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建宇:自动写作—自动阅读

2020-10-14 21:47
画刊 2020年9期
关键词:艺术家艺术

绘画 PAINTING

段建宇:自动写作—自动阅读

上海 | 池社

2020年9月5日-10月31日

奥地利策展人彼得·帕克什(Peter Pakesch)通过对艺术家段建宇的创作研究,选择她自2014年至今的9件作品,构成了这次个展。除了呈现段建宇绘画自身的魅力,策展人从欧洲学者的角度,敏锐地捕捉到段建宇的绘画和德语诗人保罗·策兰诗歌之间的相通之处,即由个体的处境引申出语言和现实之间如何发生诗意的转换,为我们理解艺术家的创作打开了新的通道。

水墨缘——近现代海派艺术大家系列展

上海 | 中华艺术宫

2020年8月1日-12月31日

“近现代海派艺术大家系列展”项目旨在于百年海派艺术历史框架之中,聚焦“近现代海派艺术大家”系列板块,每届展览推出卓有影响力的8位名家,重新关注并思考海派文化。作为第一届展览,“水墨缘”设立了“借古开新”“中西兼道”“现代标程”3个部分,聚焦任伯年、吴昌硕、吴湖帆、黄宾虹、林风眠、刘海粟、吴大羽、倪贻德这8位近现代名家作品。

第二届新写意主义——中国当代艺术名家邀请展

西安 | 崔振宽美术馆

2020年9月19日-11月1日

该展在延续2018年首届新写意主义展览的精神前提下,进一步推进了内容的纵深性以及多元化,旨在回顾历史层面的中国写意,探索其内在转化,在重视全球艺术文化语境时,同时重视中西艺术文化的差异性,提出具有共享性与互动性的“新写意主义”。展览共展出作品约150余件,来自27位具有“新写意主义”创作取向的艺术家。

胡子:暗面

上海 | 东画廊

2020年9月5日-9月30日

艺术家胡子重访了11幅16、17世纪的皇家

贵族肖像画与当时艺术家们的自画像,并将这些画重新创作为极简的、波普的图像,其背后却隐藏着文艺复兴与启蒙时期的暗影。这次个展即呈现了这批名为“暗面”的全新系列画作。米开朗基罗、提香、伦勃朗、菲利普四世、亚历山大·蒲柏、伊丽莎白一世、玛丽·安托瓦内特……时隔数百年,这些西方艺术史上的著名人物和他们的肖像令人仰视,它们反复出现在书籍、博物馆乃至明信片等复制品中,让人看得快麻木了。而胡子的重访,则让我们以新鲜的眼光去重新观看他们。

介入与再造——当代绘画的图像方式

广州 | 广东美术馆

2020年8月28日-9月12日

图像与经验在绘画行动中被解构与重组,绘画行为的终止可以看作是一种权宜之计,构建了一个可以被讨论的现实并保留了主题之外的开阔空间,技术、心理、主题、肌理、材料等层面都可以作为讨论话题。该展邀请参展的14位艺术家,他们的绘画实践创造了一个多维的、个人化的语法空间,差异化的工作方向印证了绘画自身的活力以及应对未来的开放态度。

影像 VEDIO ART

视频艺术:新世代——法国国立当代艺术研究院院藏展

成都当代影像馆

2020年5月-10月

法国国立当代艺术研究院(Le Fresnoy)创立于1997年,是欧洲最重要的当代视听艺术创作中心和高等艺术研究院之一。该展从学院院藏体系中,精选21位艺术家的代表作品进行集中展出,涉及多个当代艺术语境下的重要主题——全球变暖、人工智能以及新世界到来引发的各种问题,将视频艺术与科技、哲学、历史进行融合。

当速度成为形式——在屏幕里生活

北京 | 山中天艺术中心

2020年8月28日-10月25日

该展邀请了48位(组)不同年龄、性别和艺术背景的中国当代艺术家们,以全新的展览形式,回应“屏幕艺术”或“在线艺术”的发展脉络。展览邀请艺术家们用手机创作15秒至60秒之內的短视频作品,并在16∶9比例的屏幕上进行呈现,探寻在线视频对整个艺术未来的创作传播和发展产生怎样的影响。“当速度成为形式——在屏幕里生活”是一种实验性的展示,是对受疫情影响带来的“在线情况”的触发和反馈。它讨论我们集体和个人经验的核心——速度,及其带来的一种独立的美学现象。

