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侧去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疗效分析

2020-10-13 09:46于福建
中外医疗 2020年22期

[摘要] 目的 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采用双侧去骨瓣减压术治疗的效果进行探究。方法 方便选择该院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28例作为该次研究的纳入对象,选取时间段为:2016年6月—2018年12月。按照不同的手术治疗方法为依据将其划分为单侧组和双侧组,每组14例。采用单侧外伤大骨瓣减压术对单侧组予以治疗,采用双侧去骨瓣减压术对双侧组予以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并予以比较。结果 双侧组的总优良率71.4%明显高于单侧组优良率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463,P<0.05);双侧组治疗后的颅内压(16.1±4.2)mmHg明显低于單侧组(25.8±3.4)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59,P<0.05);双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7.1%明显低于单侧组2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370,P<0.05)。结论 针对重症颅脑损伤患者采用双侧去骨瓣减压术治疗具有很好的效果,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的颅内压水平,而且可以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关键词] 重型颅脑外伤;单侧外伤大骨瓣减压术;双侧去骨瓣减压术

[中图分类号] R651.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20)08(a)-0086-03

Analysis of the Curative Effect of Bilateral Decompressive Bone Decompression on Severe Craniocerebral Injury

YU Fu-jian

Department of Neurosurgery, the first people's Hospital of Tancheng County, Tancheng, Shandong Province, 276199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bilateral decompressive craniectomy on patients with severe craniocerebral injury. Methods 28 patients with severe craniocerebral injury in the hospital were convenient selected as the subjects of this study, and the time period was from June 2016 to December 2018. According to different surgical treatment methods, they were divided into unilateral group and bilateral group, each group had 14 cases. The patients in the two groups were treated with unilateral large trauma flap decompression and bilateral decompressive osteotomy.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the two groups was observed and compared. Results 71.4% of the total excellent rate in the bilateral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50.0% in the unilateral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χ2=8.463, P<0.05);(16.1±4.2)mmHg of the intracranial pressure in the bilateral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25.8±3.4) mmHg in the unilateral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t=3.759, P<0.05); 7.1% of the complications in the bilateral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28.6% in the unilateral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χ2=10.370, P<0.05). Conclusion Bilateral decompressive craniectomy for severe craniocerebral injury has a good effect,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level of intracranial pressure, and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Key words] Severe craniocerebral trauma; Unilateral trauma with large bone flap decompression; Bilateral decompressive craniectomy

在临床中重型颅脑损伤属于一种常见的颅脑损伤,其主要是由于患者的头部受到外部暴力的直接作用而受到的脑部损伤,具有头痛、呕吐、意识障碍和瞳孔散大等临床表现[1]。重型颅脑损伤具有非常复杂的病情,患者常常合并挫裂伤、颅内血肿和脑水肿等,在严重的情况下还会导致脑疝,很容易导致患者残疾,而且病死率非常高[2]。目前临床上在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时主要采用手术清除血肿和降低颅内压等方式治疗,传统的单侧外伤大骨瓣减压术能够很好地降低患者的颅内压,具有一定的效果,不过在手术后患者很容易出现并发症,很难达到理想的预后效果[3]。对此,该文方便选择该院2016年6月—2018年12月收治的相关病例28例作为研究的纳入对象,分析并研究了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采用双侧去骨瓣减压术治疗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方便选择该院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28例作为该次研究的纳入对象。按照不同的手术治疗方法为依据将其划分为单侧组和双侧组,每组14例。在获得伦理委员会批准的条件下,顺利实施了该次研究。纳入标准:①符合重型颅脑损伤的诊断标准(《现代颅脑损伤学》),且经过影像学检查予以确诊的患者;②GCS评分(Glasgow 昏迷量表)评分为8分及以下;③家属对该次研究知晓同意,且自愿签字确认的患者。排除标准:①合并严重脏器功能障碍的患者;②合并血液性疾病的患者;③具有麻醉和手术相关禁忌证的患者。单侧组中有女5例,男9例;在年龄方面最大值为65岁,最小值为22岁,中位年龄为(46.3±5.4)岁;从受伤到住院治疗的时间最大值为8 h,最小值为1 h,中位时间為(3.9±0.5)h;按照受伤原因划分其中有2例打击撞击伤,5例高空坠落伤,7例车祸伤。双侧组中有女4例,男10例;在年龄方面最大值为67岁,最小值为21岁,中位年龄为(46.9±6.2)岁;从受伤到住院治疗的时间最大值为9 h,最小值为1 h,中位时间为(4.1±0.6)h;按照受伤原因划分其中有1例打击撞击伤,4例高空坠落伤,9例车祸伤。在上述基本资料方面,两组患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能够实施组间比较。

1.2  方法

采用单侧外伤大骨瓣减压术对单侧组予以治疗,具体治疗方法为:让患者保持头高脚低的姿势,然后对其实施全麻,对铺巾予以常规消毒,在患者前额打开切口,骨窗最大面积应控制在12 cm×12 cm,然后对患者的血肿以及坏死的组织予以彻底清理,并予以止血处理。如果患者存在着脑组织塌陷的问题,则需要对其硬脑膜予以常规缝合;如果患者存在脑组织严重肿胀的问题,很难关颅,则需要将其额极、颞极切除,实施减压处理,并且通过颞肌筋膜或者骨膜对其缺损的硬脑膜进行修复。之后,将引流管放置好,对患者的颞肌、头皮予以缝合[4]。

