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培友 董杰
【摘要】目的:探讨脑脉泰胶囊对脑梗塞恢复期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8年1月~2019年12月期间我院老年病科门诊和住院处于恢复期的脑梗塞患者60例,随机分成2组。每组各有30例患者。对照组予常规西医基本药物治疗,观察组采用西医基本药物治疗配合脑脉泰胶囊疗程为8周。结果:2组治疗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治疗后观察组优于西药对照组(P<0. 05);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观察组为96.7%,西药对照组为73.3%,观察组优于西药对照组(P<0. 05);血脂变化的疗效改善观察组明显优于西药对照组(P<0. 05);临床研究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脑脉泰胶囊治疗脑梗塞恢复期安全有效。
【關键词】脑脉泰胶囊;脑梗塞恢复期
【中图分类号】R3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107-2306(2020)03-091-01
脑梗塞是脑血管疾病中最常见类型,在恢复期以合理科学的治疗措施修复其各种神经功能缺损,将大大降低致残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中医药治疗在脑梗塞恢复期有其独特的特点和疗效。本研究选取我院我科收治的60例脑梗塞恢复期患者为研究对象,现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2018年1月~2019年12月期间我院老年病科门诊和住院处于恢复期的脑梗塞患者60例,分成两组。观察组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龄45~72岁,平均年龄为(57. 12±1. 2)岁,合并高血压病8例,冠心病5例,高脂血症8例;对照组30例,男16例,女 14 例,年龄46 ~74岁,平均年龄为(57. 23 ±1. 3)岁,合并高血压病7例,冠心病5例,高脂血症8例。两组性别、年龄和合并症方面均无明显差异(P>0. 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根据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1995)通过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及《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程度评分标准》[1]。
1.2.2 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2002 年版[2]。
1.2.3 中医辨证 痰瘀互阻型:主症: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謇或不语,偏身麻木。次症:头晕目眩,喉间痰鸣。舌脉:舌质黯红,苔白腻,脉弦滑。具有2个主症、1个次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舌脉亦可确诊。
1.3 纳入标准 年龄在 45 岁以上,75岁以下者(含 45岁、75岁);符合中风病中经络痰瘀互阻型诊断标准,且为恢复期患者,发病2周至6个月;符合西医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塞,且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大于等于4分,小于等于12分的轻、中型患者;中医证候评分中上肢不遂、下肢不遂中必须有一项分值大于等于2分;自愿受试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1.4 治疗方法
1.4.1 A组 依据患者的自身情况制定相应的干预方案,具体主要参考《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2010版)及其它中国专家共识,严格控制各种卒中危险因素:如予抗血小板集聚,调控血压、血糖、血脂,实施卒中健康教育(行为和生活方式双重干预等),积极干预卒中病的其危险因素(低盐低脂合理饮食、戒烟、限酒、控制体重等)。8周为1个疗程。
1.4.2 B组 在A组干预基础上加脑脉泰脉胶囊(脑脉泰胶囊由红参、三七等药物组成,桂林三金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每次2粒,每日服3次,鼻饲或口服。8周为1个疗程。
1.5 疗效判定指标 (1)安全性观察指标:安全性观测治疗前后体重、发育、营养、血压;血、尿、便常规检查;心、肝、肾功能检查。(2)疗效性观测指标:中医证候学观察(主要包括舌、脉象及症状的变化)、日常生活能力状态评价(评定时的伤残程度)、血脂变化指标。
1.6 评定标准 ⑴日常生活能力状态评价参照《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程度评分标准》;⑵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及实验室检查疗效判定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2002年版。
1.7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处理。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分析 见表 1。
2.2 中医证候疗效分析 见表2。
2.3 血脂变化分析 见表3。
2.4安全性分析 临床研究过程中,未发生不良事件以及出现明显不良反应。
3 讨论
脑脉泰胶囊由红参、三七等中药组成,具有益气活血、熄风豁痰,化瘀通络作用。本研究表明脑脉泰胶囊在治疗脑梗塞恢复期的中医辨证属中风病中经络痰瘀互阻型有较确切疗效,能显著改善脑梗塞恢复期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及改善血脂指标,且毒副作用小。对脑梗塞恢复期的治疗有着积极的意义。
[1]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 1995)及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S].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 6):379.
[2]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中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 85.
[3]张永葆.脑脉泰对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血液流变学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中国全科医学,2006,9:18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