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法人》全媒体记者 王茜
新冠肺炎疫情对世界经济影响几何?全球股市交易大厅可谓是最直观的体现。3 月9 日、12 日、16 日、18 日,美股10 天内4次熔断,迎来“史诗级”暴跌。就连3 月25日美联储推出的史无前例的“无底线”救市方案,开启的无限量量化宽松模式,都没能立刻止住市场的恐慌。
连锁反应之下,巴西、加拿大、泰国、菲律宾、巴基斯坦、韩国、印尼、墨西哥、哥伦比亚、斯里兰卡10个国家股市相继发生“熔断”。不只是股市,全球多地的资产、金融市场(除了美债)都在瀑布式下跌,比特币腰斩,甚至黄金都在下跌。市场普遍将全球资产这一轮大跌归因于疫情扩散的影响,也充斥着对于新一轮金融危机到来的担忧。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总裁格奥尔基耶娃(IMF)于3 月23 日说,“预计今年全球经济将出现衰退,且直到2021 年才有望复苏”。这直接为疫情下的全球经济下了注脚——“冲击和衰退”已成定局,这绝不是一场可以轻易收场的 “战疫”。
IMF 总裁格奥尔基耶娃于3 月23 日在二十国集团财政部长和中央银行行长电话会议结束后发表的声明中明确表示,“因为新冠肺炎疫情,经济已经并将继续受到严重影响。2020 年全球经济将陷入负增长,衰退程度至少与2008 年金融危机时相当,甚至更加严重。”
3 月16 日,英国帝国理工大学发布了一份新冠肺炎疫情研究报告,该报告悲观地认为,无论采取什么措施,新冠病毒都不会被彻底清除。美国《麻省理工科技评论》随即发表文章指出,“疫情的影响,有些是短暂的,一两个月时间就能缓解;有些则是更持久的,甚至将永远持续下去。”
资料图片
这份报告预计,疫情后人们的生活会进入一个循环:周期性地停摆,以及周期性地重启,直到有效疫苗被研发出来。而据保守估计,疫苗的研发至少需要12 至18 个月的时间。同时报告提示,需要做好病毒二次暴发,甚至N 次暴发的准备。
刚刚度过疫情高峰期的中国,第一季度的宏观经济数据显示:疫情对2 月的投资和工业生产造成不小冲击。2 月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增速-24.5%,较去年同期回落了29.9 个百分点;2 月制造业PMI 直接跳水至35.7%,同比下降27.44%,环比大幅下降14.3 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中的基建和房地产投资也受到停工影响,同比分别大幅下滑24.5%和16.3%。另据东方财富网数据,武汉封城后近一个月内,在美上市的100 多家新经济公司,85%股价下跌,平均跌幅为20%。
由此可见,疫情对经济的冲击在所难免,但对于影响周期的判断,则呈现出不同的分析和结论。
虽然新冠肺炎对于各国经济的影响,因不同国家和地区疫情发展的此消彼长,呈现出不同的判断,但国际上有一个观点是统一的,就是“新冠肺炎疫情的深远后果将导致政治和经济权力的永久性转变”。
这个结论来源于美国《外交政策》双月刊网站于3 月20 日邀请全球12 名知名思想家,对疫情大流行结束后全球秩序的预测。其中,美国外交关系委员会副主席香农·奥尼尔认为,新冠病毒正在破坏全球制造业的基本原则。很多公司将会考虑缩小规模,并布局多个国家的供应链。对于战略性行业,政府也会进行干预,制定国内后备计划和储备。总之会牺牲一部分利润,来换取供应的稳定性。
布鲁金斯学会主席约翰·艾伦直言:“这种变化,对于发展中国家和贫穷工人比例较大的国家,风险尤其巨大。”
经济冲击的现实不得不接受,但更糟糕的还是各国之间不信任的加深,甚至对全球化产生怀疑。这几年出现的一些重要现象:封闭,民粹,民族主义等趋势合流,贸易冲突等等,可能在疫情的包围中加剧恶化。
世界著名智库Chatham House 的首席执行官罗宾·尼布利特直言不讳地说:“疫情之后,如果没有动力保护全球经济一体化带来的共同利益,那么20 世纪建立的全球经济治理结构将很快萎缩。”
对于中国而言,自1 月31 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宣布将新冠肺炎疫情列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PHEIC)”以来,一些担忧疫情对中国经济产生不利影响的声音从未停止。但中国专业人士对国内经济基本盘的普遍观点是,疫情属于短期干扰,并不影响中长期趋势。
