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本刊记者 李 媛
西藏大力发展高原特色产业,并通过专业合作社,构建组织化、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牧业经营体系,助力农牧民增收脱贫。
近年来,西藏大力发展高原特色产业,并通过专业合作社,构建组织化、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牧业经营体系,助力农牧民增收脱贫。
朗县地处西藏自治区林芝市西南部,雅鲁藏布江穿境而过。这里全年气候平均11.4度,日照2400-2600小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孕育了特有的辣椒品种“小牛角”,其维生素C和花青素含量都远远高于其他品种。
朗县辣椒有100多年的种植历史,但在2016年之前,种植模式以家庭为主,老百姓自给自足。
今年28岁的阿旺旦增是朗县洞嘎镇滚村村民,在他的记忆里家里一直种着“小牛角”。过去,在果蔬并不丰富的西藏,富含维生素的辣椒既是水果也是蔬菜。
“我们这里地处高原河谷地带,常年没有高寒天气,适宜种植作物。村民们一般会在田里种植青稞、苹果、核桃等,但苹果需要3-5年才能挂果,核桃需要8-10年才能收获,所以为了增加土地的使用率,村民们会采取果间套种的方式,在苹果树或核桃树下种植辣椒。”朗县农业农村局局长次央介绍。
朗县被誉为西藏“辣椒之乡”,辣椒产业的红火发展极大地调动了朗县村民的发展积极性
在种植过程中,人们发现辣椒上会出现黑斑。起初农技人员还担心是病虫害,于是就拿到农业农村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进行检测,结果发现朗县每百克辣椒中花青素含量5.56毫克,每百克辣椒中维生素C含量226毫克,远远高于其他辣椒品种。这一发现让朗县辣椒愈发成为市场上的紧俏货。
“下一步我们会根据朗县辣椒花青素含量高的特点进行深加工,提炼花青素,进一步提高辣椒的附加值。”次央说。
阿旺旦增家现有4个大棚和5亩露天田种植辣椒,阿旺明显感觉到大棚的产量和收益远远高于露天田。“大棚里的辣椒能够长6个月,反季节销售可以卖到30元/斤。露天田的辣椒只能卖个应季价格,一斤5元左右。”阿旺说。
次央也算了笔收益帐:大棚辣椒从12月份种植到转年2月挂果,挂果时间6-8个月,可以收4茬,平均亩产量2000-2500斤,收入可达7500元以上。这个收益远远高于之前村民们种植青稞等作物。
2016年,朗县将辣椒种植作为主导产业进行整村推进。刚开始村民们对大规模种植辣椒心存疑虑,担心收成和销路。于是县政府推出了“企业+合作社+种植户”的模式,进行集约化管理。村民们把土地交给村集体进行规模化种植,规范化管理,他们只需要每天过来,在村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参与种植就可以了。
朗县滚村辣椒种植基地
与此同时,朗县推进绿色有机无公害种植。“过去为了追求产量,村民们种辣椒使用化肥。从2016年开始,我们开始推广农家肥和有机肥。今年共调运1291吨有机肥用于辣椒种植堆肥,此外每年县政府拿出500万元辣椒产业资金进行注入,引导老百姓种植绿色健康更高品质的辣椒,从而卖出更好的价格。”次央说。
朗县辣椒规模化种植、规范化管理模式不但确保了产业收益,还大大地解放了劳动力。现在阿旺旦增家7亩辣椒地种植劳动妻子一人就能搞定,他在县城打工,每年家庭收入10万多元。坐在装修一新的房间里,阿旺盘算着今年争取把5亩露天田也盖上大棚,把日子过得更富裕。
2020年,全县辣椒种植面积8000余亩,预计实现产量6000吨、产值2400万元人民币,带动1570户群众实现户均增收1.22万元,朗县辣椒已成为群众的“致富椒”。
朗县辣椒香飘藏乡。2018年,朗县辣椒通过国家评审,被认定为地理标志产品。朗县也有了“西藏辣椒之乡”的美誉。
辣椒产业的红火发展极大地调动了朗县村民的发展积极性,现在全县有三家农牧民成立合作组织,其中一家还拿到了SC认证,可以直接为大型商超供货。与此同时,朗县政府招商引资,与企业合作,提高产品工业化程度,增加产品附加值。目前,朗县辣椒已研发出了辣椒佐料、辣椒酱、火锅底料、豆瓣酱等特色产品,在西藏自治区及内地都有很好的销路。为了逐步培养村民们商品意识,朗县政府还积极鼓励村民利用网络平台,通过直播等方式扩大产品知名度。
