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哲仙
《童年的许诺》是一部带有浓厚自传色彩的回忆作品,作者回忆了与母亲共同生活的往事,字里行间沉浸着对母亲深切的怀念和拳拳的眷恋。在作者轻松调侃的笔调中,所有辛酸的磨难、艰苦的奋斗和出生入死的光辉业绩仿佛都化为一抹轻烟,唯有绵绵的母爱,润物无声,永驻心田。
作品分为三个部分,主人公罗曼分别回顾了童年在维尔诺(今维尔纽斯)和华沙的生活,少年时代在法国尼斯的艰难岁月,以及青年时期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斗经历。罗曼是俄籍波兰人的后裔,跟随着母亲在当时的波兰小城维尔诺长大。母亲曾经是一家剧院的演员,与丈夫离异后,独自含辛茹苦地承担起抚育儿子的重担。她倾注了所有的爱和精力,尽其所能地给予罗曼优越的生活和最好的教育。为此母亲从事过各种行当,替人美容、兜售首饰、卖蔬菜、开衣帽店、从事房地产和旅馆生意,凭着她的勤劳、聪明和能干,罗曼从未缺衣少食;在教育上,母亲更是不遗余力,在小提琴、舞蹈等艺术和文学方面都做出过尝试,学习上流社会的各种礼仪、击剑,甚至是射击;當罗曼的数学课、自然科学课得了零分,她鼓励儿子会成为雨果,会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会成为“法国文学大使”;当他们迫于生计,被人嘲笑,悲愤的母亲用手指着罗曼向众人骄傲地宣告:我儿子将来是法国大使,是荣誉勋位骑士勋章获得者,是伟大的戏剧家!对罗曼美好前途的憧憬支撑着母亲活下去,为了给她那荒唐的梦一点真实的色彩,罗曼尝试着去实现自己对母亲的承诺,然而推动着他不遗余力地去践行自己诺言的,却是童年时代一段难忘的往事,也是作品中最精彩的片段之一:母亲在维尔诺惨淡经营的高级时装店破产,无奈之下他们搬到华沙,想从这里再辗转去法国。由于罗曼在同学面前声称自己只是旅居华沙,一有机会还是要到法国去,结果招致各种嘲讽,尽管对于这些挖苦他都能应付自如,但是面对有人说他母亲当过妓女的侮辱,他竟心生胆怯而退却下来,回到家里向母亲急切地讲述了所发生的一切。
我期待她张开双臂,安慰我,她平常总是那样做的。但这一次,她的举动使我感到十分意外。她的脸上突然消失了温情和爱,不再表露我所期待的任何亲切的感情。她不说一句话,长时间地几乎是冷冰冰地望着我,然后她离开我,走到桌子旁边,拿起一支烟,点燃了。接着,她进了我们和房东合用的那间厨房,为我准备晚饭。她面色阴沉,脸上毫无表情,有时候瞪我一眼,眼光几乎是敌视的。我不懂这是怎么回事,觉得非常委屈。我感到愤懑,感到被撇开被遗弃了。她铺好我的床,仍然一声不吭。那一夜,她没有睡觉。第二天早晨我醒来的时候,发现她还是坐在那把青绿色皮革旧扶手椅上,面对窗户,手里拿着一支烟,地板上全是烟头——她总是随地扔烟头。她毫无表情地看了我一眼,又转向窗户了。……她给我煮了三个溏心蛋和一杯咖啡。她看着我吃,眼神里重新显现出一点儿温情。她大概思忖着,不管怎么说,我毕竟只有十二岁。当我整理好书籍和练习本,准备上学的时候,她的脸色又变得严峻了。
……
“你听着,罗曼。”
我抬起眼睛,感到很吃惊。她不叫我罗曼契克一罗莫什卡,这是她第一次不用昵称。我心里感到十分不安。
“你好好听着,下次再发生这种事,碰到别人在你面前侮辱你母亲,我愿意让别人抬着担架把你送回家来。你明白了吗?”
“我愿意你身上淌着鲜血,让别人抬着你回来,你明白吗?”
