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伟,赵明媚
(1.河北大学 教育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2;2.河北农业大学 创新创业教育指导中心,河北 保定 071001)
教育,是社会发展的源动力。知识经济对高端人才和技术引领的创新需求已经使作为先进教育与研究中心的大学走向了一个新的时代。今天,大学已经不再处于发展和进步的边缘,各国政府也越来越认识到高等教育作为全球经济和社会中国家角色的长远战略,一系列旨在提升高等教育系统生产力和生产效率的改革被引入高等教育管理系统[1]。形成一流的高等教育体系,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是各国不懈追求的理想,也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2015年11月,中国颁布《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下简称“双一流”方案),该方案以一流为目标,以学科为基础,以绩效为杠杆,以改革为动力,鼓励和支持不同类型的高水平大学和学科差别化发展,打破了“211工程”“985工程”等重点大学建设较为固化的生态格局,是对传统高等教育生产关系的重大变革,有助于解放和发展教育生产力。“双一流”战略的实施,对竞争力相对薄弱的中西部高校而言,既提供重要的发展机遇,也提出更为严峻的挑战。为提高中西部高校的发展水平,促进中国高等教育均衡发展,2018年,教育部启动部省合作共建工作,采用“部省合建”的新机制、新模式,按照“一省一校”原则,在没有教育部直属高校的中西部省份、自治区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下简称“中西部地区”),重点支持建设14所地方高水平大学(下简称“部省合建”高校),“部省合建”高校作为中西部地区地方高等院校排头兵、区域高等教育先行者,在推动高等教育整体水平提升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是促进中国高等教育协调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参与者[2]。
“双一流”战略是新时代高等教育制度的重大创新,是破解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失衡、激发大学办学活力的关键之举,为包括“部省合建”高校在内的、具有较强综合实力和突出办学特色大学的转型发展增添了新的内涵和发展动力。“部省合建”政策是在不断扩张的教育平等主义、中西部地区对高质量高等教育的追求以及中央政府对中西部高等教育不断加强投入三种潮流汇合的基础上提出的,是中国高等教育资源地区分布的结构性调整与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表现,是“双一流”战略在特定范围的延伸。
1.“部省合建”政策是“双一流”战略的逻辑延伸与必然要求。由于自然、历史、经济、社会等原因,中国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一直处于“东部强,中西部弱”的发展局面[3]。进入21世纪以来,中西部地区对优质高等教育的诉求不断加大,越来越多的学生、家长、学者、高校加入呼吁培育中西部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队伍,中西部地区政府也在不断向国家提出关于区域内大学纳入国家重点建设的希望和要求。“部省合建”高校作为新时期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创新和探索,是解决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重要抓手[4]。除此之外,“部省合建”高校也是“双一流”战略实施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落实国家“双一流”建设决策部署的责任。目前,“部省合建”高校中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有3所,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有9所,山西大学和河北大学虽未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名单,但作为区域内高水平大学,均被列入所在省份“双一流”建设高校(表1)。14所“部省合建”高校所在省份也主动响应国家“双一流”建设要求,以“双一流”为目标导向,以内涵发展为动力,统筹规划,根据区域特点提出发展思路,形成建设方案,加大支持力度,推进“部省合建”高校改革创新。
表1 “部省合建”高校入选国家“双一流”情况一览① 依据各"部省合建"高校双一流建设方案得出。
2.“双一流”战略为“部省合建”高校提供了确定性的方向预期。自“双一流”方案公布以来,“双一流”相关政策密集出台,既有国家重大政策中针对“双一流”建设的专门内容,如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提出,“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加快‘双一流’建设”等;又有国家针对“双一流”建设的专门政策,如《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中央高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学科)和特色发展引导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还包括各地方政府和相关院校制定的“双一流”建设方案。“双一流”战略作为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创新性政策,已成为中国当今及未来一段时期内高等教育领域极为关键的指导政策。