如今,为更好地促进朗县辣椒产业发展走上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发展道路,《林芝市朗县辣椒产业发展规划(2020年—2030年)》已经出台,明确了辣椒产业发展工作思路及目标任务,为辣椒产业发展指明方向。
“根据规划,朗县正在积极申报更大规模的朗县工厂化育苗基地项目,同时强化辣椒产业生产加工销售流通链条机制,让我们的朗县辣椒行销全国,甚至走出国门。”对于未来朗县辣椒产业发展,朗县县委书记扎西有更长远的谋划。
当雄,藏语意为“天选牧场”,辽阔的草原、丰美的水草,为生长在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高寒地区的牦牛生长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环境。但曾经粗放的发展模式和产业链发展滞后,使当雄牦牛产业发展受阻,优势产品没能形成优势产业。
为让“当雄牦牛肉”这一地理标志产品走向更为广阔的空间,让当地百姓增收致富,近年来,当雄县深入推进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发展牦牛产业为基础,以家庭牧场为运作平台,以有“身份证”的牦牛肉为品牌的产业链为依托,积极探索高效养殖育肥技术,实现了草场生态持续好转、群众持续增收致富。
2018年4月,占地近30亩的当雄县净土牧场郭庆场运行。净土牧场负责人阿旺多布杰告诉记者,目前牧场分4个牛舍,一期项目共养殖400头牦牛。值得一提的是,每头当雄牦牛的耳朵上都植入了一枚带有芯片的电子耳标。“在牦牛5-7岁出栏时,可通过扫描电子耳标查看牲畜户主基本情况、牲畜健康状况、免疫情况接种疫苗等有关信息。”阿旺多布杰介绍说。这样推向全国市场后,每一块牛肉都用标签写上编号、重量、牧户名、追溯电话和监督电话,实现了“一个电话可以追溯肉的来源,一张标签可以证明肉的品质”。
此外,为了解决冬季牧草短缺问题,2019年年初,当雄县投入200余万元,修建了占地416平方米的集装化智能牧草生产厂房。“有机牧草生产系统采用生物营养液无土栽培。通过智能温控、自动微喷浇灌、LED灯光照射等,满足种子生长所需的温度、湿度、光照、营养等条件,能够一年四季不间断地为牦牛提供新鲜牧草。”阿旺多布杰介绍说,牧草工厂周产量能够达到8-10吨,有效解决了全县牧草资源短缺的现状。
当雄每头牦牛的耳朵上都植入了一枚带有芯片的电子耳标,以便随时追溯其生长情况
同时,当雄县还积极培育新型农牧民,吸纳当地群众到牧场就业。36岁的次仁桑珠是当雄县净土牧场郭庆场的饲养员,牧场建立之初他就来到这里工作,主要负责一个牛舍60头牦牛的管理。次仁桑珠是郭庆村一组的建档立卡户,来这里之前,他家仅养殖了20多头牦牛,并且总是担心牦牛的繁殖和销售问题。现在,次仁桑珠不用愁了,他将自己家的牦牛入股了牧场,还成为了这里的员工,每月工资5400元,不仅掌握了标准化养殖技术,还懂得了经营管理,一家人也实现了脱贫摘帽。2019年年初,富裕起来的次仁桑珠还花6万元购买了一辆汽车,每天接送两个孩子上下学,这是他以前不敢想的。
目前,净土牧场按照个体、联户、国营三种方式,实施牦牛入股(买断)、草场流转、牧民入园的养殖模式,公司将牧户牲畜以活体称重的方式进行入股,以入股资金总额的12%向牧户分红。截至目前,已入股牲畜有1755头,对于超出载畜量的牲畜,当雄净土牧场有限公司将一次性买断,目前已收购2578头。2019年,该牧场出栏1010头,为员工发放工资104万元。
当雄净土有身份证的牦牛肉通过“云集”等电商平台销售,2020年2月与去年同期相比销量增加了20%。“去年牦牛育肥出栏1010头,今年准备出栏1500头至2000头牦牛。随着牧场的发展,希望能够带动更多的当地群众增收致富。”阿旺多布杰说。
通过“企业+合作社+家庭牧场+牧民”方式构建畜牧全产业链,当雄县形成了畜群畜种结构合理、一二三产业融合、生态环境良好的现代畜牧业发展新格局,走出一条在保护草原生态环境的同时,促进牧民增收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