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东伶
(运城学院 经济管理系, 山西 运城 044000)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进程,是破解“三农”问题及促进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
山西省是农耕文明的发祥地,也是黄河中游古老的农区之一。山西省注重坚持贯彻党中央精神与体现山西特点相结合,注重坚持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结合,对标中央精神、对标国内先进,立足山西实际,突出山西特色,着力推进“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大重点任务,聚力打好脱贫攻坚战,强化人才、体制机制两大有力支撑,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山西路径。
对山西省乡村振兴发展水平的测度与评价,有助于梳理山西省乡村振兴的发展优势和薄弱环节,补齐发展短板,明确工作重点和努力方向,为山西省建立乡村振兴的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以及推进乡村振兴进程提供量化依据。
党中央的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后,学者们就开始关注乡村振兴领域的评价问题,研究内容、体系不断丰富。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方面,郑家琪、杨同毅从乡村振兴的内涵及特点出发,以建设宜居乡村、发展农村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为重点,构建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1]。贾晋等基于系统性原则,将乡村振兴的“硬基础”和“软环境”相结合,构建了“六化四率三风三治三维”的评价指标体系[2]。郑兴明基于分类推进建立了乡村振兴潜力的评价指标体系[3]。
在评价方法研究方面,陈秧分等从农业多功能视角,采取熵值法评价了2015年全国各省市的乡村振兴水平;贾晋单一使用熵权TOPSIS法对全国30个省份的乡村振兴水平进行评价;闫周府采用主成分分析和专家打分法相结合对评价指标权重进行综合赋权;李鲁结合层次分析法和熵值赋权法计算评价指标综合权重;马成文、夏杰采用因子分析法 和聚类分析法对我国各区域乡村振兴水平进行评价[4]。
本文致力于山西省乡村振兴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紧密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二十字”方针,从5个维度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由于评价维度较多,并且能够反映每一维度发展水平的二级指标更是数目众多,因此本文选取因子分析法进行乡村振兴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
因子分析法是一种客观性较强、有利于发现数据结构内在联系的计量分析方法,在各领域的多指标综合评价中具有显著优势。此方法通过发现众多指标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应用降维的思想,从众多指标变量中提取少数几个指标作为公因子,再根据每个公因子的方差贡献率进行客观赋权,进而构造得分函数,计算各因子得分。一方面,经因子分析法提取出的公因子能够包含原始变量的大部分信息,进而可以替代原始变量来解释一些经济、社会现象;另一方面,公因子之间互不相关的特点排除了多重共线性的影响。因此,本文应用因子分析法,从能够反映乡村振兴水平的众多指标中提取出公因子,计算乡村振兴水平的综合得分。
为了客观评价山西省乡村振兴发展水平,本文应用SPSS22.0软件得到2018年全国31个省市的乡村振兴综合得分并进行排名,通过对全国31个省市的横向比较,发现山西省乡村振兴的优势和短板,对标国内先进省市,学习其成功经验,弥补自身不足。
一是科学性和客观性原则,根据十九大报告精神,乡村振兴的内涵特征主要表现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等五个方面,本文以这五个维度为基础,结合现有成果和实际情况,选取具体指标。二是完备性和重点性原则,为了进行全国31个省市的横向比较,本文尽量选择具有共性的指标,组成的指标体系涵盖了可以反映乡村振兴五个维度要求的大部分因素,并选取重点聚焦在城乡统筹发展、农村绿色发展、农村生态振兴等关键领域与重点环节。三是易于操作性原则。各指标在可获得性的基础上,应具有较强的权威性、代表性和可比较性。
本文遵循指标选取的原则,选取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治理有效5个一级指标、23项二级指标,构建乡村振兴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1)产业兴旺。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经营体系,实现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推动农业从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奠定坚实的基础。故本文选取6个二级指标:农村人均农林牧渔增加值和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地区GDP比重这两个指标反映了农业生产的效率水平;农业机械总动力反映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水平,有效灌溉面积则反映农业生产的水利水平;农药使用量和农用化肥使用量反映了农业发展的投入水平。
表1 乡村振兴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2)生态宜居。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继续推行乡村绿色发展模式,加强整治乡村人居环境,从而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乡村发展新格局。故本文选取6个二级指标:生活垃圾处理率、污水处理率、公共厕所数量、绿化覆盖率反映了农村居民的生态环境质量;农村道路路灯覆盖率、燃气普及率则反映了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情况。
3)生活富裕。乡村振兴,生活富裕是根本,是核心。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改善农村生活条件,提升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故本文选取5个一级指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平均每百户家用汽车拥有量、人均住宅面积、人均医疗保健支出反映了农村的富裕程度,体现了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
