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凤兰
摘 要 当前,国家大力倡导“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此背景下我国林业事业飞速发展,林业分类经营直接关系到我国林业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需要做好科学规划与管理。目前,林业分类经营还存在一些问题,亟须加以解决。本文从林业分类管理的意义入手,讨论林业分类经营与森林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阐述林业分类经营需要注意的问题,分析实施林业分类管理的改革措施,希望进一步促进我国生态保护工作的开展。
关键词 林业;分类经营;森林生态保护
林业分类管理需要考虑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问题,目前我国林区主要包括天然林以及对商品林种植。通过开展林业分类经营和管理工作,可以有效提升林业管理效率,让林业资源发挥出更大的经济效益。此外,在林业分类管理的过程中,也加强生态保护工作的开展, 进而实现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林业分类管理的意义
林业分类经营是一种在兼顾经济发展与林业生态的原则下,把林业资源划分为公益林和商品林,再根据这两类林木的特点和规律来发展林业经济的模式。在林业分类经营的过程中,需要按照当地环境进行建设,把生态利益放在首位,并按照事权划分的原则管理,由各级政府或者社区村居建设。在事业化的管理模式下经营与管理林业,将会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林业分类经营对我国林业经济的发展影响深远,不仅可以满足人类对林木的需要,还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提升林业的综合效益,实现我国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体来说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通过商品林的市场化发展解决林业生产投资不足的问题。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的林业资源管理受到林木生长周期长、管理水平不高、投资回报不足的问题影响,难以吸引到足够的资金。在分类管理思想和市场经济规律的影响下,林业部门可以选择经济效益更高的商品林种植,这样政府的投资就得到了回报,解决生产投资不足的问题。该方法为林业经营管理提供了良好机制,有效提升了管理效率[1]。
其次,在保证生态效益的同时发挥出生态服务功能。生态效益林的主要作用在于生态保障,而林业管理部门不是直接受益者,因此林业管理部门很少投入足够的人力和物力去建设生态林,该情况会影响到生态效益的发挥。在分类管理后,政府会明确权责,平衡投入和产出之间关键,合理利用生态林的投资,加强对生态林保护,发挥其生态服务功能,实现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最后,林业分类经营是合理利用林地资源的保证。林地资源是发展林业事业关键,如果管理人员管理水平不高、对林地资源不重视,将影响林业经济的发展。在采取分类管理后,可以对林地科学规划,解决用地效率不高的问题,进而为林业经营管理提供支持[2]。
2林业分类经营与森林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
首先,林业分类经营符合林业生态保护要求。森林生态系统是各种动植物以及非生命环境组成的有机系统。不同于其他的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的经济效益更加明显,不过复杂性也更强。森林生态系统是陆地生态系统的核心,同时还起到了净化空气、防风固沙、涵养水源等作用。森林分类经营是保证现代森林生态的关键举措,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对林业资源的需要也在增加,不仅需要木材建造房屋,还要利用森林资源维护生态平衡。
其次,林业分类经营有利于生态保护工作的开展。传统的林业资源管理与规划科学性不足,这种模式导致大量的林业资源被浪费。同时,还出现了水土流失、物种减少等问题。在该情况下,人们的生存环境也受到极大的影响。在采取分类经营模式后,可以把森林资源化为生态公益林、商品林和兼容生态林,然后根据树种生长规律采取对應的管理模式。一些需要重点保护的林业资源,比如商品林要采取限额采伐的措施,这样才能为商品林的合理利用提供支持[3]。
3林业分类经营需要注意的问题
第一,分类的标准问题。结合林业用地的特点,可以把森林资源划分为三个不同的林种,其中生态公益林是自然条件较差的林地,其中包括特种绿化脆弱的林地、公路和铁路旁的林地;商品林是开发潜力大、集约化经营的林地;兼容生态林可以适量地为木材生产提供支持,也可以用于生态环境保护。在林业分类经营的过程中,划分的科学性十分关键,要坚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原则,这样才能全面的发展和统筹。需要指出的是,规划时还要遵循林木的生长规律,不可急功近利,追求短期的经济效益,把可以采集的林业资源作为商品林,把不利于林木生长的河流边、铁路边公路边、水库边池塘边等作为生态公益林用地[4]。
