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荟
精准脱贫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打好的三大攻坚战之一。甘肃临夏州是 “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作为国家级扶贫攻坚战场,任务更重难度大。东乡族自治县是甘肃省23个深度贫困县之一,是甘肃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在党中央和各级政府的指引和地方人民的不懈努力下,东乡县的脱贫攻坚取得了一定成绩,为甘肃探索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过程中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了重要借鉴。
精准脱贫一直是党和国家的重要攻坚战,甘肃的脱贫攻坚更是一场硬仗。2017年6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就攻克堅中之坚、解决难中之难、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作出部署安排。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支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实施意见》指出,西藏、四省藏区、南疆四地州和四川凉山州、云南怒江州、甘肃临夏州(以下简称“三区三州”),以及贫困发生率超过18%的贫困县和贫困发生率超过20%的贫困村,自然条件差、经济基础弱、贫困程度深,是脱贫攻坚中的硬骨头,补齐这些短板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的关键之策。
东乡族自治县(以下简称东乡县)是甘肃省23个深度贫困县之一,是甘肃脱贫攻坚的主战场。近年来,东乡人民凭着百折不挠的攻坚精神和多年坚持不懈地扶贫开发,取得了可喜的成绩,2014年至2018年,东乡县累计减贫5.99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22.01个百分点,剩余贫困人口4.93万人、贫困发生率16.39%。2019年8月至9月间,课题组开展了实地调研、座谈交流,尝试总结以东乡县为代表的甘肃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过程中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并对深度贫困地区的脱贫攻坚路径选择提出意见建议。
东乡县基本情况
(一)国民经济发展现状
2018年,东乡县完成生产总值22.2亿元、同比增长7%,第一产业完成5.54亿元、同比增长4.5%,第二产业完成3.66亿元、同比下降4.1%,第三产业完成13亿元、同比增长10.9%;农业总产值10.16亿元、同比增长4.37%;固定资产投资8.1亿元、增长5.73%,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736万元、增长8.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2亿元、增长8.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369.4元、增长9.4%。
2019年上半年,东乡县完成生产总值12.04亿元、同比增长4.5%;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2.79亿元,同比增长5.2%;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2.02亿元,同比增长14.1%;固定资产投资34468万元、增长6.1%,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862万元、增长10.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228.9万元、增长8.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55元、增长9.8%,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8857元,同比增长7.1%。
(二)社会事业发展情况
东乡县现有各级各类学校319所,其中职业学校1所、中学4所、九年制学校14所、小学187所,幼儿园113所。现有教职工3776名,现有在校学生59078名,其中小学34416名,初中8190名、高中2330名、幼儿园14142名,幼儿毛入园率达到92.2%,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5.05%,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69.21%。现有医疗卫生机构35所,其中县级5所、乡级30所,卫技人员214名,病床689张,村卫生室229所,村医231名。全县共有文化馆1个、图书馆1个、博物馆2个,乡镇综合文化站23个,农家书屋229个。城乡居民基本医疗参保率达到98.6%、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8%。全县共有农村低保对象11405户52608人,城镇低保2103户8480人,特困供养1775户2190人,儿童福利院1所,孤儿603人。
