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声唱法中意大利语言美化扩展的功能性探讨

2020-10-12 14:40曾丽蓉向遵红
美与时代·下 2020年7期
关键词:美声唱法

曾丽蓉 向遵红

摘  要:语言作为歌唱的载体无可争议也不可改变,从美声唱法的形成来看语言也是重要基础之一。而在当代声乐的课堂教学中,语言的“元音式扩展”依然是所有声乐学习者们练声立美最主要的形式和方法,但大家往往又会陷入练声与歌唱“两张皮”的矛盾中而不知所措。想要摆脱困局,就必须回到意大利美声唱法的形成与发展中找寻答案。

关键词:美声唱法;意大利语言特征;语言的美化与扩展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湖南省教育厅2019年度语言文字应用研究专项课题“声乐理论体系中艺术语言的开发与应用研究”(XYJ2019GB10)研究成果。

一、意大利美声唱法的建立

(一)美声是歌剧的产物

十四世纪初,威尼斯商人马可·波罗的“东游记”向西方展示了东方的繁华与文明,激发了意大利人帝国重现的美好愿景。随着工商业的发展,意大利开启了资产阶级萌芽式的生产、生活方式,中产阶级的兴起加剧了人们对封建势力和神权统治的不满,一场“梦回大唐式的”古希腊罗马帝国文明的重建运动——“文艺复兴”首先在意大利兴起。1594年佩里对古希腊诗歌神话《达芙妮》进行抒情音乐剧的改编,“佩里、卡奇尼、蒙泰韦尔迪等在歌剧创作中为了仿效希腊悲剧的朗诵调创造了一种新颖的朗诵式的曲调——宣叙调”[1]31“为使宣叙调演唱具有古希腊人在广场上演出悲剧朗诵调那样的效果,就不能采用声音虚弱的假声,就需要有充足的呼吸支持和丰满、明亮的共鸣,清晰、真切的咬字和洪亮而能致远的声音音质”[1]31。1597年音乐剧《达芙妮》的首演轰动了整个佛罗伦萨。歌剧中宣叙调旋律与歌词内容的情绪变化和语言声调起伏的情绪变化紧密相关,至此除了咏叹调、重唱、合唱外,链接剧情展开的宣叙调已成为歌剧中以语言情感叙述为基础建立的重要演唱形式之一。

(二)意大利語言美的形式特征

“美声唱法可以说是歌剧的产物,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产物。美声不仅是一种歌唱的技巧、一种演唱风格,而且是一定的美学原则和艺术思想的体现。”[1]31但除了“天时地利”等社会因素外,美声唱法的形成实际也离不开意大利语言“人和”的美学特征。意大利语言无论是单音还是多音节都以元音为主,发声时所有的单词几乎都以元音结尾,且重音一般在倒数第二个元音上,因此发音时没有明显的弱化现象,其声带闭合的张力即发声肌肉群的紧张度要远远大于其他语系语言的发声,因而形成了明亮通畅、圆润饱满的发声特色。而美声唱法正是从歌剧“宣叙调”所要求的“语言美”的基础之上发展而来的;也可以说,意大利歌剧美声唱法的形成就是意大利语言“形式美”完善下的一种扩展和延续。自此,意大利美声唱法从17世纪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以“呼吸与气息”为基础,以“语言”的“元音式扩展”为方法到达歌唱最终审美目标的理论体系框架。当时的教学中虽还未出现“呼吸和气息”的方法论,但他们十分强调“呼吸与气息”的控制,同时也非常重视元音“啊”〔a〕“奥”〔o〕的扩展训练。为了美化所有意大利语言的歌唱发声,18世纪歌唱家曼契尼将元音的扩展推广到〔a e i o u〕等所有的元音上来。

二、意大利语言美化扩展的科学性与局限性

(一)歌唱中意大利语言扩展的科学性

声乐学员作为歌唱的实践主体,练声立美是其声乐课堂学习中最为重要的环节之一,是歌唱音域扩展和声区色彩统一的必然路径。无论是古老的意大利美声唱法还是近现代欧美其他流派的美声演唱都运用了“元音式扩展”的训练手段,当前我国美声、民族声乐学科体系的实践方法论同样如此。其最终目的是为了歌唱时能延续“元音式扩展”带来的“声音圆润饱满、明亮色彩”的保持即立美与审美的统一和完成。我们从意大利美声唱法方法论的成功经验来看,其练声立美的“元音式扩展”既是形式也是方法,它不仅克服了音域的扩展还统一了不同声区的色彩,且最终出色地完成了以元音发声为主的意大利语言及内容的演唱,达到了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因此,其“元音式扩展”的方法论无疑是科学的。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它的科学性是建立在意大利“语言扩展与元音式扩展”发声的“同一性”基础之上的,如果没有意大利本体语言“元音式发声”与主体“元音式扩展”元音的“同一性”特点,其形式与内容将很难统一,其科学性也同样会失去依据。

