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郑雷伟
2020年6月22日,北京市顺义区牛栏山镇的一家公司的车间里隆隆作响,操作台上几名员工各自忙碌着。看到老板郑雷伟经过,他们用手语比画着和她打招呼,原来他们都是聋哑人。截至2019年底,郑雷伟公司的45名员工中,有28名是残疾人。他们有的肢体残缺,有的智力发育迟缓,但都被妥善安置在不同岗位上。
2014年,郑雷伟招收了第一位残疾员工——一名智障女孩。初期,女孩可以进行零件分拣的工作,但无法跟人沟通,也很难安静地坐下来。女孩刚工作了一个月,郑雷伟就有些想放弃,但女孩母亲的恳求又让她心软了。在郑雷伟和其他员工的耐心帮助下,一年后,女孩的病情在工作中好转,开始主动和同事交流,也可以自己吃饭,独自坐公交车回家。此后6年,顺义区其他村镇的残疾人也慕名而来,特殊教育学校的老师也会定期给郑雷伟推荐学生。
为了更好地跟这些员工沟通,郑雷伟学会了手语,也摸索出残疾员工的“用人之道”,针对每个人的不同情况安排合适的岗位。她经常和其他员工说:“不要总暗示自己他们是残疾人、他们不行,其实他们大多数人的效率不比我们差。”公司也曾面临困境,郑雷伟说,她当时想的是,必须咬牙坚持,“相比自己破产,我更怕这些残疾员工失业,他们比我更难”。
锐评:为何现实生活中愿意为残疾人提供工作机会的企业少之又少,原因很简单——麻烦。郑雷伟在接纳残疾员工的过程中,也碰到过许多超出她预料的麻烦,但是凭借着心底的那份善良和责任,她最终化解了麻烦。聪明是一种天赋,而善良却是一种能力,郑雷伟无疑是具有这种能力的人。
02
崔崑、朱慧楠
2020年7月3日,华中科技大学95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崔崑和他93岁的夫人朱慧楠教授,一同向华中科技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捐资400万元,用于设立“新生助学金”来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崔崑院士说:“希望可以帮助学生们安心完成学业,不要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放弃学习。”
崔崑院士和朱慧楠教授将毕生心血都投入到了学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多年来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做出了突出贡献。崔崑院士是华中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由于在金属材料研究领域的杰出成就,他被人们尊称为“钢铁院士”。朱慧楠教授则是华中科技大学原化学系化学教研室最早的教师之一,曾担任过理化系、化学系系主任。
在科研领域勤奋治学的崔崑院士和朱慧楠教授在生活中十分勤俭,崔崑院士的一件衬衣穿了30年。他们多年来省吃俭用,将积蓄变为一笔笔助学资金。崔崑院士说,是国家培育了他,“设立基金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我的初心,工资有一些结余,就想捐出来,回馈社会”。自2013年起,崔崑院士和朱慧楠教授便开始出资设立“勤奋励志助学金”,帮助那些品学兼优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至2020年已捐资600万元。加上此次“新生助学金”的设立,崔崑院士和朱慧楠教授在助学方面捐资已达1000万元。
锐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孩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从烽火年代成长起来的人,对这一点更加深有体会。于是,崔崑院士和朱慧楠教授一生都在倾尽全力为树苗“浇水”。而他们的淡泊名利、高风亮节,也早已化作阳光雨露,滋养着更多学子,讓这些学子在心生感佩之余更加清楚自己要走的路。
写作点拨
无论是院士、教授,还是小企业老板,只要怀着一颗与人为善、帮助他人、造福社会之心,无论他们点燃的是一盏油灯还是一支火炬,都同样温暖动人、值得赞许。郑雷伟和崔崑夫妇的事迹,可以用于写作奉献、选择、淡泊名利等话题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