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储存损失损耗原因分析及解决方法探讨

2020-10-14 07:01苑洁敏
粮食科技与经济 2020年3期
关键词:解决方法

苑洁敏

[摘要]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2006年国家开始实行小麦最低保护价政策,提高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粮食产量逐年提高,粮食库存也逐年加大,但随之而来的小麦储存损耗问题也日益严重。如果不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加以控制,将会导致企业经济效益受损,并且无法有效落实国家政策性粮食管理要求,给国家粮食安全造成一定的影响,绝不容忽视。为此,必须对小麦存储损耗产生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保证储存安全和管理水平全面提高,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粮食储存损耗;主要原因;解决方法

中图分类号:S512.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65/j.gste.cn431252ts.202003

1 粮食损耗定义及相关管理规定

储存粮食损耗的定义是指从粮食计量验收入库起,到计量出库的整个保管过程中发生的全部损耗。国家规定了两种形式的损耗,即自然损耗和水分杂质减量。自然损耗是指粮油在储存过程中,因正常生命活动消耗的干物质、计量的合理误差、检验化验耗用的样品、轻微的虫鼠雀害以及搬倒中零星抛撒等导致的损耗。水分杂质减量是指粮油在入库和储存过程中,由于水分自然蒸发,以及通风、烘晒、除杂整理等作业导致的水分降低或杂质减少。

我国《粮食仓储管理办法》规定了保管自然损耗和水分杂质减量处置办法,即自然损耗率按照定额储存半年以内不超过0.1%;半年以上1年以内不超过0.15%;1年以上不超过0.2%。水分杂质减量应当实核实销,入仓前以及入仓期间发生的水分杂质减量在形成货位后核销,储存期间的水分杂质减量在一个货位或批次粮油出清后核销[1-2]。

2 粮食损失损耗严重的主要原因

承担国家政策性粮食收储的企业,业务范围包括小麦的收购、保管到销售出库三个环节,其损失损耗主要产生在收购环节和储存环节,造成粮食损失损耗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第一,入库环节的计量器具产生误差、监磅人员责任心及管理不到位导致入库时售粮人员掺杂使假,灾害年份入库粮质差,抢收粮、人情粮、关系粮以及管理不到位导致高水分、高杂质粮食入库,验质不准确导致没按国家标准扣量或不扣量等原因[3]。第二,保管环节粮食自身的呼吸损耗、通风降水减量、保管不善导致的虫霉鼠害以及仓储设施出现问题,如仓房防潮、密闭、隔热性能差及漏雨造成的损失等原因。第三,出库环节的输送机械产生风耗和抛洒也会导致部分损耗产生。

分析以上原因得出,粮食损耗的产生既由客观因素造成,又由人为因素导致。客观因素主要有以下两点:(1)收储活动中所产生的自然损耗定额范围内的损耗;(2)合理的水分减量。人为因素主要有以下四点:(1)没有严格按照国家政策性粮食规定进行收储,管理不规范导致的超常规损失损耗;(2)监督管理者没有正确理解和区分损失损耗,审查、计算不正确导致将超耗和责任事故作为正常损耗的漏洞;(3)受市场经济利益的驱使,进行虚增入库和虚减出库等违法行为,通过报耗谋取利益,导致国家企业受损;(4)连锁效应,统一认定“合理损耗”过高,使部分承储库出库时争相报耗,由此导致企业亏损成为常态。

3 降低粮食损失损耗问题的解决方法

3.1 自然损耗

一般出库时储备年限都能够达到1年以上,若出现损耗,则按自然损耗率定额0.2%计算,这个规定是处理自然损耗的最高上限。实际出库损耗总量(包括水杂减量)若低于定额,应以实际发生为准;实际出库损耗总量(包括水杂减量)如果高于自然损耗定额,保管1年以上的粮食应以最高0.2%为上限,超过部分视为超耗,超耗应属于粮食储存安全事故,而不能作为损耗处理。

3.2 水杂减量

3.2.1 杂质减量

由于政策性小麦储备一般要3~5年,为确保长期安全储存,要求必须达到国家规定的质量标准才能通过验收。入库时杂质超标按国家标准规定扣量,过篩除杂后才能入仓(扣量包含整理费用)。因为每年的质量验收显示杂质一般不超过国家标准,所以在整个仓储管理过程中,不再进行除杂处理,出库时杂质含量和入库时的验收检验结果基本一致,不影响出库销售,杂质减量幅度极小,一般情况下忽略不计。