第二,合理经营问题。针对不同的森林资源,采取相同的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也会存在差异。但我们不仅要保证好现有的林业资源,还要加大投入利用,合理利用林业资源。具体说来:生态公益林的保护可以采用封山育林措施,对以往采伐过度的林地要合理改造和补植,提升种植密度,封山育林期间不允许采伐。这样的做法会导致生产企业不能从木材中获取收益,同时要持续投入护林成本,所以国家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另外,可以采用生物科技手段栽培优良的树种,让商品林快速生长,还可以采用有利于苗木生长的各项措施,通过集约生产木材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对于建设商品林基地来说,采用市场化的管理模式可以吸引社会的共同参与,之后再引入技术、资金、信息与人才,达到投入、产出和良性循环。
第三,处理好林业资源保护和群众生活的关系。采取分类经营这种措施后,生态公益林就不允许采伐,原本以此盈利的林业企业损失巨大,并且大量的林业工人因此失业,这会出现一定的不和谐因素。这就需要正确处理林业保护与林区群众之间的关系,实现林业经济的多种经营,不断提供新的就业岗位,让加工业、旅游业成为新的经济点,创新产业结构。
4实施林业分类管理改革措施
林业分类管理是林业管理的根本性管理措施,这不是简单的对森林资源划分,而是需要结合森林分类管理的基本要求操作,加强制度建设和争取政策支持,最终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要得到国家和主管部门的支持。要想做好林业分类管理和森林资源保护,需要国家打造出大规模的生态工程,对林业的整体结构进行改善,加强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力度。一方面可以保证生物的多样性,另一方面可以维持生态平衡。政府要对林业规划提供政策和经济支持,实现林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在满足生态建设的同时,可以为社会建设提供宝贵的木材[5]。
其次,制定出完善的法律法规。常言道:“无规矩不成方圆”。为了让林业分类经营取得成效,相关的制度与规定必不可少,目前林业分类管理是全新工作,面临着诸多的问题和挑战,相关的法律法规也不健全,比如林区采伐问题、经济林种植比例问题,都需要完善相关规定。在此背景下,制定和发布林业分类经营管理的政策是必需的,各省市的林业部门以及国有林场都应根据《林业经济体制改革总体纲要》细化管理规定,打造出分类经营管理和公益林补偿补助资金体系,加快法制化建设进程。此外,建立森林生态公益林补偿制度迫在眉睫,要坚持“谁受益、谁投入”的原则,明确服务对象,如果不能确定服务对象,需要政府予以补偿。
再次,对不同林种实施分类管理。我国需要建立和分类管理配套的管理体系,然后把公益林的建设作为政府管理工作的内容,然后采取统一规划和组织的方法,避免出现重复建设的情况。各个省、市、县要根据生态建设的重要性,以及林业发展规划建立相关的管理机构,明确区域公益林管理的责任。由国家林业部门统一领导地方,加快商品林的市场化建设,参与市场竞争。对于兼容性来说要根据具体情况分析,不仅可以满足分类经营的管理需要,还可以实现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此外,林业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要保证该系统在管理下物质轮回,所以对林木的管理中还要做好水土保持工作,以及做好病虫害的防治。
最后,改进不同林种的经营方法。当地林业部门要结合生态公益林、商品林和兼容林的特点和不同需要,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法,在公益林的建设中要始终坚持最大限度地发挥出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原则,结合市场打造出高投入和高产出的模式,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出最佳組合模式。
5结束语
综上所述,林业分类经营与森林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密切,林业分类经营是优化林业资源配置的关键措施。在国家对生态保护以及林业事业发展高度关注的今天,借助分类管理模式可以有效解决林业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今后国家和主管部门要继续支持,制定出完善的法律法规,对不同林木实施分类管理,改进不同林种的经营方法,最终实现我国生态环境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于芳.论林业分类经营与森林生态保护[J].中国科技投资,2017 (2):313.
[2] 李清云,杨光,杨勇强.基于Landsat数据的阿克苏市生态环境质量地带性分析[J].西南农业学报,2020,33(1):168-174.
[3] 刘雅楠,李明阳,荣媛,等.基于情景分析与多准则评价的集体林经营规划方法研究[J].西南林业大学学报,2018,38(4):146-152.
[4] 陈清旺.生态林业、高效林业与林业分类经营初探[J].文渊(小学版),2019(2):348.
[5] 冯海波.浅谈持续林业的分类经营与生态效益补偿[J].南方农业,2018,12(26):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