贝尔纳·弗孔:真实与虚构

重庆 | 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

2020年9月9日-10月10日

该展从多个视角全面地展现法国摄影家贝尔纳·弗孔(Bernard Faucon)的作品及其创作脉络,共展出作品76幅,包括《之前的时光》《悠长假期》《可能变迁的时光》《爱之屋》《冬之屋-金之屋》《偶像与祭献》6个系列的摄影,以及纪录片《悠长假期》和视频作品《我的道路》。此外,作品《我的道路III》是在国内首次展出。

因卡·修尼巴尔:极端混杂

北京 | 木木艺术社区

2020年8月25日-9月22日

这次尼日利亚裔英籍艺术家因卡·修尼巴尔(Yinka Shonibare CBE)的影像展映活动,呈现其两件重要影像作品《奥吉莉亚与奥杰塔》(2005)和《永别了,过去的美梦》(2011)。修尼巴尔在其30年的艺术生涯中不断反思和探究欧洲殖民历史对非洲人身份认知的影响以及族群离散问题。在这次展映的作品中,艺术家延续了其对西方艺术经典的引用和改编,他拒绝从单一视角看待视觉身份认同和文化表征,并试图构建一个具有文化混杂性和多元性的开放场域。

野望:陈荣辉个展

北京 | 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

2020年9月26日-11月8日

该展主要展出艺术家陈荣辉3个系列作品。《Petrochemical China》拍摄了江浙一带被工业废墟和城市化入侵的乡村地景;而在《摩登上海&脱缰的世界》中,艺术家将夸张的游乐设施及人造景观和都市青年的居家肖像并列;《空城计》系列是陈荣辉创作周期最长、最为投入的作品:连续4年的冬天,他造访冰封的黑土地,记录东北地区如今经济和人口都在萎缩的旧工业城市及仍居住在那里的人。

装置 INSTALLATION ART

光的呼吸——鲍蓓新作展

北京 | 筑中美术馆

2020年8月29日-9月30日

从版画到油画、从油画到纸上,艺术家鲍蓓基于对绘画材料语言的探索,创造了以木刻为底色,用油画的坦培拉及手绘颜色的纸上综合材料的绘画语言。而这次展出的多件新作,包括《呼吸》《我们父亲的白发》《生命线之光》等,则是以灯光来打开综合材料的系列绘画装置作品。

张鼎:控制俱乐部

上海 | 复星艺术中心

2020年9月6日-11月1日

该展是一个由装置艺术展览与音乐现场活动两部分组成的整体项目:艺术中心三层及四层空间展出艺术家张鼎近期创作的大型机械装置作品;另外,在近两个月的展期内,与展览同时进行的“控制俱乐部”2020年度项目(2016年由张鼎共同发起)邀请了包括王凡、万能青年旅店、梁翘柏、NOISE TEMPLE、秘密行动、蛙池、张林、老丹在内的10多组音乐家及乐队进行现场表演,共同思考音乐、艺术、空间、安全、距离、现场、俱乐部等概念在后紧急状态时期的意义。

白:通过展示空间的变化呈现21世纪未来型媒介空间

北京 | 白盒子艺术馆

2020年7月31日-11月1日

白盒子是现代主义发展的产物,而视觉、感觉、体验是将来艺术发展及创新展示空间的基础。在日常与经验成为艺术的时代,观众将与艺术家们一同通过这次展览,思考如何将以“提前了解艺术家对‘白的意义”的展览空间进行改进,以此创建生活性、未来型媒介空间,营造人人都可以一起融入的和谐环境的机会,再次思考它的意义。也就是说,这次展览并不是以往策展人所叙述的基础的一般的展览方式,而是以艺术家与参观者间互相沟通的方式来进行的。

雕塑 SCULPTURE

展望:埃迪亚物

北京 | 长征空间

2020年7月25日-10月18日

该展选取了展望自1990年至今的艺术实践中的23件(组)作品展出,旨在呈现艺术家在以生命为维度的创作生涯中,在材料、工艺、语言上的多样性探索,以及思考与制作相结合的方法论。对展望来说,“埃迪亚”(idea)是自由地游弋于“想法”“思想”“理念”乃至“观念”等词的意义疆域之间,代表灵感的降临、思维的生发、艺术家个体的思考。

物性——中国传统造物观与当代造物

武汉 | 湖北美术馆

2020年9月8日-10月8日

该展从湖北美术馆馆藏作品出发,提炼“物”的概念,以呈现中国传统造物思想与当代造物方式间的联系。展品以漆艺、陶艺、雕塑藏品为主体,补充织物印染、金属工艺等作品。展览共分为4个板块:“造物·概念转化”“造物·形态解构”“造物·结构新用”“造物·材質/技法探索”,以反映传统造物观与当代造物方式之间“工艺-社会”“文化-心理”的结构性转变。