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王一鸣表示,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冲击是短期、阶段性的,中国具有超大规模经济体的优势,抗冲击能力和自我修复能力要比其他经济体更强。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研究院副研究员杨立强表示,疫情期间被压抑的需求将在疫情过后集中反弹,带动经济回升,预计下半年中国经济将逐渐回暖。从中长期看,疫情不会改变我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大趋势。
《人民日报》在3 月25 日发表评论文章指出,中国的生产需求体量、超大规模经济优势并没有改变,供求关系总体平衡没有发生改变,因此疫情对中国经济影响是短期的,不会改变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
但是也有不同的声音,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王义桅认为,此次疫情对全球化的影响远远超过金融海啸。而中国外汇投资研究院院长谭雅玲表示, “计划经济带来的体制优势帮助我们在疫情控制上取得了较好效果,但在疫情得到控制后,人们对于经济复苏还是乐观了点儿。”
谭雅玲说,尽管一些地方政府出台了短期的消费刺激政策如消费券等,但某种程度上,人们的心态和情绪也因疫情发生变化,这次疫情带来了明显的收入不足等情况,因此所谓报复性消费也并没有那么容易实现。 也就是说,目前提升中国的信心是很重要,但也要有更客观清醒的认识。
3 月6 日,上海交通大学中国金融研究所发布“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蔓延对中国经济影响”分析报告,对疫情全球演变进行了较为乐观、中性情景和悲观情形下的三种场景分析:预计2020 年全球 GDP 增速将会降至1.2%—2.5%,且全球主要经济体都经历重度疫情的情况下,对全球服务业冲击时段为两个月,制造业 2 个月,全球 GDP 增速仅为 1.2%。
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计全球经济2020 年会出现负增长相比,这个结论似乎比较乐观。4 月1 日,联合国经济与社会事务部发布最新报告称,预计2020 年全球经济萎缩0.9%,而非此前预计的增长2.5%。
上海交通大学的分析报告进一步说明,疫情的全球蔓延对全球经济金融的显著影响,主要体现在对行业、供应链、金融市场几个方面:对全球旅游、交通运输业造成的冲击最为直接,对产业链全球化的制药、半导体、汽车制造等行业以及强烈顺周期的能源行业的影响也较大。
供应链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本次新冠肺炎疫情凸显了产业外迁带来的全球供应链风险,尤其是机电、半导体、运输设备、化工以及矿物燃料等方面的供应。若疫情进一步在欧盟、美国等主要经济体蔓延,将从生产资料供应、资本供给和最终消费市场三个方面对全球供应链产生极大的冲击;而金融市场的反应在疫情全球暴发后的第一周(2 月24 日至 2 月 28 日)美债和日元涨,股市和黄金跌,类似的组合在2008 年次贷危机时也发生过,但目前看来,市场并不会出现 2008 年的流动性危机。在中国疫情得到初步控制的基础上,全球供应链的调整或将向利好中国的方向发展。
报告指出,从对进出口和产业链冲击看,中国在机电产品、化学制品等领域对日韩敞口较大,产业链的延伸可能冲击国内中下游半导体产业、汽车制造业。若疫情进一步在欧盟、美国等主要经济体蔓延,将对我国的机电、运输、化工、家具玩具、光学钟表、医疗设备、纺织品等行业造成较为严重的普遍性影响。
关于这一点,在3 月30 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确认:国际疫情蔓延的扩展,势必对我国的产业链、供应链以及外贸出口造成较大的经济影响。据海关统计,今年前两个月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同比下降9.6%,其中出口下降15.9%。随着国际疫情的进一步扩散,我国外贸进出口形势可能进一步恶化。对此,要密切跟踪形势的发展变化,并及早做好应对准备。
