场所。以实现农村老人晚年生活快乐、精神富足,并提升自我修养,家园将间接服务于留守儿童和外出务工的青年子女,为城市提供更多劳动力,为乡村和社会保持更纯洁和稳定的生活环境,减少了人口老年化所带来的劳动力供给不足压力,促进家庭社会和谐,助力“少有所依、中无所虑”局面的推广。

(二)快乐家园农村养老模式的创新

1.汲取优秀养老经验,密切相关群体联系

学习各养老模式和养老机构的成功经验,开展教学服务,满足农村老人新型养老需求,平衡城乡资源倾斜,避免多走弯路。如在不违背老人居家愿景下,满足老人愉悦生活、康健养老、孙辈教育等方面需求,使其能够快乐生活、知识创收、服务家庭,解决农村青年外出不安心、留守儿童缺少照顾关怀的问题,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劳动力。

2.强调技术手段,大数据支撑家园运作

由于各村落服务站的人数有一定限制,所以家园将加大技术手段的运用。如通过大数据集合分析所采集的乡村老人生理、心理数据,针对性开发养老产品,实时推送合适的养老服务,以便老人根据个人喜好和需求选择。其次,家园采取“总部—区域分部—村落节点”的发散式管理模式,统一由总部核心平台收集分点的经营数据,在线监控家园状态,预测并推行相关策略,降低人工成本和不必要的错误率。

(三)快乐家园农村养老模式的运作及保障

1.主营活动

家园将通过以下主打项目,满足老人所需要的娱乐文化、人际交际、儿孙教育、生活手艺等需求,解青壮年的后顾之忧、分政府与社会的发展之忧。

开展符合乡村特色的文艺晚会、烹饪类比赛,展示老年人才艺风采,营造当代老年人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和谐养老氛围;开展文化参观、旅游等活动,增强老人的获得感和幸福感,结交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引导老人将所观、所谈合理运用于儿童生活照料、人生引导;开展符合当地特色的手工艺类活动,解决老人无技傍身等问题,让老人在获得充实感的同时实现创收,又有效地保护了当地的特色文化;开展兴趣培养、子孙教育、健康讲解、电子产品使用等课程,排解老人因无人陪伴而产生的孤寂感,减轻老人因能力不足而无力指导孙辈的负担,实现老人康健养生的愿望,摆脱因不熟悉电子产品而导致的社会脱节和沟通困扰。

2.运作模式

(1)架构规划

图15.家园运作模式

快乐家园的运作是一种半闭环式的合作模式,指通过开展乡村老年快乐家园,为农村老人提供有利于提升幸福感的产品和服务,在“居家+机构服务”的模式下,满足农村老人的养老需求,并通过所提供的服务回馈家庭,确保家园的服务经费来源及后期运作;其次,通过共享、共建模式,联合政府、企业、有关机构和其他社会群体,确保家园的正常运作。

(2)收益来源

成立初期,与政府合作取得一定的资金支持和政策补贴,支持家园运作,解决建设资本不足问题。其次,养老问题也一直是社会热点问题,家园可争取部分福利性基金组织的帮助,或争取其他社会人士的融资。

成立后收益主要来源:一是会员制收费,即享有别于普通成员的服务优惠,二是外出参观、各项课程的收费,家园初期将针对客户需求采用依附服务的价值来制定相应的优惠价格策略,三是特色手工艺销售服务抽成收费,由家园为老人寻找销售渠道并进行贩卖,在收取销售收入的10%后,将剩余返还老人,增加老人收入,四是相应的附加费,即家园通过为企业和机构提供增值服务,如场地租赁、充当旅游机构中介等收取相关费用。

3.运作保障

(1)内部管理保障

家园配备专业的管理团队,编制相应管理制度对员工日常行为工作加以规范,并辅以相应的奖惩方法,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其次,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做好相关的工作,建立良好的沟通和风控管理平台,数据化客户信息,以更有效、更及时的满足农村老人的个性化需要,提高整体效率、效益。

(2)多方联合保障

联合政府与村委會力量,进行家园的入村和后期宣传,增强社会公信力,解决前期场所安置问题,降低投入成本,在解决政府对乡村留守人员心有余而力不足问题的基础上,增加家园前期客户量。

依靠企业做周边服务,增强家园吸引力。发展中期,成员达一定数量后,与保健品等外部企业合作,邀请开展相关的养老知识培训,丰富家园活动类型,同时也推广企业,实现双方互利共赢,得到相关企业的支持。

利用相关机构的资源。与老人大学、养老院等成熟机构合作,利用好其现有资源和服务管理的经验成果,移植到农村,平衡城乡资源倾斜。联合各大网络教育平台,开发一个服务于老人的平台,降低课程开发成本,确保课程和平台的优越性。

联合其他群体,增强农村老人的关注度和家园认可度。邀请公众人物代言,凭借其号召力和影响力来扩大家园的知名度。聘请当地村民为家园的服务成员和家园理念、产品的宣传人员,提供就业机会,增强老人对家园的接受力。

四、结束语

随着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农村养老事业有了相当大的发展空间,越来越多的养老事业单位开始向农村进发,为适应农村养老环境,取得进一步发展,“快乐家园”农村养老模式首要挑战就是解决农村“养儿防老”观念的根深蒂固,外出务工青年子女对老人实时照料、精神抚慰的无力等问题,农村养老模式还需要走很长一段路。

参考文献:

[1]鲍淡如.养老是一种生活方式[J].中国社会保障,2015(11):37.

[2]孙建萍,周雪,杨支兰,等.国内外机构养老模式现状[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31(07):1264-1266.

[3]卢德平.略论中国的养老模式[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4)

[4]范晓芬.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分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9(15)

[5]孙剑.我国城市社区养老模式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9(19):182-183.

项目基金:

本文获2019年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乡村老年快乐大学—农村留守老人快乐之道》项目经费支持。肖飘雪为项目负责人,邓艳为小组成员,王逸为项目指导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