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由原卫生部和教育部眼科学重点实验室发展而来,2006年获国家科技部批准,成为我国眼科领域唯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实验室依托中国医院眼科声誉和科技影响力排行第一的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围绕重大致盲眼病(近视眼、角膜病、白内障、眼底病和青光眼等),开展应用基础、转化和临床研究,致力于提高人类视觉健康水平。
实验室提出了建设世界一流眼科实验室的目标,按照“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要求,进一步凝练研究方向,引育人才,打造国际化团队,改善工作条件,协同基础与临床,严格规范管理,营造勇于创新、包容协作的研究氛围。
眼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一直以我国常见致盲眼病的发病机理和防治作为主要研究方向,重视基础研究与临床相结合,主要研究方向有:角膜病和眼表疾病研究,葡萄膜疾病发病机制、诊断和防治研究,视功能保护和视觉科学,白内障的发病机理和防治研究,玻璃体视网膜疾病研究,常见眼科遗传性疾病的分子遗传学研究等。
在科技部、教育部、原卫生部、广东省、中山大学和中山眼科中心的大力支持下,实验室发挥整体优势和团队精神,不断创新和发展,在建设规模、学术水平、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等方面都已取得突出的成绩。
眼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现有固定人员108人,其中原“973计划”首席科学家2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负责人6人,国家杰出青年3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2名,“万人计划”1人。
实验室近5年来,取得了一些原创性突破:
干细胞治疗眼病方面——利用内源性干细胞实现晶状体原位再生治疗婴幼儿白内障,论文发表在Nature(2016),被Nature Medicine评为2016年全球生命科学八大进展之一;诱导皮肤上皮干细胞重建功能性角膜上皮,为细胞治疗提供新的策略(Nature,2015)。
在近视眼研究方面——发现户外活动是防控青少年近视的有效方法,论文发表在JAMA(2015)。实验室发表的有关中国青少年近视高发的研究成果,被英国《独立报》报道并被《参考消息》翻译转载为《中国学生近视高发亟待干预》,习近平总书记看到该文后,作出重要指示,“共同呵护好孩子的眼睛,让他们拥有一个光明的未来”。
在青光眼预防方面——提出颠覆传统观点,证明不应在高危闭角型青光眼患者中广泛使用预防性激光治疗(Lancet,2019)。
在医疗人工智能方面——建立了全球最大的常见致盲眼病影像学数据库(Science,2015),研发了白内障(Nat Biomed Eng,2017)和青光眼、黄斑变性及视网膜疾病(JAMA,2017)的人工智能诊断系统,开设了全球首个人工智能眼科门诊,并启动了全球首个多中心临床试验,作为唯一由中国团队完成的入选项目,被IEEE Spectrum评选为“影响全球医学界的11大人工智能事件”。
观看绿植可有效保护眼睛
实验室通过多年的积累和发展,目前已具有很强的竞争实力和良好的发展前景,整体水平已居国内领先地位,部分研究已达到国际同类研究先进水平,为我国眼科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亚太眼科学会(APAO)总部永久落户,实验室国际地位大幅度提升,已成为全球有影响力的眼科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术交流和成果转化基地之一。
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眼科学实验动物中心是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重要研究平台之一,它拥有现代化动物实验设施且配套齐全,承担了中山眼科中心和眼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所有与实验动物有关的教学和科研项目的动物实验;是专门进行人类眼科学临床前研究的重要基地。
眼科学实验动物中心总面积约500平方米,拥有符合国家标准的普通环境和屏障环境动物实验室,以及相应的实验和检查设备。普通环境动物实验室(简称普通区)约280平方米,有5个饲养室、2个动物手术室和1个动物检查室;可以进行猴、兔和豚鼠的动物实验和饲养。屏障环境动物实验室(简称屏障区)约250平方米,有5个饲养室和1个动物手术室,可以进行SPF级的大鼠、小鼠、裸鼠和SCID小鼠的动物实验和饲养。
眼科学实验动物中心装配有现代化的恒温恒湿系统、监控系统以及符合眼科学动物实验要求的有色灯系统;还有配套齐全的眼科学实验仪器,如眼科手术显微镜、手术无影灯、超声波乳化机、玻璃体切割机、眼压计、动物麻醉机、电子天平、低温保存箱等;另外还有价值600多万元人民币的眼科检查设备,如荧光照影机、眼科超声诊断仪、裂隙灯数码图像处理系统、角膜内皮细胞仪、角膜地形图、手持验光仪等。
这些设施和仪器完全能够满足眼科学科研和教学工作的需要。实验室完全按照标准化SOP进行管理和运作,制度健全,操作规范。目前,眼科学实验动物中心共有人员8名,其中高级职称1人,中级职称1人,初级职称3人。大多数工作人员已经过实验动物专业培训和取得实验动物上岗证书。
2020年春节期间的“新冠肺炎”疫情防疫战,实验室涌现了许许多多的最美眼科人,他们用爱诠释美的真谛,点亮眼科中心。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里,全院医护人员任劳任怨,争在抗疫一线,抢在防卫前沿。有的医生春节假期一直在一线服务,没有停歇,无怨无悔;有的教授积极申请多出诊,在自己岗位上贡献力量;他们或在微信群里,或在朋友圈,互相分享出诊经验、防护小TIPS,还有出诊感受,互勉共进,共克时艰;由于防护物资紧缺,有教授通过私人关系,获得外地捐赠了一批防护物资,并亲自去机场搬运回来……他们不计个人得失,无惧风险,为眼科中心出力。
在抗疫最前沿的预检分诊台,有一群全天候值守的护理队伍,“请问您近期到过湖北吗?”“请问您有咳嗽、发烧的症状吗?”……每天她们都不厌其烦地详细询问,对每一位就诊者都按照预检分诊流程进行检查和登记。她们是素质过硬、经验丰富的“娘子军”,她们严控进入医院就诊人群的第一道关卡,构筑起医院疫情防控的第一道防线,有效保证了就诊患者及医务人员的安全。
不止预检分诊台,在急诊室、在治疗室、在门诊、在手术室,都有这一群美丽的娘子军的身影,她们是最靓丽的风景线。眼科护理队伍还提前组建了支援湖北抗疫情的护理预备队,护理老师们踊跃报名,增援抗疫,“召必回”……她们时刻准备着加入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一线。
在眼科中心和实验室领导的统一部署下,在以医务、院感、护理、后勤为核心的中心抗疫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的有力组织下,医务科具体制定和实施疫情防控下的特殊期间全院临床医疗工作,形成了全中心医生支援的急诊四线值班+门诊值班的模式,安排全院医生支援急诊工作,同时每周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实时调整,协调门诊、病房、医技科室等工作,保证了急诊模式下医疗工作顺利开展,为急眼病患者提供周到服务;同时开放“互联网AI诊疗服务”,妥善安排互联网诊病排班,为远程患者提供及时有效诊疗;根据疫情进展对临床各种流程的制定和更新,对门诊、急诊工作量等进行实时监控和分析,以优化资源配置和提高工作效率等。在关键时刻,医务科全体人员放弃休假、加班加点、坚守岗位、不辞辛苦,大家拧成一股绳,齐心协力抗击疫情。
近日,由眼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参与主编的《医学人工智能实践与探索》一书出版发行。该书从医学人工智能的概念与方法、体系发展、学科建设、医疗体系与公共卫生管理、医学伦理、标准制定和法律监管等维度全方面地介绍了医学人工智能的发展前景和未来可能,帮助相关从业人员更好地了解医学智能时代的发展脉搏。与此同时,实验室也将跟随时代的发展和需求,在医学人工智能方面做出更多的创新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