(二)意大利语言形式扩展的局限性

随着意大利美声唱法的推广,其“元音式扩展”已成为其他语系所有语言歌唱学习的必然路径,“元音式扩展”作为方法论在所有声乐课堂教学中也成为学员们练声立美最主要的手段。它的依据是意大利美声唱法论的成功,它的目标是练声形式美与歌唱发声内容美的统一。但如果脱离意大利元音为主的语言境域,其他非元音语系为主的语言发声的内容美也能用“元音式扩展”的形式美来驾驭吗?好像又不能。因为这里存在着明显的矛盾冲突,即主体“元音式扩展”的立美与本体“非元音式”发声歌唱美的不一致和不确定性。因为除了意大利语言外,其他语系的发声并非是以元音为主而构成的,这必然会造成“元音式扩展”发声与“非元音式”发声歌唱时主体和本体的矛盾冲突。特别是中国的汉语言因复韵母和双音节词占绝大多数,所以无论是美声还是民族声乐的实践过程,都会大批量出现“练声与歌唱”不一致的“两张皮”现象。我们不能因歌唱家及其他成功者的存在而忽视了矛盾的普遍性存在,因为跨越矛盾的成功者只是少数,而绝大多数学习者都无法从“元音式扩展”走向“非元音式”歌唱的发声过程,且只会在练声与歌唱即主体与本体的矛盾展开中失去歌唱的方向而走向失败。也就是说,“元音式扩展”除了意大利语言的演唱外并不具备普遍性意义,也无法满足其他非元音为主的语言体系发声演唱的需求。

三、语言美化扩展的目标和依据

(一)语言美化扩展的目标和意义

我们再次回到意大利美声唱法论的实践现场,从“结果论”来看,其“元音式扩展”的方法论是为意大利元音式语言发声服务的,是为了最终“语言美”的发展与发声而存在的。因为,语言作为歌唱的载体无可争议也不可改变,在歌唱中语言既是歌唱的形式也是歌唱的内容,因此“语言的扩展与美化是歌唱美学的基础”也应该毫无争议。尽管国籍不同,语言不一样,但歌唱家们都会形成“像说话一样歌唱”的终极观点,这也是语言存在于歌唱中最深刻的意义。而非元音式语系的“元音式扩展”明显带有局限性和片面性,也满足不了非元音式语言所有的发声习惯及演唱。也就是说,“元音式扩展”无法对非元音式语言进行“彻底地”美化,也就无法做到“像说话一样歌唱”的终极呈现,因此“元音式扩展”对于非元音式语系的语言发声来说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最基础的价值和意义。

(二)语言美化扩展的根源和依据

现在看来,意大利美声唱法中“元音式扩展”的方法论是为意大利语言服务的一种发声形式,这种形式是其语言文化的产物,带有强烈的意大利语言文化的“风格”性。当世界上人们借鉴其方法论时“错误地”将其“元音式扩展”的风格直接当做了发声立美的方法论,才造成了风格与方法论下矛盾的普遍产生。那么我们是否该“先放下”①意大利“元音式扩展”的方法论呢?或者说我们能否通过其他的方式方法来实现“非元音式”语言体系发声美的基础建构呢?答案是肯定也是必须的。因为主体的“元音式扩展”训练美是局部的,它不可能包含“非元音式”语言发声美的所有特征,而“所有非元音式”语言的发声美才具备完整的语言“本体声音的个性美特征”。主体“元音式扩展”的失败正是其本体“个性美”的不完整性而造成的,只有牢牢掌握和完成整个本体语言“个性美”的基础建构,才能保障各自语言美化的完整过程,也才能从“个性美”走向“共性美”,并最终完成歌唱形式与内容的统一。现实中,因本体语言“整体式个性美”的基础缺失,“用别人的声音歌唱他人的美与不美”的现象随处可见。人们在无普遍性根源依据的“元音式扩展”下,从矛盾走向失败既是病态也是常态,且早已习惯也早已麻木。

四、结语

意大利语言的美化与扩展成就了歌剧也成就了美声方法论的形成和发展。但在教学中“元音式扩展”的方法论却给非元音为主的其他语系的演唱带来无尽的冲突与困惑。将意大利风格的“元音式扩展”当作所有歌唱训练的手段和方法论,值得我们所有声乐学习的爱好者们警惕和深思。在歌唱的主体性实践过程中,我们必须服从和建构各自本体语言基础上完整发声的“个性美”,才能避开“模仿论”而完成自我歌唱价值的最终体现。

注释:

①“元音式扩展”有声区统一的特殊性功能,但必须建立在整体语言美的普遍性意义之上。

参考文献:

[1]尚家骧.欧洲声乐发展史[M].北京:华乐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曾丽蓉,吉首大学音乐舞蹈学院讲师。

向遵红,吉首大学音乐舞蹈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美声唱法
中国美声唱法的发展及对民族声乐的影响
美声唱法与中国当代创作歌曲的演唱
美声唱法在中国的发展趋势
浅谈美声唱法中喉头的位置
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的区别与联系
高校声乐教学中美声唱法教学存在的问题和教学思路
浅谈美声唱法的民族化
京剧老生与美声男高音在唱法上的比较研究
音色在美声唱法中的作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