……
她的嗓门越来越高,她俯身向着我,眼里闪着炯炯的光芒。她几乎是在喊叫。
“如果不是这样,那就不用去……那就用不着到那边去。”
我内心深深感到委屈。我的嘴唇开始变形,眼眶里满是泪水,我张开了嘴……我还没有来得及说出一个字,一记响亮的耳光落在我的脸上,然后又是一个,接着是第三下。
母亲三记响亮的耳光挥走了罗曼心中的胆怯和懦弱,让年仅十二岁的他明白了诺言的含义,明白了责任和担当。正是这三记响亮的耳光从此指引着罗曼踏上了自己伟大的征程:完成母亲的愿望,践行童年的许诺。
母亲并非没有弱点或可笑之处,然而她那绝不向命运低头的坚强意志、不可侮辱的高贵人格、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和无怨无悔的牺牲精神,都成为主人公在人生困境中汲取力量的源泉。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罗曼投身戴高乐领导的“自由法国力量”,迅速成为王牌飞行员,他的军旅生涯可谓险象环生,然而每一次都奇迹般地脱险。罗曼定期收到的母亲来信,如同未曾剪断的脐带,源源不断地输送着母亲的意志、勇气和生命力,母亲无数次地出现在他的梦境和幻觉里,母爱神奇的力量陪伴和激励着罗曼,他满怀信心和骄傲转战伦敦、北非、诺曼底,立下了赫赫的功勋。
屡立战功后衣锦还乡的罗曼,满心是欢喜和期盼:“我站在吉普车上。橄榄树、葡萄树和柑橘树仿佛从四面八方奔过来迎接我。……我站在那里,靠着汽车的挡风玻璃,倾身朝向那座越来越近的城市,朝向街区,朝向那座房子,朝向那位张开手臂的人。她定然已经站在胜利的旗帜下等待我了。”然而当他回到旧居,才得知母亲早在三年半前就已经离开了人世。他收到的将近二百五十封家信,是她在临终前几天写好,嘱托女友定期寄给他的。母亲为了确保他在前线保持旺盛的斗志,在病笃之际策划和完成了这件常人无法想象的惊人壮举,劬劳一生的母亲用尽最后的气力,不仅与命运之神打了个平手,还完美地战胜了死神……正是这种感人肺腑、发人深省的真情,成就了一名获得法国最高军功章的空军英雄、一名外交官和一位荣获龚古尔文学奖的作家。令人扼腕的是,母亲没来得及看到罗曼实现“童年的许诺”,没有亲眼看到他成为法国大使,就溘然长逝,成为主人公心中永远的伤痛和遗憾。
“我是那个人的孩子,她丢下了我,让我终生怅然若失。”罗曼·加里在很多作品中表达过对母亲的不合与怀恋,在母亲过世十五年后,他终于创作出这部泣血之作《童年的许诺》,向世人揭示了他成长的心路历程,书写了母爱在他生命中创造的奇迹。
安德烈·布勒东在《超现实主义宣言》中曾大声呼喊:只有奇迹是最美的。在人类千方百计强加于世间万物的度量衡体系中,母亲伟大的臆想与平庸的现实之间原本存在着不可逾越的深渊,罗曼实现诺言的历程,是一场充满奇迹的神秘之旅,处处彰显出母爱的神奇力量。与无数个关于母爱的感人故事相比,这部作品的难能之处在于,罗曼·加里的创作意图不止出于对母亲的柔情和眷恋,而是想要以它友爱和感人的思想照亮周围的世界,证明纷纭的世事有它隐秘而公正的法则,世俗的愚蠢和偏见或许奴役人们一时,而世界终将撕下暗无天日的帷幕,只要坚定希望和信念,奇迹就会发生。从这一意义上来说,《童年的许诺》堪称一枝绽放于贫贱土壤中的高贵悲悯的人道主义之花。
《童年的许诺》是一曲体现英雄主义和自我价值的颂歌,也是作者罗曼·加里传奇一生的真实写照。罗曼·加里一九一四年五月八日出生于立陶宛维尔纽斯的犹太人社区。一九二一年,回到已划归波兰的维尔纽斯(维尔诺),在那里住到一九二七年。父母离异后,罗曼与母亲迁往华沙,两年后定居法国尼斯。一九三五年加入法国国籍。一九四五年,罗曼·加里发表处女作《欧洲教育》,一举成名。同年,他进入外交界,先后在法国驻保加利亚和瑞士使馆担任秘书,一九五二年到法国驻纽约联合国代表处工作。一九五五年又赴伦敦任职,一年后被任命为法国驻洛杉矶总领事。
罗曼·加里一生创作了近三十部作品,真正给他带来国际声誉的是他的自传体小说《童年的许诺》(一九六0)。同时他还是唯一一位两次摘得法国龚古尔文学奖桂冠的作家:一九五六年的《天之源》和一九七五年的《如此人生》。按照龚古尔奖的规定,同一名作家是不能两次得奖的。那么奥妙何在呢?原来后一部书是以埃米尔·阿雅尔的化名发表的。一九八0年十二月二日,罗曼·加里突然吞枪自尽,次年遗著《埃米尔·阿雅尔的生与死》问世,这个谜团才终于揭晓。
(《童年的许诺》,罗曼·加里著,倪维中译,人民文学出版社二00八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