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张 云
55年来,在中共中央、国务院亲切关怀及全国各兄弟省市的无私支援下,西藏各族人民创造了西藏长期稳定发展的人间奇迹。
自1965年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来,西藏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
尤其是近5年来,西藏生产总值由2015年的1027.43亿元人民币增长到2019年的1697.82亿元,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8244元提高到12951元,现行标准下62.8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74个贫困县(区)全部摘帽,历史性消除绝对贫困。
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西藏的生态环境建设同步进行,文化保护和传承接续。国家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建设西藏,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有力举措,使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人民幸福生活的支撑点、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增长点。现在,西藏是世界上生态环境质量最好的地区之一;同时,西藏传统文化的保护有序推进,各项文化事业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除此之外,西藏还与数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加深合作,承担起与周边国家共享发展的时代使命。
西藏,在传承创新中不断前行。
近5年来,西藏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大幅提高,历史性消除绝对贫困。图为西藏农牧民收割青稞,喜获丰收
2020年9月1日是西藏自治区成立55周年纪念日,也是西藏当代史上具有特殊意义的日子。在中共中央、国务院亲切关怀及全国各兄弟省市的无私支援下,西藏自治区各族干部群众创造了西藏长期稳定发展的人间奇迹,把一个刚刚完成民主改革、脱胎于政教合一封建农奴制社会的旧西藏,几乎从零起点,建设成幸福安康繁荣美丽的新西藏,实现了西藏社会制度的伟大跨越和文明进步。各族人民共享发展成就,幸福感洋溢在人们脸上,荡漾在心田里。功绩卓著,经验弥足珍贵。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社会主义道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西藏地方经济社会赖以迅猛发展、持续进步的基础。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签订了标志西藏实现和平解放的《十七条协议》。该协议规定:“根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民族政策,在中央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之下,西藏人民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权利。”1965年9月1日,西藏自治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拉萨开幕,选举产生了西藏自治区机关及其领导人,一大批翻身农奴担任了自治区各级政府机关的领导职务,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共同繁荣政策有了制度上的保障。西藏各族人民能够平等参与管理国家事务、自主管理本地区本民族事务,极大地焕发了推动发展的巨大潜能。不断成长起来的各族干部,有知识有能力,勇于奉献、积极有为,使西藏一改旧社会万马齐喑的局面,各项事业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喜人景象。
走社会主义道路,使西藏社会生产力得以快速发展,使发展成果惠及各族人民,而走共同富裕道路正契合了西藏广大群众的传统价值追求,有着无比的优越性和无限的发展前景。
1959年西藏实行民主改革以来,西藏的产业从无到有,形成了以高原生物产业、旅游文化产业、清洁能源产业、绿色工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数字产业等为主,充满发展前景的现代产业,并建立了以水电为主,油、气和地热、光伏可再生能源互补的体系建设,以及包括建材、轻工、食品加工、藏医藏药等20多个门类的现代工业体系。以交通运输为例,西藏已经实现了公路、铁路、航空为主体的综合立体交通。公路总里程达到10万公里;青藏铁路、拉日铁路、拉林铁路已建成和正在建设,近期川藏铁路也即将开工建设;西藏已建成机场5座,开通了国际国内96条航线,通航城市达50个以上。西藏经济连续26年保持了两位数增长,特别是中共十八大以来,西藏的经济发展速度持续保持在全国前列,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成绩亮眼惊人,社会物质积累已经今非昔比。
拉萨贡嘎国际机场改扩建工程现场
考虑到西藏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人才资源匮乏,属于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以及特殊的政治历史原因,中共中央长期给予西藏特殊关怀,并采取国家投资拉动和全国各地各部门支持的政策,为西藏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强的后盾。
改革开放以来,中央连续召开6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专门研究解决西藏的稳定和发展问题。1984年中央第二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决定,由国家投资4.8亿元人民币、全国9个省(市)帮助西藏建设包括电站、旅馆、学校、医院、文化中心和中小型企业在内的43项西藏迫切需要的中小型工程项目,被誉为高原上的“43颗明珠”。1994年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决定,由国家投资23.8亿元人民币,同时动员全国支援西藏兴建62个项目。
此后,历次中央西藏工作座谈会不断加大对西藏发展支持的力度。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明确提出“分片负责、对口支援、定期轮换”的援藏方针;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把西藏所有县(市、区)纳入对口支援范围;2010年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把对口支援西藏工作延长至2020年,要求17个对口援藏省(市)“年度援藏投资实物工作量,在现行体制下,按该省 (市)上年度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千分之一安排”。
全国支援西藏工作呈现出机制不断完善、规模不断扩大、内容不断丰富、重心不断下移的局面。援助工作循序推进,援助重点逐渐从中心城镇转向偏远农牧区,从基础设施建设转向基层社区设施,从资金、项目援藏到医疗、教育组团援藏,逐步增强了受援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切实提高了西藏各族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全国支援西藏成为西藏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的动力源泉。
拉萨八廓街头转经的群众
2012年中共十八大以来,西藏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又迈上一个崭新的台阶。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着力改善民生,西藏贯彻中央指示精神,把产业扶贫、就业扶贫、健康扶贫、教育扶贫、金融扶贫、社会扶贫、危房改造、社会保障兜底、基础设施建设等“十大工程”搞得有声有色,取得了实质性的成效。中共中央持续抓反对腐败、从严治党工作,赢得了各族人民的真心拥戴,也大大增强了各级党组织的向心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促进了党群干群团结,让西藏焕发出新的生机。
2013年,习近平提出“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的重要论述,把西藏工作的重要性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2015年中央召开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坚持党的治藏方略,把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作为工作的着眼点和着力点,坚定不移开展反分裂斗争,坚定不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坚定不移保障和改善民生,坚定不移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确保国家安全和长治久安,确保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确保各族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确保生态环境良好。
西藏遵照中央要求,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在建设美丽西藏、幸福西藏的伟大事业中取得了辉煌的成就。2019年,西藏自治区生产总值1697.82亿元,比2018年增长8.1%增长率,位居全国前列。19个贫困县(区)摘帽、15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绝对贫困基本得到消除。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410元,增长10.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951元,增长13.1%,增长率继续位居全国第一。
西藏自治区传统文化保护有序推进。西藏新增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5个,总数已达70处。布达拉宫历史建筑群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藏戏、格萨尔和藏医药浴法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有国家级代表性项目89项、代表性传承人96名,自治区级代表性项目460项、代表性传承人350名。布达拉宫等4个单位列入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291函古籍列入全国珍贵古籍。唐卡、藏医药、藏香通过生产性保护,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占地60亩,建筑面积约8400平方米的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也即将建成。
除此之外,西藏的卫生健康事业进一步发展,人均预期寿命提高到70.6岁。西藏45%的区域列入最严格保护范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世界屋脊、亚洲水塔、地球第三极依然壮美。社会大局祥和稳定,民族团结深入人心,群众安全感满意度达到99.7%。5G试点开始实施,川藏铁路规划全面启动。西藏发展的内生动力不断增强,对外开放积极推进。西藏正在变成一片充满魅力和希望的热土。
在新的历史征程上,西藏要继续做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的排头兵,进一步加强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切实增强西藏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进程中,书写出更加灿烂的历史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