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娅微 董晓斐
湖南中医药大学中医学国内一流建设学科,湖南长沙 410208
小儿病毒性下呼吸道感染是指气管、支气管以下的呼吸道感染,又称支气管肺炎,是儿科中常见及多发的疾病之一,反复发作会对婴幼儿的身心健康及成长发育造成影响[1]。目前,关于小儿病毒性下呼吸道感染的治疗主要以抗生素抗感染及化痰、止咳等对症治疗为主,虽能在短期内奏效,但存在抗生素耐药及其他药品副作用等隐患[2]。基于此,本研究依据中西医结合的理念,将加味麻杏石甘汤联合阿奇霉素运用于小儿病毒性下呼吸道感染的治疗中,取得不错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选择2017 年1 月~2019 年6 月在湖南中医药大学中医学国内一流建设学科住院的明确为痰热壅肺型支气管肺炎的患儿80 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其中,对照组40 例,男18 例,女 22 例;年龄 2 ~ 5 岁,平均(3.9±1.6)岁;病程 3 ~ 10d,平均(4.63±1.68)d。观察组 40 例,男 21 例,女 19 例;年龄 3 ~ 6 岁,平均(3.9±1.5)岁,病程 3 ~ 9d,平均(4.87±2.04)d。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同意,所有患者均对研究内容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1 西医诊断标准 符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8 版)》[3]关于小儿支气管肺炎的诊断标准:(1)起病急骤,有发热、咳嗽、呼吸急促、喘憋等呼吸道症状;(2)听诊肺部可闻及湿性啰音,以细湿啰音为主;(3)胸片可见肺部非特异性斑片状的肺实质浸润;(4)血常规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减少。
1.2.2 中医诊断标准 符合中医关于痰热壅肺[4]的症候表现:咳嗽、咳痰,痰黄稠而量多、喘息之候明显,发热口渴、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1.3.1 纳入标准 (1)符合小儿支气管肺炎的西医诊断及痰热壅肺的中医诊断标准;(2)病情单纯,无明显合并症;(3)患方依从性好,对本研究表示知情同意,并愿意配合。
1.3.2 排除标准 (1)重症肺炎患儿;(2)合并需要住院治疗的疾病;(3)家属依从性差,不愿意配合治疗。
1.4.1 对照组 采用常规物理降温,雾化化痰保持呼吸道通畅,氨茶碱缓解支气管痉挛、富含蛋白质及维生素饮食提高患儿营养等对症支持治疗为主,必要时可以服用阿奇霉素(郑州永和制药有限公司,H20030288)抗感染治疗。
1.4.2 观察组 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入以下疗法:(1)加味麻杏石甘汤中药治疗:麻黄5g、杏仁10g、甘草 5g、石膏 10g、知母 8g、芦根 10g、射干 5g,以上药物每日一剂,以500mL 水煎煮至200mL,分2 次服用,以 7 剂作为 1 个疗程,共服用 1 疗程。(2)阿奇霉素序贯疗法:10% 生理盐水100mL+ 阿奇霉素(郑州永和制药有限公司,H20030288)10mg/kg静脉滴注,每天1 次,共3d;从第4 天开始,改为同剂量的药物口服,每天 1 次,共 4d,以 7d 作为 1 个疗程,共服用1 疗程。
1.5.1 观察指标 (1)治疗指标:比较两组患儿的发热持续时间(从发热开始至体温恢复正常),临床症状改善时间(从起病开始到咳嗽/ 呼吸急促/ 喘憋等临床症状完全改善),肺部炎症持续时间(从起病开始到肺部啰音消退),胸片肺部炎症消退时间(起病开始到肺部影像学恢复正常的时间)。(2)随访指标:对两组患儿进行半年的电话及门诊随访,比较其半年内再次发生下呼吸道感染的例数及次数。
1.5.2 疗效评价标准 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4]对临床疗效进行评定,(1)治愈:发热、咳嗽、呼吸急促、喘憋等呼吸道症状完全消失,或体温恢复正常,偶有干咳;肺部听诊啰音完全消失;复查胸片原肺部炎症浸润影消失。(2)好转:发热、咳嗽、呼吸急促、喘憋等呼吸道症状基本消失,肺部听诊可闻及少量啰音,但较前明显改善。(3)无效:发热、咳嗽、呼吸急促、喘憋等呼吸道症状无改善,肺部听诊及胸部影像学仍可见肺部炎症表现。治愈好转率=(治愈例数+ 好转例数)/ 总例数×100%。