3.2.2 水分减量

粮食水分含量对储藏稳定性影响极大,因此政策性粮食储备对水分含量要求也极为严格,小麦只有达到安全储存的标准(13.0%以下)才能通过验收,但收购时不像处理杂质那样方便快捷,为尽快收购入库和方便售粮群众,对于水分超标的粮食应按照国家规定扣量处理,再及时采取措施将超标的粮食降水,以达到安全储藏的目的,并能够顺利通过验收。由于国家规定了水分减量实核实销,因此承储企业如果出库损耗过大,水分减量就成为一个最合理的解释依据并计入损耗。通过调查发现,对水分减量计算方法存在曲解,如何正确计算水分减量才能堵塞漏洞?现举例分析。

某库收购政策性粮食及某企业收购市场粮食各10 000t,入库水分都是13.8%,出库水分都是12.5%。水分减量计算公式如下:

水分损耗率=(入库水分-出库水分)÷(100-出库水分)               (1)

根据公式分别计算损耗:市场粮的水分损耗率=(13.8-12.5)÷(100-12.5)×100%=1.5%,损耗量t=10 000t×1.5%=150t;政策性粮食的水分损耗率=(12.5-12.5)÷(100-12.5)×100%=0。

计算政策性粮食水分损耗率时,入库水分按12.5%计算而不是13.8%,这是因为在政策性粮食收购时根据国粮发(2010)178号文件规定,已经扣量处理,即入库时检测的粮食实际水分含量高于标准规定(12.5%)的,每高0.5个百分点扣量1.0%,如果政策性粮食收购时是13.8%的水分,在收购时已经扣量2%(包括整理达标的费用在内一并扣除),形成货位后验收时已经核销这部分扣量,因此出库水分再按照13.8%计算就存在重复计算水分减量。所扣2%的量包含了实际水分减量和整理降水所需费用,理论上应该有0.5%的溢余,以抵扣降水整理所需费用(杂质扣量也包含了整理费用)。只要政策性粮食在收购时已进行了水分扣量,在出库计算损耗率时都应该以入库水分为12.5%的标准来计算,在计算水分减量时必须符合政策性粮食出入库的有关规定。根据历年的检测结果,正常安全保管的小麦出库时水分大多在12.5%左右,因此出库数量如有短少,以自然损耗和水分减量原因的核销不能超过定额自然损耗率0.2%。

另外,也不可忽视小麦储存过程中出现的溢余现象[4]。即使科学规范管理仓储企业,出库时还可能产生溢余现象,即出库数量多于入库数量,多出的部分就是溢余。溢余原因有以下几点:一般情况下称量时的计量误差、收购时的检验扣水、扣杂误差等应呈正态对称性分布,即随机性误差应有正有负均衡存在;扣量部分包含的整理费用抵扣数量;储藏期间干燥的小麦达到水分吸湿、散湿平衡时的吸湿增重;新收获的小麦完成后熟后容重的增加等[5-8]。产生少量溢余现象和损耗减量现象机会应该是均衡存在的,所以应科学规范管理企业将损耗降到最低,即当粮食实际储存损耗与水杂减量的差额大于自然损耗定额时,则以自然损耗定额核销损耗,超出自然损耗定额的部分视为超耗,超耗作为粮食储存事故进行处置;当粮食实际储存损耗与水杂减量的差额小于等于自然损耗定额时,则按实际损耗核销,这样就不会超过自然损耗定额最高上限,以此规范企业减损降耗,将损耗控制在最小范围。

4 结 论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监督管理者应科学分辨合理损耗和超耗,行政管理部门负监管职责,应加强出入库管理,严格执行国家出入库检验制度,严格按照国家标准和操作规程进行操作,以真实科学的检验监测数据为依据,提高管理水平,杜绝人为因素,堵塞漏洞,只有这样才能避免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确保粮食安全储存,切实做到提质增效。

参考文献

[1] 国家粮食局监督检查司.糧食库存检查常用法规政策制度选编[Z].2016.

[2] 国家粮食局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农产品食品检验员—粮油质量检验员[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8.

[3] 国家粮食局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粮油)仓储管理员—粮油保管员[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8.

[4] GB 1351—2008,小麦质量标准[S].

[5] GB/T 29890—2013,粮油储藏技术规范[S].

[6] 苏建红.探讨温湿度管理与粮食的安全储存[J].区域治理,2019 (6):98.

[7] 高欣宝,高廷如,李予彤.温湿度管理与粮食的安全储存[J]. 商品储运与养护,1998(2):33-35.

[8] 章天婵.我国粮食储存科学技术成就与理念创新[J].食品界, 2018(6):156.

猜你喜欢
解决方法
新形势下基层科技档案管理工作初探
新形势下离退休干部服务管理工作的问题与思考
铝冲裁废料堵塞的原因与解决方法探究
导学案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
农村移动网络覆盖探讨
针对回转式空气预热器漏风问题解决方案的研究
高职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