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夏州唐汪大接杏发展现状及对策

2020-10-12 14:44谢忠梅王涛
农村农业农民·B版 2020年9期
关键词:发展现状对策

谢忠梅 王涛

摘 要:唐汪大接杏具有400年栽培历史,以皮薄、肉细、汁多、甘甜、果形大、色泽艳丽、果实芳香闻名。

关键词:唐汪大接杏;发展现状;对策

一、发展现状

1.大接杏科研情况。大接杏作为地方名优栽培品种,广大林业科技人员对其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20世纪90年代,甘肃省临夏州林业科学技术推广站实施了《名特优——唐汪川大接杏丰产栽培技术推广项目》及《名特优——唐汪大接杏丰产园建设》。东乡县林业科技人员也利用自身便利条件开展了大接杏优质种苗繁育技术研究,现已育苗8亩,同时还开展了大接杏矮化密植技术探索,以期通过修剪、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等技术手段,使大接杏达到矮化密植的目的,为大接杏进行保护地栽植进行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2.栽植现状。前期大接杏的栽植以一家一户自发栽植为主,一般呈小片状,或零星栽植于自家院旁、田埂及地头,属自发性质的农业经济,几乎无产业可言。进入21世纪,因为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以及农民自身发展的需要,出现了较为集中的较大面积的片林,但栽植也以包核杏为主,大接杏是以授粉树及零星点缀的形式出现在杏园中,占比只有十之一二,无大面积以大接杏为主的杏园。

3.产业分布及收益。唐汪大接杏在以刘家峡水库周边的临夏县、东乡县、永靖县均有栽植,以东乡县唐汪鎮为重点栽植区,全州唐汪大接杏栽植面积约1.7万亩(含部分少量百年老树),以15年树龄的盛果期树及5~6年树龄的初果期树为主。据全州统计数据显示,挂果面积11550亩,年产996吨,亩产500斤,全年产值可达967.2万元。其中东乡县占90%,共1.5万亩,年产值924万元,当年新栽植面积1100亩,各级政府投入90万元。

二、存在问题

1.生产缺乏标准化、机械化。临夏州大接杏种植面积总体较大,且大接杏采摘期短,果实不易保存。大部分采摘还是采用的原始人工采摘的方式,无法满足短时间大批量的采摘数量。果实腐败变质严重,整体产量损失巨大。在管理方面,绝大部分群众标准化生产意识不强,缺乏专业培训和技术了解,果园管理粗放,仍采用果树自然生长的传统管理方式,整体产业化水平低,机械化程度低,大量人力投入与收入所得难以平衡,导致产业退化,如树木修剪,工作量繁重,付出与回报难成正比。单位面积产值不稳定,产量低,产品单一,无法保证稳定的供货,市场竞争力不强,各园区具体情况问题差异性较大,不利于管理。

2.加工业滞后。当地仅有的食品加工企业产品规模小,加工模式简单,仅能进行初级加工,没有储藏保鲜能力。大接杏基本以果干类初级加工产品进行销售,产业链条短,加工增值效益低,无法产生相关副产品。与果农联系不够紧密,难以形成供销一体的利益共同体。

3.市场供销体系不健全。销售系统原始不健全,销售模式单一,产品销售基本仅能依靠传统售卖进行本地消化,如采摘体验和多次倒手进入农贸市场。果农作为初级获益人仅能获取很少的利润,无法将利润最大化,打击了果农的栽培积极性。缺乏综合整体系统化的健全的销售网络和销售渠道,难以对外销售。

三、对策措施

结合唐汪大接杏以及相关附属产业发展实际和特点,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重点以当地环境资源的独特优势为基础,继续培育壮大唐汪大接杏这个已经在国内市场上做出名号的重要林果产品,加快挖掘唐汪大接杏的特色发展潜力。对唐汪大接杏产业,加快培育发展速度,扩大产业规模。针对不同村落深入挖掘各村特点,以村带果、一村一品,形成丰富多样的区域性产品特色。打造特色鲜明、品牌效应突出、发展规模大、市场份额高、带动能力较强的特色林果经济发展新格局,力争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的目标,为与全省、全国一道建成小康社会作出积极贡献。

(作者单位:谢忠梅,甘肃省临夏州林业科学技术推广站;王涛,甘肃省临夏州农科院林科所)

猜你喜欢
发展现状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关于职工队伍稳定的认识和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地方广电媒体融合发展中的困境和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