4)乡风文明。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乡村是中华文明的基本载体,是乡村建设的灵魂。本文选取2个二级指标: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支出、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反映了乡村文化的繁荣程度。
5)治理有效。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础。加强农村基层的基础工作,健全乡村的治理体系,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现代社会治理格局,从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故本文选取4个二级指标:村镇建设管理人员、村镇建设管理机构的个数反映了农村社会治理的基层组织建设情况;城乡消费水平比反映了城乡发展的均衡程度;除涝面积则反映了农村的治理效果。
本文选取全国31个省市作为评价对象。数据主要来源于2019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中国城乡建设统计年鉴》以及各省市统计年鉴,研究时点均为2018年。
本文应用SPSS22.0进行因子分析,具体步骤如下:
1)检验因子分析的条件,利用SPSS22.0对31个省市23个二级指标的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以消除指标量纲不同对评价结果的影响。对标准化后的数据进行KMO检验以及Bartlett球形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KMO统计量为0.682,大于最低标准0.5,适合做因子分析,Bartlett球形检验拒绝单位相关阵的原假设,P<0.001,适合做因子分析。
表2 KMO和Bartlett的检验
2)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因子提取,根据因子特征值大于1和累计方差贡献率大于80%的规则确定出5个公共因子,由表3可看出,提取的5个公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为82.052%,说明这5个公因子可以解释全部变量82%以上的信息,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表3 解释的总方差
3)进行因子载荷矩阵的求解,本文采用方差最大法对因子载荷矩阵进行正交旋转,结果如表4所示。其中,产业兴旺公因子解释的总方差占比22.633%,可用A3、A6、A4、E4、A5线性组合来表示;生态宜居公因子解释的总方差占比32.452%,可用B1、B6、B2、C4、B4、C1、B5、C2线性组合来表示;生活富裕公因子解释的总方差占比6.144%,可用C3、A1、A2线性组合来表示;乡风文明公因子解释的总方差占比11.788%,可用C5、E3、D1、D2线性组合来表示;治理有效公因子解释的总方差占比9.033%,可用E1、E2、B3、线性组合来表示。得到的公因子函数为:
产业兴旺:F1=0.927A3+0.879A6+0.874A4+0.846E4+0.833A5
生态宜居:
F2=0.830B1+0.807B6+0.783B2+0.773C4+0.760B4+0.687C1+0.687B5+0.645C2
生活富裕:F3=0.820C3-0.818A1-0.697A2
乡风文明:F4=0.831C5-0.790E3-0.783D1+0.664D2
治理有效:F5=0.893E1+0.892E2+0.877B3
4)根据因子得分系数矩阵,带入标准化后的数据计算各公因子得分,并进行排名。最后,根据每个公因子的累计方差百分比,对每个公因子进行客观赋权,乡村振兴评价的综合得分为:F=22.633%F1+32.452%F2+6.144%F3+11.788%F4+9.033%F5
全国31个省市乡村振兴的综合得分及排名情况如表5所示。
从表5可以看出,山西省的乡村振兴评价的综合得分为-0.225,在全国31个省市中排名第19位,位于中等水平,与综合得分排名第一的江苏省(得分0.804)还有较大差距,同时落后于同属于中部地区的河南(得分0.748,排名第2)、安徽(得分0.540,排名第5)、湖南(得分0.209,排名第11)、湖北(得分0.208,排名第12)、江西(得分0.099,排名第14)各省。
表4 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
表5 2018年全国31省市因子综合得分及排名
续表5
从产业兴旺方面来看,山西得分-0.462,排名第18,这与山西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经济基础等因素密切相关。山西地形复杂,山多沟深,干旱少雨,制约了山西农业的发展。2018年山西省农业机械总动力为1 441(万千瓦),而产业兴旺排名第一的山东省,其指标为10 415(万千瓦),是山西省的7倍之多,可见山西省的农业产业现代化体系尚未形成。另一方面,山西农业的产业化经营水平偏低,大部分以家庭承包式的小规模经济为主,加工、流通产业链短,农产品附加值较低,缺乏市场竞争力。根据调查,农业厅登记的农业产业化加工的龙头企业仅有500家,产值超过50亿的又非常少,使农业产业化发展受到影响。
从生态宜居方面看,山西得分-0.443,排名第21。居于全国前五名的依次是上海、福建、江苏、北京、浙江,均为东部地区发达城市,与山西同属中部地区的河南(排名第13)、安徽(排名第8)、湖南(排名第15)、湖北(排名第16)、江西(排名第11)大多都位于中等水平。根据《中国城乡建设统计年鉴》数据统计,2018年山西乡村绿化覆盖率为19.91%,全国排名第10;乡村道路路灯覆盖率为25%,全国排名第14;人均住宅建筑面积为30.65平方米,全国排名第18,反映了山西省在改善乡村生态环境、提升人居环境质量方面有一定的成效。
从生活富裕方面看,山西得分-0.001,排名第16。居于全国前五名的依次是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河北,均为东部地区发达省份,这主要是由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所决定的。
从乡风文明方面看,山西得分-0.377,排名第23。山西是我国农耕文明的发祥地,是粟作农业起源的核心区域,是全国著名的小杂粮王国、黄金养殖带、优质粮果带,其中,小杂粮占比大、产量高、种类丰富,包括豆、麦、粟、薯、黍5大类20多种,种类数据全国第一位,种植面积达100万hm2左右,约占全国的1/10,山西应当继续加强通过传承发展来提升黄河流域农耕文明建设。
从治理有效方面看,山西得分0.370,排名第7。根据《中国城乡建设统计年鉴》数据统计,2018年山西村镇建设管理机构达399个(全国排名第6),村镇建设管理人员913人(全国排名第8),投建公共厕所1 567座(全国排名第9),可见,山西在乡村治理方面呈现良好态势。
本文以2018年全国31省市的经济数据为依据,运用因子分析法进行乡村振兴发展水平评价,结论显示山西省的乡村振兴综合得分排名19,处于中等水平。为加快山西乡村振兴发展,应加快发展农业产业现代化,提升农业科技化水平;结合山西特点,深入推进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加强特色农产品开发、生产、加工、销售,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实现农业增销、农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