采用双侧去骨瓣减压术对双侧组予以治疗,具体方法为:让患者保持平卧位,并稍微垫高其头部,对其实施全身麻醉。选择额颞顶发际内的位置打开切口,切口形状为弧形,双侧均起自颧弓上耳屏前方大约1 cm的位置,然后超后面越过耳部,朝着上面绕过顶骨结节的位置,最后到矢状线[5]。对患者的肌皮瓣予以前下方翻转,将其颅骨额颞顶显露出来,骨窗下面要保证与颧弓和蝶骨嵴平齐,顶部则位于患者正中线矢状窦旁大约2 cm左右的位置,前面到患者额极的位置,后面则到乳突的位置,然后再其对侧的位置打开一个同样的骨瓣,然后对患者予以减压治疗,对其坏死的脑组织、硬膜外血肿和硬膜下血肿进行彻底清理,将引流管常规放置好,对患者的帽状腱膜和硬膜予以减张缝合,最后关颅[6]。

1.3  观察指标

(1)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手术优良率进行观察和比较,具体评价标准如下:①预后良好:患者在手术后功能恢复正常,而且能够独立生活;②中度残疾:患者在手术后功能大部分恢复,具有一定的神经功能障碍,能够基本实现独立生活;③重度残疾:患者在手术后不能够独立生活,需要其他人的帮助;④植物生存:患者在治疗后只有肢体具有一定的反射性反应;⑤死亡:患者在治疗后死亡。其中预后良好+中度残疾=优良。

(2)对两组患者手术前以及手术后第5天的颅内压进行测定和比较。

(3)对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进行观察和比较,主要包括迟发性脑血肿、脑脊液漏以及急性脑膨出。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进行χ2检验,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优良率

双侧组的总优良率明显高于单侧组,两组患者的优良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颅内压

单侧组与双侧组治疗前的颅内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侧组治疗后的颅内压明显低于单侧组,两组患者的颅内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并发症

双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单侧组,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在建筑业和交通运输业快速发展的今天,重型颅脑损伤的发病率也开始变得越来越高。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在发病后其两侧半脑会出现压力失衡的问题,很容易导致颅内压急剧增加和急性脑膨出,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具有极大威胁[6]。临床上在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时大多需要通过手术的方式来控制其颅内压,对其脑组织进行有效保护,并且加快其神经功能恢复,从而实现减少残疾和死亡的指标目的[7]。

在重型颅脑损伤的治疗中单侧大骨瓣减压术是一种标准术式,其可以加快患者临床症状的缓解,降低其颅内压,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但是这种手术方式具有较高的骨窗下缘位置、较小的骨窗面积等问题,而且在清除血肿时,会加快患者的脑血管内压力消失,并且提高了其脑血流量和脑容量,在手术后很容易导致脑膨出等并发症,对患者的术后恢复具有较大的不利影响[8]。双侧去骨瓣减压术具有比较大的骨窗面积,因此手术视野非常清晰,可以将患者的血肿和失活脑组织彻底地清除掉;在手术过程中在患者的一侧进行大骨瓣减压,同时以患者的具体病情为依据针对其对侧进行小骨瓣减压,这样就可以有效地避免患者的脑中线移位,同时减少患者的脑干受压情况,使其双侧的颅内压差得到很好的控制,有效地缓解其缺血再灌注损伤,从而减少残疾和死亡的情况,而且还可以有效地降低患者脑脊液漏和脑膨出等并发症的危险。在该次研究中,采用单侧外伤大骨瓣减压术对单侧组予以治疗,采用双侧去骨瓣减压术对双侧组予以治疗,结果显示,双侧组的总优良率71.4%明显高于单侧组优良率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侧组治疗后的颅内压(16.1±4.2)mmHg明显低于单侧组(25.8±3.4)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7.1%明显低于单侧组2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该结果与李冠丙[9]的研究结果:观察组的总优良率59.46%明显高于单侧组优良率3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一致。这表明,针对重症颅脑损伤患者采用双侧去骨瓣减压术治疗具有很好的效果,重症颅脑损伤患者采用双侧去骨瓣减压术治疗可以有效减少并发症发生率。

综上所述,针对重症颅脑损伤患者采用双侧去骨瓣减压术治疗具有很好的效果,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的颅内压水平,而且可以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参考文献]

[1]  范鹏,何晓东,陈巍.改良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应用于重型颅脑外伤治疗临床研究[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28(9):1679-1680.

[2]  杨一凡.用双侧去骨瓣减压开颅术治疗重型对冲性颅脑损伤的效果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8,16(12):55-57.

[3]  黄沃斌,吕建光,李柱辉.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开颅术中急性脑膨出的危险因素研究[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7, 25(6):24-27.

[4]  詹发筝.标准大骨瓣开颅减压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临床分析[J].中外医疗,2017,36(30):57-59.

[5]  吴勇,申松波,胡胜,等.颅内压监测在重症颅脑损伤治疗中的价值[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8(11):717-719.

[6]  管峥峰,狄剑秋,杨超,等.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效果[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6,20(13):96.

[7]  李金亮.双侧开颅去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2017,24(20):55-57.

[8]  赵云栋.双侧去骨瓣减压开颅术治疗重症对冲性颅脑损伤疗效观察[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8,18(4):102-104.

[9]  李冠丙.双侧去骨瓣减压开颅术治疗重型对冲性颅脑损伤效果观察[J].河南外科学杂志,2019,25(6):73-74.

(收稿日期:2020-05-09)

[作者简介] 于福建(1968-),男,山东郯城人,本科,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神经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