新媒体 NEW MEDIA

非物质 / 再物质:计算机艺术简史

北京 | 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2020年9月26日-2021年1月17日

该展回顾了20世纪60年代至今“计算机艺术”的发展历程,对机器学习美学、数字客体性以及科学技术的反思进行了探讨。展览由黑阳(Jerome Neutres)策划,汇集了30余位艺术家的相关作品——从计算机艺术先驱薇拉·莫尔纳、曼弗雷德·莫尔、艾德蒙·库绍,到当下活跃的数字艺术实践者池田亮司、米格尔·舍瓦利耶、夸尤拉,以及刘娃、徐文恺(aaajiao)、陆扬等年轻的中国艺术家。

机器·人·艺术·时代

深圳 | 华·美术馆

2020年9月26日-11月15日

该展邀请了23位(组)艺术家通过时代背景下对机器、机器生物与人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和艺术化的呈现,运用智能机械装置、交互影像装置等多种媒介对艺术和科技的自我生存感悟,以及人类对未来新的想象与认知进行表达。展览除了探讨“如何平等地建构未来人机合一的社会体系”的问题,还研究机器是否会出现与人一样的反思、自律及欲望,预判人机未来终极的关系,再反观如何定义人工智能的发展利弊,从而提示人类采取相应的预案。

“金唱盘:非空约束失败”陈抱阳个展

上海 | Cc基金会&艺术中心

2020年7月25日-11月1日

该展共呈现艺术家陈抱阳5件2020年的新作和1件2019年的作品。展出作品囊括数字影像、数字交互装置、AI视频等多种数字媒体艺术形式。展览既探索艺术、科技与人类之间的多元关系,也通过对AI与社会想象之间联系的解读,审视和思考数字艺术革命制造的人与机器共生的未来世界,从而为观者打造出独特且多

元化的科技艺术感官体验。

灰盒子展览:给我一颗聪明果 Knowledge Fever

北京德国文化中心·歌德学院(中国)

2020年8月8日-10月11日

该展旨在讨论泛知识(数据、信息、知识)的生产、传播与消费过程中的机制,以此反观法律规则、平台条款及社会公约等软基础设施。展览分为3个部分:第一部分聚焦“遗落的知识”,通过观察国内规模最大的问答平台“知乎”,来解疑平台逻辑和参与者的关系;第二部分重点观察“扰乱的局面”,试图呈现虚假信息、数字自动化、AI智能分析等因素介入后的社会情境,来观察隐匿的搅局者在现世的作用力;第三部分将视野转移到“自治的意志”,以自出版项目作为主要观察对象。

幻象颗粒

上海 | 没顶画廊

2020年8月22日-9月21日

该展延续了没顶画廊对虚拟与真实、数字与审美更替的持续关注,并回应新冠疫情以来全球生活方式和日常秩序的加速线上化。网络、直播、游戏、数据链,经验的碎片和颗粒化等数字生态日益更新着当下的经验、视觉审美以及代际与权力结构;虚拟生态不是幻象,而是超真实的现实经验。蔡坚、冯至炫、李汉威、陆博宇、陆平原、王梓全、钟慰这7位艺术家从各自的媒介和不同路径出发,在虚拟和真实世界之间复制粘贴、切换跳转,创造出自由链接数字生态和超真实经验的全新视觉语汇。

古代美术 ANCIENT ART

荷浦珠还:荷兰倪汉克新近捐赠文物展

上海博物馆

2020年8月7日-10月18日

该展集中展示荷兰收藏家倪汉克先生近年来向上海博物馆捐赠的青铜器、陶瓷器和牙雕精品等珍贵文物54件。这批文物进一步充实了上海博物馆的馆藏并填补了相应门类的阙漏,具有一定的艺术、历史和学术研究价值。其中有一座清代象牙雕七层宝塔,具有晚清时期南派牙雕的典型风格和时代特征,代表了当时较高的工艺水平。

天下大足——大足石刻的发现与传承

成都 | 金沙遗址博物馆

2020年8月16日-2021年1月3日

大足石刻位于重庆市大足区境内,是唐末宋初时期的摩崖造像,融合了佛教、道教、儒教造像艺术的特点。这次展览通过90余件(套)展品,集中展示以北山、宝顶山、南山、石篆山、石门山石窟为代表的造像,呈现大足石刻的审美特色、雕刻工艺与文物保护成果。

西京烟云——大同辽金元文物展

长沙市博物馆

2020年9月11日-11月29日

在中国的历史上,共有3个地方曾被冠以“西京”之名,分别是西安、洛阳和大同。作为北魏都城以及辽金两朝陪都,大同留下了云冈石窟、悬空寺、应县木塔等丰富的历史遗迹。该展展出大同地区辽金元时期文物141件(套),这些文物既是社会生活的缩影,也是民族融合的见证,体现了西京大同244年间的文化遗存。

