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添正能量,开创湘鄂赣振兴发展新局面

2020-10-14 23:05彭勃
党史文苑 2020年9期
关键词:中央苏区苏区红军

湘鄂赣苏区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十三块根据地之一,在血与火的硝烟中不仅书写了波澜壮阔的战斗画卷,而且形成了富有鲜明特色的苏区精神。湘鄂赣苏区在创建过程中,与许多红军部队血脉相连,从修(水)铜(鼓)平(江)浏(阳)走出去的秋收起义部队是红一军团的前身之一,红三军团的前身红五军诞生于平江起义,特别是红一方面军都是在湘鄂赣苏区中心县浏阳组建的。1930年8月,红一军团与红三军团在湖南浏阳永和会师,经两军团前委联席会议决定,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朱德任总司令,彭德怀任副总司令,毛泽东任总前委书记兼总政治委员。红一方面军的组建,对于中央苏区的创建,乃至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多重温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的伟大历史,心中就会增添很多正能量”。90年过去了,我们重温湘鄂赣苏区这段可歌可泣、英勇悲壮的人民革命史,可以获得革命老区振兴发展作示范、勇争先的四大正能量。

坚定信念、对党忠诚

“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坚定的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和百折不挠的力量源泉。苏区时期,湘鄂赣军民面对白色恐怖的生死考验,始终坚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国革命必定胜利。为了追求崇高的革命理想,赢得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他们前仆后继、舍生忘死、奋勇向前。

平江起义后,彭德怀率红五军转战湘鄂赣,经历了艰难的三个月游击战争。那时队伍减员严重,牺牲的人很多,脱离队伍和叛变革命的人也不少。就在彭德怀集合队伍讲话时,一个大队长居然夺过警卫员的枪对准了他。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一位身材魁伟的新党员将这个大队长扳倒击毙了。彭德怀继续说:三个月转战,我们损失很大,处境艰难。但起义是为了革命,干革命就不能怕苦、怕流血牺牲。今天谁想走都可以走。“就是剩我彭德怀一个人,爬山越岭也要走到底!”1935年,身陷重围的中共湘鄂赣省委书记傅秋涛坚定地说:“对付敌人,一是斗,二是斗,三还是斗,没有坚决的斗争,是不能战胜敌人的,哪怕剩下一个人,一条枪,也要打出去,突出去就是胜利!”三年游击战争时期,在完全失去与中央联系的情况下,湘鄂赣省广大军民,在省委的领导下,顽强地坚持了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直到第二次国共合作时还保留了500多名党员、近千人的部队,为革命保存了精干力量。

湘鄂赣苏区的革命斗争史告诉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信念,始终是我们党强大的精神支柱。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更要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坚信中国梦必然实现,大力弘扬苏区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做学思用贯通、知信行合一的新时代奋斗者。

顾全大局、无私奉献

湘鄂赣苏区广大党员干部和红军指战员始终顾全大局、无私奉献,这是湘鄂赣苏区的一个重要特点。湘鄂赣省委5任书记中的李宗白、林瑞笙、陈寿昌、涂正坤4人壮烈牺牲,新中国成立后仅剩傅秋涛上将。湘鄂赣苏区创始人之一黄公略、鄂东南苏区创始人胡梓(吴致民)、军区司令员徐彦刚等一批党、红军和苏维埃的高级领导干部也先后牺牲。

湘鄂贛苏区曾经诞生了许多英勇顽强的红军部队,但为了支援其他苏区发展,1930年后,红三军团等一批主力红军根据中央要求先后走出湘鄂赣,湘鄂赣苏区只留下了新组建不久的红十六军(1933年改为红十六师)担任保卫。此外,湘鄂赣苏区还多次坚决执行中央“向东南发展”的指示,通过逼近南昌和南浔线,牵制敌人,用自身的巨大牺牲有力支援中央苏区的反“围剿”斗争。特别是1934年,湘鄂赣省委、省苏迁至铜鼓幽居后,为支援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坚持向东南发展,湘鄂赣省级机关和红军浴血奋战后,一度只剩一个营的兵力,苏区几乎丧失殆尽,被迫比中央苏区早三个月进入游击战争。尽管如此,1935年,得知中央红军和红二、红六军团长征后,红十六师开展了一系列策应中央红军长征的军事行动,提出向西南发展的任务,帮助中央红军主力夺取四川、湖南政权。湘鄂赣苏区人民的这种全局意识和牺牲精神对中央苏区和其他苏区的发展、对红军长征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开创湘鄂赣区域振兴发展新局面,就是要将湘鄂赣苏区这种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精神加以发扬光大,进一步突破行政区域的限制和束缚,努力打造以武汉、长沙、南昌为轴心的“三小时经济圈”。