在建设目标方面,“部省合建”高校以“双一流”战略为指引,坚持问题导向、特色立校的方针,通过部分学科“点”的突破,带动学校整体水平“面”的提高,推动学校奋力迈进国家、世界一流大学或学科建设高校行列。在目标达成过程中,按照“双一流”战略进行部署,一般分为近期、中期和远期三个目标建设阶段:近期以凝练地方特色优势资源和主导产业紧密对接的学科与专业为抓手,通过优化学科结构,引进、增建创新平台,使综合实力进入本地区同级同类大学一流行列;中期通过一流学科建设带动学校整体发展,加速人才培养和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水平,使若干学科跻身国内知名、世界前列;远期则以建成世界一流学科群、多学科方向居世界领跑位置为目标。在预期成效方面,“部省合建”高校积极对标“双一流”战略目标,站在提升国际影响力和树立国际话语权的高度,努力加强自身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积极提高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水平[5]。首先,在学科建设争创一流的前提下,建设以探究科学本质和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大幅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其次,以科学和技术突破为着力点,显著增强科学研究能力,形成一批世界一流水平的行业共性关键技术和产品,推动相关方向的科研水平迈入世界一流行列;再次,积极推进产学研用一体化建设,搭建科普和科技咨询服务平台,建设转化基地,提供科技支撑,力求提升承担地区和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的能力,提高社会服务能力;最后,深入推进文化传承功能,培养一批能够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和科技知识,并具有现代国际视野和技能的创新拔尖人才。
3.“双一流”战略为“部省合建”高校提供了合理化的路径选择。“双一流”战略提倡扶优扶需扶特扶新,支持高校办出特色,做到差别化发展。教育部也对“部省合建”高校提出探索差异化发展,使“主流学科、专业的地方特色鲜明起来”的发展要求。“部省合建”高校所在省区均对区域内“部省合建”高校给予大力支持,要求“部省合建”高校坚持重点建设与特色发展相结合的思路,加快其“双一流”建设进程。同时,建立激励约束并重的评价标准,引导“部省合建”高校以“双一流”标准动态评估学校的建设水平。各“部省合建”高校积极响应号召,以地缘为特征、以绩效为重点,对标“双一流”建设要求,从学科发展和建设支持两方面探索学校内涵式发展之路。
在学科发展方面,学科是“双一流”建设的基础,“双一流”方案鼓励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积极布局国家急需、支撑产业转型升级和区域发展的学科,教育部也对“部省合建”高校提出建立“优势学科对接地方主导特色产业”要求。“部省合建”高校应将一流学科建设作为学校发展的重点,积极设立既满足国家需求又凸显区域特色的学科平台,体现对“双一流”战略的呼应,对接地方主导特色产业建设的优势学科群,既要与“双一流”学科发展规划保持一定的延续性和连贯性,也要在服务、支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为基础相对薄弱的中西部高校探索差异化发展路径,与东部发达地区高校形成错位竞争的态势。
在建设支持方面,“双一流”战略也为“部省合建”高校发展提供了思路。“双一流”战略强化精准支持,要求政府、社会、学校合作共建、多元投入、合力支持。在“部省合建”高校建设过程中,国家加大中西部省份的支持力度,安排教育部直属高校对“部省合建”高校进行对口合作建设,“部省合建”高校可获得国家专项资金投入;在人事方面,“部省合建”高校领导班子参照教育部直属高校干部任职标准配备,在科研项目申报、信息传达等方面,“部省合建”高校参照教育部直属高校执行。“部省合建”高校所在地区也纷纷出台相关政策,支持“部省合建”高校建设。如,海南省出台《聚全省之力办好海南大学的工作方案》,在政策、资金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举全省之力重点建设海南大学;云南省出台《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云南大学加快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意见》,在2018—2020年投入25亿元重点支持云南大学建设;广西壮族自治区出台了《“部省合建”广西大学实施方案》,将“部省合建”广西大学工作纳入自治区党委重要议事范围,每年召开工作推进会,推进落实各项工作。各“部省合建”高校也应大力拓宽渠道,积极吸引社会资本,形成多渠道投入支持格局及多元化社会支持共享机制。
在“双一流”战略下,“部省合建”高校处于承上启下的特殊位置,担负着“顶天”“立地”的重要功能,既承担争创一流大学或一流学科的目标,又着力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加快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支撑,在促进高等教育强国建设和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部省合建”高校应科学合理确定战略定位,明确自身责任与担当,并结合自身特色与优势,积极参与“双一流”建设。
