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顶 王桂花 王晓媛
【摘要】 肋间神经痛是从胸背部沿肋间斜向前下至胸腹前壁中线的带状区域疼痛,是指一个或几个肋间神经支配区域的阵发性或持续性疼痛。目前西医的治疗方法是服用一些营养神经的药物,或者应用镇静剂和止痛剂。这些药物都有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而针灸及放血疗法作为中医学的外治法,治疗本病独具优势,具有安全无创、疗效显著、无副作用的特点。本文以一例中年女性肋间神经痛为例,采用针刺、艾灸结合放血疗法治疗,当天即有效,治疗10天后疼痛基本消失,现报道如下。
【关键词】肋间神经痛;针刺;艾灸;放血疗法
【中图分类号】R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107-2306(2020)03-122-01
肋间神经由胸段脊髓向两侧发出,经肋间到胸前壁,支配相应区域的肌肉的神经分支及沿肋间的感觉神经分支。肋间神经痛是从胸背部沿肋间斜向前下至胸腹前壁中线的带状区域疼痛,是指一个或几个肋间神经支配区域的阵发性或持续性疼痛的一种经常性症状。其临床症状是从胸椎向前下方向,沿肋骨间及其附近区域出现剧烈疼痛,并有皮肤过敏现象,可出现相应区域腹痛;为经常性疼痛,浅表、刀割样,时有发作性加剧,有时被呼吸动作所激发,咳嗽、喷嚏时疼痛加重。目前西医的治疗方法是服用一些营养神经的药物,也可以应用镇静剂和止痛剂。但大多数患者不愿意服用止痛类药物,怕产生依赖性和抗药性。而针灸及放血疗法作为中医学的外治法,在治疗本病上发挥其优势,具有安全无创、疗效显著、无副作用的特点,被绝大部分人所接受。
1 病案举例
患者,女,59岁,主诉:双侧季肋部疼痛2天。现症见:神志清,精神可,患者2天前情绪激动后出现双侧季肋部疼痛,右侧更甚,疼痛剧烈,为刀割样、火烧样疼痛。每日发作8-10次,每次持续约4-5分钟,疼痛呈游走性,先出现右侧疼痛,继而左侧疼痛。受凉后加重,得温痛减。患者自服止痛药物治疗,效果不明显。为求进一步系统治疗,来本院就诊。患者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史,否认肝炎、结核等病史,否认重大外伤及手术史。西医诊断:肋间神经痛。中医诊断:胁痛,证属肝气郁结。治宜疏肝理气化郁。给予针刺日月、期門等穴联合艾灸关元、命门,结合期门、日月等穴放血、拔罐疗法。操作方法:患者取仰卧位,双手举过头顶,屈膝。常规消毒后,采用025*25mm一次性毫针快速刺入日月(在上腹部,当乳头直下,第7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期门(在胸部,当乳头直下,第6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等穴,同时艾灸关元穴(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操作方法:用4个高约2cm直径约2cm艾柱行温和灸法。留针结合艾灸30~40min。艾柱与施救灸腧穴保持3~5cm的距离,以患者自觉腹部温热为度,避免烫伤。患者治疗1次后,感疼痛较前明显减轻。隔日给予日月、期门等穴放血、拔罐治疗,操作方法:常规消毒后,采用0.9mm放血针头刺破穴位,戴上无菌手套,挤压出血部位,拔上气罐,使出血量增加,留罐5min后取下气罐,用酒精棉球给予放血部位清洁消毒。患者感每天治疗后效果显著,疼痛逐天减轻,经过7天治疗后患者感疼痛明显减轻,为巩固疗效治疗10天后,患者疼痛基本消失,满意出院。
2 讨论
肋间神经痛属于中医学“胁痛”范畴,疾病的发生于肝、胆密切相关。肝主疏泄,在体合筋,在志为怒,胆附于肝,与胁痛关系密切,患者情绪激动后发病,怒气伤肝,肝气不疏,表现在筋上,从而导致胁痛。期门穴为肝经募穴,位于在胸部,当乳头直下,第6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主治胸胁胀满疼痛。日月穴为胆经募穴,位于在上腹部,当乳头直下,第7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主治胁肋疼痛,胀满。针刺期门、日月等穴可以起到疏散肝气的功效。曲泉穴为肝经合穴,位于膝内侧横纹头上方,半腱肌、半膜肌止端的前缘凹陷处,屈膝取穴。主泻肝火。治疗中还运用到火针排刺阿是穴,其操作方法是:先将需针刺的皮肤消毒,然后将特制的火针针具放在酒精灯上灼烧,迅速刺入皮肤。火针是一种集针和灸两种方法为一体的方法,既有针刺调和气血、疏通经络的作用,又有灸法温经通脉、升阳举陷的作用,还可以治疗热证,具有拔毒泄热的作用。治疗中运用到的放血疗法又称“针刺放血疗法”,是用三棱针、粗毫针火针小尖刀刺破或划破人体特定的穴位浅表脉络,放出少量血液,以外泄内蕴之热毒,到达治疗疾病的一种中医传统方法。它具有消肿止痛、祛风止痒、开窍泄热、镇吐止泻、通经活络的功效。针刺、艾灸结合放血疗法三者合一,才能达到疏肝泄热,行气止痛的功效,从而使肋间神经痛患者得到康复。
参考文献
[1]王富春,马铁明.刺法灸法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65-67.
[2]李景新,杨蕾,王振楠,张淑君.针刺结合艾灸治疗青年女性异常子宫出血验案1则[J].中医研究,2019:04-03.
作者简介:王金顶,男,研究方向:中医学
通信作者:王桂花,女,硕士学位,研究方向:中医学,E-mail:1337136303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