千古风流人物——故宫博物院藏苏轼主题书画特展

北京 | 故宫博物院

2020年9月1日-10月30日

故宫收藏有苏轼的传世书法佳作,还藏有部分重要的苏轼师友作品,以及大量受到苏轼影响和能够反映其艺术思想的相关艺术珍品。藏品的时代跨度从北宋至近现代,类别涵盖书画、碑帖、器物、古籍善本等。这次展出的展品即以故宫院藏为主,还得到了天津博物馆的大力支持,共展出78件(套)文物精品。展览分“胜事传说夸友朋”“苏子作诗如见画”“我书意造本无法”“人间有味是清欢”4个单元,从不同角度展现苏轼的艺术造诣与人格风范。

浮槎万里——中国古代陶瓷海上贸易展

北京 | 中国国家博物馆

2020年9月4日-12月

该展共展出294件(套)海上丝绸之路沿线沉船和贸易瓷器及相关文物,结合国内外重要遗址、沉船考古资料和相关研究成果,勾画唐代至清代陶瓷海上贸易盛况。展品不仅有“南海I号”“华光礁I号”“辽宁绥中三道岗沉船”“南澳I号”“碗礁I号”等沉船出水瓷器,还包括国家博物馆收藏的传世珍品。展览以中国古代海上贸易瓷器为主体,通过制度、生产、運输、行销、影响等几部分内容,向观众展示了自唐五代至明清时期我国古代陶瓷海上贸易的繁荣盛景。

其他 OTHER

积聚与生成——2020上海当代艺术展

上海 | 临港当代美术馆

2020年8月8日-10月18日

该展邀请了近30位当代活跃的艺术家,呈现包括一组特别项目,共计68件(组)作品,其媒材涵盖油画、水墨、雕塑、装置、影像、摄影、拼贴、综合材料等。“积聚”包含了纵向的累积与横向的聚合,是促使新事物“生成”的一种前提与决定性因素。“积聚与生成”既是对中国当代艺术这40年来发展进程的一种认识和总结,也是借此表达社会文化语境与艺术创作实践之间一种紧密的互文关系。

复始——后传统艺术季

成都 |“东郊记忆”国际艺术展览中心

2020年9月20日-11月19日

这次艺术季下设第58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中国国家馆巡展(成都站)及“工·在当代”中国工笔画学术邀请展两部分展览。前者以装置、新媒体作品为主,注重现场的互动,呈现东方艺术在全球文化交流碰撞中焕发的崭新生命力;后者旨在深入探讨工笔画艺术及其代表的内在精神在当代全球文化和中国社会文化转型中的价值,关注其在创作语言、文化传承上的具体演进和面对的挑战。除此之外,展厅现场还设置了VR体验站,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让体验者身临其境地感受藝术作品。

2020研究型展览:策展方案入围展

北京 | OCAT研究中心

2020年9月12-12月6日

今年是OCAT研究中心实施“研究型展览策展计划”的第三年,本届共选出6份入围方案。6份方案的策展人(团队)从不同的研究视角和路径出发,或是对后疫情时代人类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思考,敏锐地捕捉到当下社会环境中因疫情触发的各种问题;或是反思理论与实践间的差异,并结合对于某种艺术形式以及方法论的思考。

孤军与坦克

北京 | 泰康空间

2020年9月3日-11月7日

该展以泰康收藏中拍摄于淞沪会战期间的照片和新闻电影为出发点,采集并梳理大量来自官方和民间的照片、信件、邮票、报刊等档案,关注同期的抗战主题艺术作品,同时委任年轻艺术家进行创作,力图呈现研究者从档案中辨认出的战场实情和同时代的新闻书写、影像记录、后来者的演绎之间极具张力的关系,民国时期视觉建制的弥散性影响,以及由此生发的旧诠与新释。

南方不是一座孤岛

OCAT深圳馆

2020年9月5日-12月5日

该展呈现了以不同形式参与到南方当代艺术语境中的艺术实践者、艺术单位的30多件作品和部分文献。展览标题所指的“南方”偏向于文化地理学概念。相对于被想象出来的统一性文化,“南方”在近20年的发展中,因时间、事件、社会结构、国际交流等不同维度,产生了复杂多元的特性,显现在创作、展览、文本和传播当中。展览以问题为线索展开,围绕“教育与自我教育是如何实现的?”“多重身份的艺术工作者如何推进艺术实践?”“艺术家为什么写作?”等7个问题,呈现个体/群体/机构的实践方式和问题思考。

猜你喜欢
艺术家艺术
纸的艺术
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
对公共艺术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