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 理>>>
木版年画《一团和气》
桃花坞木版年画(亦名桃花坞木刻年画)是江南地区的民间木版年画,因曾集中在苏州城内桃花坞一带生产而得名。它最早源于宋代的雕版印刷工艺,由绣像图演变而来,到明代发展成为民间艺术流派,与天津“杨柳青”年画并称“南桃北杨”。
桃花坞木版年画的制作过程一般分为画稿、刻板、印刷、装裱和开相5 道工序,其中刻版工序又分上样、刻版、敲底和修改4 部分。其主要形式以门画、中堂、条屏为主,表现吉祥喜庆、风俗时事、戏文故事、祈福消灾的民间传统审美内容。
早期的桃花坞年画风格较为雅致,在处理仕女、什景、花卉等题材时,多采用传统的立轴、册页的构图,画面中可看出宋代院体画、明代界画和文人画的影响。清代较之明代,刻板更加细密,出现了多色套版。同时,出现了不少模仿西洋铜板雕刻风格的作品,这类作品在画面上多采用焦点透视,除人物面部外,衣纹、树石、房屋、动物的羽毛等均用明暗来表现,有作者还特意题款“仿泰西笔意”。乾隆以后,传统技法再度取而代之,然画面构图更为简练。
桃花坞木版年画构图饱满、色彩鲜艳、风格秀丽、内涵隽永、装饰性强,显示出精细典雅的江南特色与浓烈的人文精神。桃花坞木版年画的出版鼎盛期,每年出产年画达百万张以上。除销到江苏各地及浙江、安徽、江西、湖北、山东、河南和东北三省外,也销往南洋与日本等地。日本早期浮世绘版画的作品透着桃花坞年画的影子。
太平天国末年,清兵围攻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生产受到了严重的破坏,之后一直萎靡不振。鸦片战争后,胶板、铜板和石印等印刷技术有了发展,“月份牌”派的年画倾销城乡,桃花坞年画出版开始衰落……直到新中国成立后,苏州逐步恢复了对桃花坞木版年画的重视,艺人恢复生产,专业画师招收徒工,并成立“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社”。2001 年,苏州市政府将木刻年画社整体划入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拨专项经费用于这一文化遗产的研究、开发。
2006 年,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遗名录。
近年来,传统文化回归新春佳节,在姑苏城平江路、山塘街等地各大商场,以及地铁、公交车上,人们都能看到张贴着桃花坞年画的绚丽海报,感受传统木版年画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