1.5.3 安全性评价 观察两组患儿在治疗的过程中是否有气促、胸闷、呼吸困难、食欲不振、腹泻、恶心等药物不良反应发生。
使用SPSS23.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 s)表示,采用 t 检验,计数资料以 [n(%)] 表示,采用 χ2检验,P <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发热持续时间、咳嗽、气促等症状的持续时间、肺部啰音消退时间、胸片肺部炎症消退时间、在半年内再发下呼吸道感染的次数,均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的对照组(P <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症状改善时间及再发次数比较
观察组治愈好转率为92.50%,高于对照组7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表2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n(%)]
两组患儿在治疗的过程中均未见气促、胸闷、呼吸困难、食欲不振、腹泻、恶心等药物不良反应发生。
小儿病毒性下呼吸道感染又称为支气管肺炎,发病初期多为腺病毒、鼻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病毒等病毒感染,多表现为发热、咳嗽、鼻塞、流涕等呼吸道感染症状[5]。伴随病程的深入,加之患儿的免疫系统发育尚未成熟,容易进一步影响并破坏呼吸道内的纤毛细胞,对上皮细胞的防御功能产生影响,诱发细菌感染,严重者甚至诱发重症肺炎、败血症等,危及生命[6]。因此,小儿病毒性呼吸道感染一旦发病,病情进展较快,若不及时治疗,存在较大的健康隐患。临床上,针对小儿病毒性下呼吸道感染的治疗临床上多采用抗生素控制感染、化痰、止咳等措施改善通气,防治并发症,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达到效果[7-8]。然而,病毒性下呼吸道感染的发生多以患儿体质有关,若不从根本出发加以改善,单纯以治标为主,容易反复发生,不利于患儿的健康成长[9]。伴随中医药治疗在小儿病毒性呼吸道感染的深入研究,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日益受到关注。
中医认为,小儿病毒性下呼吸道感染属于肺炎喘嗽的范畴,因小儿形气未充,抵御病邪的能力不足,复感六淫之邪,导致肺气郁闭,不得宣畅,证见咳嗽、发热、痰壅、气促等临床症状,主要的病位在肺,致病因素多为痰热或风寒,以痰热为常见[10-11]。故在小儿病毒性下呼吸道感染的患儿辨证多见痰热壅肺,治疗当首选宣肺平喘、清热化痰。
作为宣肺平喘、清热化痰的代表方,麻杏石甘汤的功效并广泛证实。方中以麻黄为君,起宣肺平喘、发汗解表之效;杏仁为臣,可以止咳、平喘,平顺逆乱之肺气;石膏生肌止渴、清热泻火,可以起到清泻肺热之功效;甘草为使,调和诸药,使得全方清泻之功得以缓和,尽量降低对幼儿稚嫩脾胃的影响;同时,笔者在方中加入知母、芦柑及射干,增强方中滋阴之功效,以达到清宣解表,清肺平喘的目的[12-13]。同时,在汤剂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临床上常用的抗菌药物阿奇霉素,在加味麻杏石甘汤改善自身体质及减轻症状的同时,有效的消灭致病菌,起到攘内除外的功效,极大的缩短了病程[14-15]。临床研究表明,应用加味麻杏石甘汤联合阿奇霉素治疗的观察组发热持续时间为(2.87±1.19)d,咳嗽、气促等症状的持续时间为(3.24±1.39)d,肺部啰音消退时间为(4.44±1.70)d,胸片肺部炎症消退时间为(4.78±1.30)d,观察组在半年内再发下呼吸道感染(2.19±1.09)次,均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的对照组(P <0.05)。从临床疗效来看,观察组治愈好转率为92.50%,高于对照组75.00%。
综上所述,将加味麻杏石甘汤联合阿奇霉素用于治疗痰热壅肺型小儿病毒性下呼吸道感染的患儿,可以有效的缩短发热、咳嗽、气促、肺部啰音等症状及体征恢复的时间,降低反复发生呼吸道感染的次数,提高临床疗效,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