1.优化教育布局,促进高等教育均衡发展。2019年,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提出,“振兴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从区位来看,“部省合建”高校所在省份(自治区)的国土面积合计635.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66%;人口4.6亿,占全国的34%;大学数量占全国的30%;而毛入学率仅为22%,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5.5个百分点,但中央财政对于这些地区学校的支持非常有限[6]。“部省合建”高校所在省份缺少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高水平大学,这与经济社会迅速发展和人民群众对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热切期盼不相适应,甚至在政治价值功能上,与国家安全、民族团结、边疆稳定的政治和社会取向也不相匹配,在此背景下,“部省合建”高校在“双一流”战略的引领下,争创一流大学,既是民心所向,又是民生所盼。
从某种意义上讲,高水平的中西部教育就代表着高水平的中国教育,实施“部省合建”是办好“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的重要基础。“部省合建”是缩小中西部与东部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之间差距的重要支撑,它标志着中西部地区14所高等学校开始向高水平大学进军,也是缩短“部省合建”高校与国内外一流大学差距的重要机遇。在“双一流”战略的引领下,作为中西部地区地方大学的典型代表,“部省合建”高校应抓住机遇,立足国家在中西部地区的战略需求,集中精力解决学科优势不足、尖端人才不足、资金投入不足等掣肘问题,充分利用好“部省合建”政策,挖掘发展潜力,以“一流”为目标,以综合改革为动力,进一步加强与对口合作高校共建共享,优化资源配置,强化绩效意识,争取打造一流大学或一流学科,成为优化区域高等教育布局、满足中西部地区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质高等教育需要、促进高等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力量。
2.发挥头雁作用,引领区域高等教育发展。陈宝生提出,教育部和地方合力共建这14所(部省合建)高校,使他们快速成长为中西部高等教育的“排头兵”,向“国家队”水平迈进[7]。这体现出较为明显的战略特征,目标指向“部省合建”高校在区域高等教育发展中的引领和辐射作用。“部省合建”高校应紧紧抓住“部省合建”和“率先发展”的战略机遇,根据自身特点及区域发展需求,以解决现实问题为抓手,重点建设实力强、优势大、特色鲜明的学科(群),带动学校其他相关支撑学科和基础学科的发展。“部省合建”高校通过不断强化内涵建设和质量提升,努力将学校建设成为区域内高层次人才聚集的学术高地以及高质量人才输出的培养基地,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路径,成为区域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同时,在区域高等教育中,加快冲高进阶的步伐,率先达到先进水平,发挥头雁作用,不断扩大对本省其他高校的典型示范和路径引领作用,提升区域内地方大学整体实力,带动区域高等教育提速、提质发展。
“部省合建”高校的头雁作用正在凸显。在海南,海南省提出,“海南大学是海南省高等教育的龙头”。海南大学抢占海南省热带农业科技和高等教育的制高点,积极开展热带农业高等教育与产业科技交流合作,引领海南省热带农业高等教育的发展。在河南,省内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相对匮乏,与众多省内优质生源对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热切期盼不相适应,在此情形下,郑州大学加快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基于重视教育民生地位的出发点,引领河南及周边高等教育整体快速前进,为河南以及中西部地区提供更为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在内蒙古,内蒙古大学通过打造高素质人才培养、高水平科技研究、高质量成果转化、高层次决策咨询和文化传承创新基地,在加快一流学科建设的同时,积极推进民族地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建设。
3.发掘职能潜力,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是大学的重要职能。“双一流”方案将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作为建设任务,鼓励跨学科交叉融合和协同创新研究,要求高校与区域发展战略需求紧密衔接,提倡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扬弃继承、转化创新,充分发挥其教化育人作用。各“部省合建”高校应积极发挥大学职能,围绕区域优势与特色以及地方主导特色产业进行学科建设,结合文化传承与创新,通过产教融合、产学研创新平台建设、高端智库打造、科普宣传和技能培训等方式,为地方发展提供优质智力服务,全面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支撑、引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事实上,也只有将“部省合建”高校发展纳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才能够发挥其高层次人才聚集、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作用,进一步加快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带动区域经济社会生产方式的深刻变革。
