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慧
今年7月,北京市一次性增发了2万个新能源小客车指标,按照申请家庭的总积分排序,向符合条件的家庭配置。记者从北京市小客车指标管理信息系统了解到,至20日申报截止时,小客车指标调控管理信息系统共接收到185884个家庭提交的申请。
2万指标,超18万个家庭来抢,新能源小客车指标“供不应求”,买家只能踌躇不前,新能源汽车如何形成了想开却开不了的局面?
难以控制的机动车保有量
目前,北京、上海、深圳、广州、贵阳、天津、杭州等地都对机动车牌照进行了限制,每年分配指定数量的配额,开放摇号、竞标、轮候等方式进行获得。一线城市中,北京小客车指标分配方式包括摇号、轮候,上海通过竞标,深圳则是通过摇号和竞标。
而限购的目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控制城市机动车保有量。
以北京为例,2016年,北京市交通委发布了《北京市“十三五”时期交通发展建设规划》,根据规划,2017年底将全市机动车保有量控制在600万辆以内,2020年控制在630万辆以内。而根据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发布的《北京市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9年,北京市机动车保有量达到了636.5万辆,比上年末增加28.1万辆,已经超过了北京市交通委划定的“红线”。
全国范围来看,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9年末,私人汽车保有量22635万辆,比上年末增加1905万辆;民用轿车保有量14644万辆,增加1193万辆,其中私人轿车保有量13701万辆,增加1112万辆。
另据公安部数据,截至2019年底,全国有66个城市汽车保有量超过百万辆,30个城市超200万辆,其中,北京、成都、重庆、苏州、上海、郑州、深圳、西安、武汉、东莞、天津等11个城市超300万辆,部分城市也超过了当地市政府划定的机动车保有量的“红线”。
一线城市开车有点难
为了控制机动车保有量而制定的“限购”政策,直接造成了如今一牌难求、车牌价格飙高的局面。
北京市小客车指标调控管理办公室资料显示,2020年,北京小客车指标年度配额为10万个,其中普通指标额度4万个,新能源指标额度6万个。而截至今年8月8日24时,普通小客车指标申请个人共有约348.8万个有效编码、单位约6.7万家;新能源小客车指标申请个人共有46.7万个有效编码、单位1.1万家,远远高于指标额度。
在上海,以个人小客车指标拍卖为例,今年8月,有13.7万人竞拍约1.68万的指标,平均成交价超9万元,而早在2002年,一张“沪牌”的价格就已经达到了3万元。
想开开不了,民间对解除限购的呼声一直很高。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肖政三分析称:“实行限购政策,是因为现在城市交通状况不乐观,不得已而为之。但是,实行了限行限购多年,交通状况并未改善多少,主要道路、枢纽在高峰时段还是拥堵严重。放宽或者取消限购,需要提升城市管理能力,用经济和技术两个手段疏导。”
事实上,有关部门也意识到了其中的矛盾,2019年6月,国家发改委会同生态环境部、商务部共同发布了《推动重点消费品更新升级,畅通资源循环利用实施方案(2019-2020年)》,方案提出鼓励汽车消费的政策,要求今后各地不得对新能源汽车实行限行、限购,已实行的应当取消。严禁各地出台新的汽车限购规定,已实施汽车限购的地方政府应根据城市交通拥堵、污染治理、交通需求管控效果,加快由限制购买转向引导使用。
方案发布以来,个别地方也确实放宽了对牌照的限制,其中,上海新增了4万个非经营性客车额度;天津市新增小客车个人指标配置额度3.5万个;浙江省增加2万个小客车指标;北京市则增加了2万辆新能源汽车购车指标。
然而,至今为止,并没有地方政府宣布取消对已有新能源汽车的限购。
地方政府亟需創新
取消限购则意味着对机动车保有量的“失守”,对于经济相对发达、人口密度较大的城市,一刀切地解除限购的方式并不可取。
因此,有专家建议,可以利用技术手段,在主要的交通要道或者交通枢纽上,多设置 ETC 监控,还可以分时段、分路段采取不同道路使用费,也就是征收拥堵费,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除了专家建议,地方政府也在积极寻求变革。
今年6月,北京市交通委员会发布了《北京市小客车数量调控暂行规定(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北京市小客车数量调控暂行规定〉实施细则(修订征求意见稿)》,提出单位、家庭和个人普通小客车配置指标将通过摇号方式配置,单位和个人新能源小客车配置指标通过轮候方式配置,家庭新能源小客车配置指标通过积分排序方式配置。
其中最大的改变是家庭新能源小客车配置指标将通过积分排序方式获得,具体看来,家庭申请人积分由基础积分和阶梯(轮候)积分组成,积分高低与申请人的家庭人口数量和轮候时间正相关,这也间接鼓励更多的人以家庭的方式申请新能源小客车指标,缓解个人新能源小客车的配置压力。
此外,上海也一直在寻求更加多元、环保的方式缓解城市交通压力。
在2016年9月上海发布的《上海市综合交通“十三五”规划》中提到,要营造绿色交通环境,全上海市公共交通、步行、自行车的出行比重不低于80%,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公交车比例达50%以上,单位客货运输量碳排放明显下降,交通污染物排放量得到有效控制。
然而,这些措施还远远不能缓解人们的用车焦虑,地方政府需要用更多更创新的方式来解决其中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