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丽婕 肖靖涵
摘 要:央视制作的《故事里的中国》节目播出后,在社交媒体平台热议。相比较过去的文化类综艺节目,该节目在传播方式、经典作品解读、传播影响力方面都有所创新。本文在发展传播学的视角下,以《故事里的中国》为例探讨文化类综艺节目如何进行主流文化传播,对其他的文化类综艺节目提供借鉴意义。
关键词:发展传播学;《故事里的中国》;主流文化传播
发展传播学的概念最早由美国学者勒纳提出。他提出发展传播学以发展社会经济为目的,研究传播与国家发展之间的关系,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利用传播手段改变贫穷落后现状,促进社会进步。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面临文化类综艺节目的高质量需求和文化类综艺节目内容参差不齐之间的矛盾。用发展传播学来重新审视文化类综艺节目,能提供有价值的借鉴意义。
一、文化类综艺节目主流文化传播发展
1.文化类综艺节目的现状
文化类综艺节目是通过声、画、文字等多种表现形式向受众传播文学知识信息的节目。早期采取竞赛答题的形式,内容有限、方式单一。21世纪初期文化综艺节目的类型开始多样,出现了知识讲座、闯关比拼的形式,如《一站到底》、《开心辞典》、《百家讲坛》等等。早期的文化类综艺节目形式缺少创新,容易造成视听疲劳,同时节目内容的价值深度也稍有欠缺。
2013年后期文化类综艺节目开始走向成熟,《中国成语大会》《汉字听写大会》《中国好诗词》等等相继播出。而2016年之后,文化类综艺节目在传播内容和方式上进行创新。文化类综艺节目具有传承文化、娱乐消遣、社会教育的功能。我国目前比较成功的文化类综艺节目有《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国家宝藏》、《故事里的中国》等等。
二、《故事里的中國》主流文化传播创新之处
1.传播方式的变革——“影视”+“戏剧”+“综艺”
《故事里的中国》是由央视和中国话剧院精心打造的一档文化节目。通过对经典现实主义题材文艺作品重新解读,向青年观众讲述中国传统主流文化。这档节目将经典的话剧或文学作品以崭新的形式重新呈现,充分运用了舞台、声、光、电等技术,将影视、戏剧、综艺融为一体,突破观众的年龄、性别、文化背景的限制,使传播范围更加广泛。
节目使用“1+N”的舞台模式设计,观众可以一次看到多个舞台表演。借助话剧的表演方式,加上现代的先进科技手段,带来更加直观的视听效果。舞台呈现上使用蒙太奇的手法,立体展现了不同场景的故事片段。这有助于强化叙事的节奏感,增强人物情绪,给观众带来更加强烈的沉浸式感受。除此之外,这档综艺节目使用了并不常见的旋转式舞台和可移动式的访谈区域,迎合了叙事需求。
2.经典作品再解读——全方位、立体化
除了借助舞台表演进行叙事之外,节目邀请嘉宾进行纪实访谈。由访谈串联节目内容,从而实现多线立体的叙述方式。故事的亲历者和见证者通过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的形式,将眼神、语言通过镜头展示出来,引发观众的情感共振。访谈结束后进行戏剧的演绎将主题再次升华。这档节目方位、立体化展现故事,传递主流文化意识形态,从而影响到受众的认知。节目的创作团队从人性化的角度挖掘,用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去讲述故事。
3.传播力的强大影响——从“舞台”走向“讲台”
节目播出以来,受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汇报等媒体一致好评。社交媒体上有关该节目的话题参与讨论达30余万。微博平台与《故事里的中国》所有相关节目话题总阅读量已破45亿。该节目在大学校园有较强传播力,引发高校学生学习观赏,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党课活动的素材资料。各地党组织通过观影的形式开展党课学习活动,实现传播效果从“舞台”走向“讲台”。
三、发展传播学视角下文化类综艺节目主流文化传播启示
1.坚持传播内容创新,大力弘扬主流文化
文化类综艺节目的核心在于是否提供有价值的文化输出内容。文化综艺节目内容弘扬主流文化有利于自身发展,实现社会效益。而在文化类综艺节目传播主流文化的过程中,枯燥和一成不变是很难实现成功。只有坚持传播内容的不断创新,对中国优秀经典文化深度的挖掘,才能生产优质内容。我国媒体应主动承担传播主流文化和价值观的责任,在各种思想和文化的碰撞下承担引导社会风向的责任。
2.坚持传播形式创新,尝试多元节目形态
文化综艺节目在节目的制作过程中运用到媒介情景理论,使用场景来丰富节目的多元形态。传播情景会给观众提供更好的视听体验,同时会吸引人们的兴趣制造节目亮点。该节目将“影视”“戏剧”“综艺”相结合,这是文化类综艺节目传播形式的创新。这种创新还有很多,《朗读者》将朗读和综艺结合,《中国诗词大会》将诗歌与综艺相结合。当然未来还可以进行多种的组合尝试,把不同的元素糅合在一起形成新的传播方式。
参考文献:
[1] 刘锐.2001-2010:中国发展传播学研究现状与前景[J].国际新闻界,2011,33(06):52-57.
[2] 张媛媛.发展传播学视野中的媒介理论变迁研究[J].新闻传播,2014(09):29-30.
[3] 张婷婷,张建宝.《故事里的中国》如何实现红色经典传播的“跨界突围”[J].传媒,2019(23):6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