各“部省合建”高校已在“双一流”建设指引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积极发挥大学职能,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在人才培养方面,贵州大学实行本科生导师制,遴选优秀学生开办卓越班,构建实施本硕博贯通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让院士、长江学者、省管专家等承担本科生课程;宁夏大学突出创新创业教育,使本科生中参与创新创业活动比例达到95%以上、参与创新研究比例达到60%以上。据统计,“部省合建”高校毕业生大多服务于本区域发展,根据2018年就业质量报告数据,内蒙古大学、贵州大学、宁夏大学毕业生省内就业比例分别为83.3%、69.4%、66.15%。在科研创新方面,青海大学积极推动三江源生态学科教学、科研平台的共建、共享管理服务体系,力争在三江源生态、高原医学、高原生物学等重大研究领域实现新突破;石河子大学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抓手,推进学科交叉,凝练学科方向,打造具有区域特色优势的学术高地,重点联合攻关“机械装备、氯碱化工、煤化工、新材料”等研究领域。在服务社会方面,河北大学主动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建设等,通过“基础创新—技术研发与集成—应用转化”发展链条,建设跨学科的雄安高等教育研究院,服务河北省生命健康和绿色产业;西藏大学主动为解决西藏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生态屏障、环境保护、健康保障以及信息安全等方面所涉及的重大科学与工程问题提供支撑。在文化建设与传承方面,内蒙古大学挖掘草原民族在自然保护、草原资源利用、畜牧生产等方面的传统知识,培养能够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知识的拔尖人才;河北大学积极发掘和传承“燕赵文化”,做好雄安新区历史文化保护和传承,提升河北区域教育研究与燕赵文化传播创新。
在多重机遇叠加下,“部省合建”高校要对标“双一流”及“部省合建”建设的目标要求,利用后发优势,充分调动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突出绩效导向和竞争机制,找准定位,有所作为。同时,“部省合建”高校必须将学校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教学科研、师资力量、学科发展等方面置于世界一流水平上加以评价,寻找差距与突破点,借鉴国内外先进大学和学科的建设经验,推进与世界高水平大学深层交流及高端合作,探索适合自身及当地区域发展特色的现代大学创新体系。
1.承载一流愿景,制定科学可行的建设规划。“双一流”方案对建设目标做出详尽表述,力争经历2020年、2030年及21世纪中叶三阶段,实现“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数量和实力进入世界前列,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的根本目标。“部省合建”高校既要将“双一流”建设作为统一愿景,又要探索建设规划与发展路径,切实确保“双一流”工作的有效开展。
对于“部省合建”高校而言,统一愿景是其对自身发展的理想和展望,是有关未来发展、规划标准的信念,是其进行合理定位的先决条件。一方面,“部省合建”高校应增强全校师生“双一流”建设的认同感,尤其是应加强一线教师和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树立其“舍我其谁”的担当意识和使命意识,以“时不待我”的紧迫感参与到学校建设中,形成发展合力,把师生工作和学习有机融合和贯穿到争创“双一流”的总体工作安排之中;另一方面,“部省合建”高校应加强学校自身治理,拒绝“双一流”建设形式化、符号化,有效探索“双一流”建设的实施路径,强化“双一流”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提升“双一流”建设的成就感和满意度。
“部省合建”高校在“双一流”的统一愿景下精益求精、追求卓越是一种必然。但“愿景”与“现实”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部省合建”高校的“双一流”建设仍有较大的基础缺陷,这需要在明确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内涵的基础上,制定“双一流”发展目标与规划。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对“双一流”的理解以及界定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有些“部省合建”高校所提出的目标与规划超越了自身的现实可能性,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攀比性,因此,需对目标和规划的合理性进行严谨论证和思考,并根据本校基础及地方优势、特色确定发展规划与路径。“部省合建”高校既要考虑大学与学科的权威性,又要考虑大学与学科对区域经济和社会的贡献,形成一流学科、高峰学科、高原学科梯次布局的学科发展规划。同时,学校应明晰职责、动态赋权,倡导各类主体积极参与学校共治,确定阶段性节点和标准,逐步实现发展愿景。