报告认为,疫情的全球蔓延也反向冲击中国经济金融的发展和稳定,从对金融市场的影响看,虽然本次疫情对股市造成的市场联动效应显著,但中美股市的弱相关性意味着资产配置动机将吸引外资流入;需重点关注汽车制造、化工和纺织行业信用债风险;疫情在全球蔓延后,人民币由于避险原因,汇率反而走高。未来人民币的走势将取决于经济恢复状况、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实施情况,及中美贸易博弈的发展。
关于对中国经济基本面的影响,报告指出,疫情的全球蔓延进一步加大了中国经济企稳的难度。短期内,这将对宏观政策调整带来压力。如果调整的力度过大、着力点不合理,将会给中国经济长期发展埋下更大的系统性风险;中国的部分产业也迎来了挑战,但在全国疫情控制较好的情况下,国际产业将向中国集中,尤其是受疫情利好、有发展优势的产业,这将给中国带来长期发展的基础。
如何应对疫情所带来的经济影响,IMF 总裁格奥尔基耶娃呼吁各国采取更多措施,特别是在财政领域加大作为。
以中美两国为例,在应对疫情造成的经济冲击上,采取的是截然不同的做法。美国实行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双管齐下,推出财政刺激的“组合拳”,而国内似乎更偏重于以财政政策为主、货币政策为辅。
3 月26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截至3 月21 日,我国各级财政已经安排疫情防控资金1218 亿元,并有暂缓社保缴纳、返还失业保险等政策出台,多地政府还发放了数十亿元的“消费券”。
中美两个大国的经济援助举措在全球经济中举足轻重,中国外汇投资研究院院长谭雅玲认为,两国政策不同的背后,最主要的差异是两国市场经济的水平以及两国所处阶段的不同。
因此可以看出,中国财政政策正在加快调整,财政方面减税降费、补贴,货币方面则推出专项再贷款等措施,这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尤其重要。专家普遍认为,受此次疫情影响严重的市场主体就是中小型制造业、服务业企业。
2 月15 日,中国中小企业协会发布的《关于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小企业影响及对策建议的调研报告》显示,86.46%的企业受到疫情影响较大,98.43%的企业延长了春节假期。参与调研问卷的6422 家中小企业中,截至2 月14 日,近九成企业账上资金支撑不到3 个月,其中33.73%的企业账上资金支撑不到一个月,32.75%的企业反映能支撑两个月。只有9.89%的企业能支撑半年以上。在此情况下,49.67%的企业有裁员安排。
杨立强对此认为, “当前,迫切需要通过释放积极的政策信号,引导公众预期,坚定信心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保障经济平稳发展。”
那么,如何在疫情中化危机为机会?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所副主任盛朝迅建议,银行要让利给实体经济,通过降息降利减少企业财务成本。无论对于个人贷款还是企业贷款,都要给予一个特殊时期的延期,避免资金链断裂,导致企业或个人破产倒闭潮。
随着4 月8 日武汉正式解封,国内复工复产也在分批次推动,各省份经济逐步复苏。抗疫逐渐进入“下半场”的中国,从卫星遥感技术数据可以看到,夜间灯光正在回升。其中,亮度提升明显的是杭州、绍兴、义乌以及宁波、台州等工业密集型城市,伴随企业的有序复工,这些城市的夜幕灯火再次被点亮。据相关统计,长三角区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复工率已超八成,其中浙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复工率近100%。
经济冲击在所难免,但沉迷于悲观情绪之中毫无益处,唯有打起精神,才能在“停摆”之后,奋力“重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