一心为民、依靠群众

民心所向是党的事业成败的关键。苏区时期的党和红军,始终不渝地坚持依靠群众、团结群众、武装群众,切实保护群众利益。平江起义后成立的苏维埃政府,按照农民(包括自耕农、佃农、雇农及失业农民等)多少,将土地重新分配,从根本上铲除封建势力的根基,巩固革命的基础。1929年10月颁布的《湘鄂赣边革命委员会革命政纲》提出,要“摧毁剥削民众的税收机关,如厘金局、杂税局等,并焚毁粮册及地主田契、借券”,“没收一切地主阶级的土地财产,没收的土地收归当地苏维埃政府处理,分配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及退伍的红军士兵使用”,“一切祠堂、庙宇、教堂的地产及其他公田公地,概归当地苏维埃没收处理,分配给农民使用”。最大限度地满足群众的利益诉求成为湘鄂赣苏区党和政府的工作准则。

1930年7月,湘鄂赣苏区成立了全国第一个建制省的苏维埃政权——湖南省苏维埃政府。按照中央指示,湖南省苏维埃政府发布通告,要“没收豪绅地主阶级的土地,分配给无地少地的农民,彻底废除封建剥削,解放千百万贫苦农民,以开辟中国非资本主义的前途”。通告明确宣布:土地分配以后即归农民所有,“准许土地买卖”。这些重要的政策获得了广大农民的衷心拥护,有力地推动了苏区土地革命的开展。毛泽东在1934年1月“二苏大会”上称赞湘鄂赣边区的一些地方“都有进步的工作”。

开创湘鄂赣区域振兴发展新局面,必须始终坚持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推动三省发展再上新台阶。

敢为人先、求实创新

敢为人先、求实创新的斗争精神是湘鄂赣苏区军民在长期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形成的。湘鄂赣三省边界地区创建和发展的革命根据地,是中国革命开辟新道路的实践地,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样本之一,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创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奠基石。

湘鄂赣苏区,地处湘东北、鄂东南和赣西北交界,创始于湘赣边界秋收起义、鄂南秋收暴动和平江起义的革命烽火之中。湘鄂赣苏区位于粤汉、株萍、南浔三条铁路,长江、湘江、赣江三条大河和武汉、长沙、南昌三个省会城市的中心地带,是中央苏区连接鄂豫皖等其他苏区的重要纽带和坚强侧翼,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是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一块长期坚持的重要革命根据地,为探索和实践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和地方苏维埃政权的建设实践奠定了雄厚基础。

开创湘鄂赣区域振兴发展新局面,必须继续发扬苏区军民敢为人先、求实创新的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像当年率先落实中央八七会议精神那样,积极贯彻落实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奋力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率先实现在中部地区崛起。

今天,我们站在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历史新起点上,必须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大力弘扬苏区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担当作为,把革命老区打造成最讲忠诚、最讲奉献、最讲创新、最讲奋斗的地方,为增强湘鄂赣区域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开创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新局面作出新贡献。★

(根据中共江西省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彭勃8月19日在纪念红一方面军成立90周年暨第六届湘鄂赣苏区历史研讨会上的讲话整理,标题为编者所加)

猜你喜欢
中央苏区苏区红军
红星照耀下的湘鄂赣苏区
苏区人家
苏区创业致富人
做好革命老区中央苏区脱贫奔小康工作
少寨红军桥
十送红军
新时期学习中央苏区精神内涵的启示
再唱十送红军
漳州:原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央苏区反腐廉政建设的经验及其当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