2.突出特色导向,积极培育优势学科(群)。“双一流”战略的提出为“部省合建”高校学科优化和发展提供了国家层面的政策支撑,而“部省合建”高校整体建设“双一流”的基础较为薄弱,大多需要围绕一流学科进行突破。这就要求“部省合建”高校一方面进行发展规划及学科重组优化,另一方面突出优势,特色化发展高水平学科。
首先,与世界一流高校相比,“部省合建”高校的办学水平、层次、知名度都相对较弱,发展中也受各类非学科性因素制约,并进一步影响生源、高层次人才引进或者科研平台的建设。在这种相对不利的发展环境下,“部省合建”高校应以优势学科为突破口,整合资源,扶持具有较高水平学科(群)达到国内或国际一流水准,以带动其他学科人才和平台的发展。
其次,特色是事业发展的生命力,差异是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特色化、差异化发展是高等教育的必然选择。“部省合建”高校是否能抓住“双一流”建设的机遇有所作为,关键在于能否打造特色学科,实现“以特制胜”[8]。“部省合建”高校应在“双一流”战略的引导和支持下,探索高校差别化、特色化发展之路。即,“部省合建”高校不仅需要优化学科建设,更应认清自身发展机遇,打造区域特色学科建设、避免趋同化发展。培育特色是高校发展的一项循序渐进的系统工程,需要综合考虑特色化发展过程中的机遇、挑战及优势、劣势,明晰学科或学科群发展定位,通过区域政校企合作、产学研一体化,打破壁垒,集成平台与动力,协同打造特色课程、特色专业,带动学科建设,进而推动“部省合建”高校整体实力的发展。实际上,“部省合建”高校培育特色学科,形成差别化发展的局面,正是对“双一流”中“凸显学科优势”建设标准的回应,以特色为生存和发展之路也是“双一流”建设的重要保障。
3.强调人才核心,构建创新型师资(团队)成长的机制平台。人才是发展的第一资源,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双一流”建设离不开人才的支撑作用,也需要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部省合建”高校既要加快培养和引进引领世界科学和技术等学术潮流、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需求的一流师资队伍,又需要健全科研和技术研发机制,提高科技和机制创新能力,形成人才吸引与技术革新相互促进、相互结合的双赢局面。
一流的师资队伍是一流学生质量、一流科研产出、一流学科和一流学术声誉的基础和保障。受制于传统国家政策帮扶导向与社会观念的影响,“部省合建”高校的人才引进与流失问题一直未得到有效解决[9]。“部省合建”高校当前学术资源相对匮乏、高水平学科平台较少,社会认可度与教育部直属院校有一定差距,加之人才发展空间薄弱,对人才的吸引力不足,造成人才流失率居高不下、师资队伍缺口较大,影响着学科专业的深度和广度。面临这些窘境,“部省合建”高校应对标国际化、全球化,推进国内外教师双向互动交流[10],引入发展的、动态的评价机制,依照国际标准、社会需求开展本土化优秀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
大学的创新水平构成了大学和学科发展的核心,人才聚集是大学创新的根基,但创新的落脚点是知识与技术的革新。但是,技术革新不能局限于教学、科研等技术层面的变革,还包括大学组织与管理的改进与发展以及体制的变革。全面性技术革新是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重要使命和责任,更是一所大学竞争力的体现。在“双一流”战略的支持和引导下,“部省合建”高校应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为一流学科和一流大学建设创造革新氛围,同时,要充分发挥自身能动性进行教学科研创新和组织管理创新,实现全面、系统、整合的技术革新。
4.加强“内”“外”互动,拓展外部机构、政策、资源的支持渠道。与以往高等教育政策相比,“双一流”建设降低了政府在大学建设中的决定性作用。政府不再是高校建设的治理主体,而转为统筹与规划的角色。“双一流”周期性动态评选机制也更进一步实现了大学竞争的转向。“部省合建”高校应抓住自主发展的机遇,对外积极争取优质教育资源,对内努力挖掘内部潜能,通过学校内外互动,提高自身竞争力。
“部省合建”高校在优质教育资源拥有方面不占优势,与其他教育部直属院校相比处于全面匮乏状态:既缺乏优质生源,又缺乏顶尖师资队伍;既缺乏建设经费支持,又缺乏政策倾斜;既缺乏一流科研平台,又缺乏成果转化平台。这些都会成为“部省合建”高校发展的限制性因素。如何更新观念、破解难题,这就要求学校因地制宜,加强与对口帮扶高校及“部省合建”高校间的合作,全面争取优质教育资源。“部省合建”高校既要健全人才引进和保障机制,又要提升在校师生员工归属感和成就感;既要寻求国家、地方的政策和资源支持、深化校地合作,又要通过“产学研”一体化增加学校资金产出,再循环投入学校建设;既要打造一流科研平台,又要搭建聚集创新资源平台,加速科研成果转化,实现学校快速发展。
从另一角度讲,当“部省合建”高校掌握一定的资源后,如何提升自身对资源的利用和转化就成为关键问题。“双一流”建设赋予了大学更多的使命感和决定权,因此,既需要增强大学发展的自主意识,也需要进一步激发大学自身内生动力。首先,“部省合建”高校应强化内部治理,建立健全大学章程落实机制,加快形成以章程为统领的完善、规范、统一的制度体系[11]。其次,“部省合建”高校应激活自身活力,战略性调整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以市场为导向,增加学术自由和学术自治,建立制度并深化改革实践。再次,“部省合建”高校应进一步完善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机制,构建师生代表有序参与学校民主决策的机制,同时,建立灵活多样的绩效分配方案,支持重大科研项目的开发与运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