(三)农业发展水平
2018年东乡县牛存栏3.78万头、羊存栏53.35万只、猪存栏3000头、鸡存栏29万只,肉类总产量1.7万吨,规模化养殖场143个、养殖户4520户,牛羊良种率分别达到75%和78%。全县粮食播种面积43.7万亩,粮食作物主要有玉米、小麦、马铃薯等,经济作物主要有油菜、中药材等。2018年完成各类造林5.34万亩,花椒产量达到292吨,杏子产量达到672.47吨,梨产量达到2307.98吨。
(四)工业项目建设现状
东乡县现有企业88家,从业人员3998人;规模以上企业6家,从业人员640人。2019年全县计划实施500万元以上项目103项,总投资131.27亿元,其中:续建项目36项、投资32.27亿元,计划新开工项目67项、投资99亿元。截至目前,36个续建项目顺利推进,37个新建项目开工建设。布楞沟景区旅游基础设施等28个项目正在开展前期工作。
东乡县脱贫攻坚现状
东乡县1983年被中央、甘肃省定为“三西”建设重点县,1986年被列为国扶贫困县,1994年被列为全省扶贫攻坚“七县一片”之一。在中央、省州的关心支持下,先后组织开展了救济式、规模式的扶贫,全县于 2000年底实现了整体水平基本解决温饱目标。2001年,国家和甘肃省将东乡县列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012年,东乡县被列为特困片区县。2013年全县核定贫困人口10.92万人、贫困发生率38.74%,有115个行政村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村。2017年甘肃省又将东乡县确定为全省23个深度贫困县之一,确认深度贫困乡2个、深度贫困村133个,深度贫困村和建档立卡贫困村占全县229个行政村的69.3%,在全省23个深度贫困县中贫困发生率最高。总体而言,东乡县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脱贫攻坚任务艰巨。
近年来,东乡县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和全县的“一号工程”,坚持把“两不愁、三保障”作为底线任务,紧盯到2020年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全面消除绝对贫困,深入推进扶贫攻坚的体制机制改革,形成扶贫攻坚的长效机制。尤其是到脱贫攻坚进入攻坚期之后,东乡县委、县政府在临夏州委、州政府的集中统一领导下,聚焦产业扶贫这一根本举措,扶持壮大畜牧养殖、特色种植、劳务输转、乡村旅游、餐饮加工、扶贫车间等富民产业,促进贫困群众稳定可持续增收。进一步聚焦短板弱项,集中开展“3+1”专项行动,加快推进住房安全、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安全饮水有保障冲刺清零行动,从严从实从细抓好各项工作,确保了目标不变、靶心不散、频道不换。
东乡县深度贫困的生成逻辑
当地群众常言“甘肃扶贫看临夏,临夏扶贫看东乡”,可见东乡县贫困程度之深、扶贫攻坚难度之大。东乡县摆脱深度贫困面临着诸多难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自然灾害频发,环境恶劣,是致贫主要因素
东乡县地处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过渡带,总面积151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6.78万亩,其中山旱地占87.3%,人均耕地仅为1.25亩。全县31万群众分散居住在1750条梁峁和3083条沟壑中,25户以下的自然村高达364个7769户。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测算,东乡县的生态状况每平方公里仅能承受20人,而现实是人口密度达到每平方公里180人,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矛盾十分突出,制约并威胁着人民生存能力和生活水平。
一是东乡县干旱非常频繁,旱年占93%,可谓“十年九旱”。每逢大旱,草木干枯,土壤纹裂,粮食减产甚至颗粒无收。当地群众反映最强烈的影响其生产生活的问题就是干旱缺水。
二是东乡县地质灾害数量多,分布广,密度大。全县24个乡镇均有地质灾害发育。尤其滑坡、崩塌、泥石流发生周期性强,灾害突发性也强,人员及财产往往来不及撤离,难以预防,易造成灾害。并普遍具有反复多发性,区内多条泥石流沟均多次发生,且造成多次灾害。东乡县从果园到达板空,长达40里的那勒寺川北山属古滑坡带,同时汪集乡、凤山乡、唐汪乡、龙泉乡等地,都有明显的古滑坡痕迹。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的增加,人类活动空间、方式和强度都在不断增加,一些不合理的经济活动直接或间接地诱发地质灾害的发生。例如2011年3.2东乡县特大滑坡泥石流灾害,塌陷了一个豁口,撕裂了整个县城,使几十年建成的各类建筑物和绝大部分设施毁于一旦,造成的经济损失之大和灾后重建任务之艰巨前所未有,是临夏州有史以来最严重的自然灾害。
三是冰雹等自然灾害频发。据东乡县志记载,从1949年到1985年共三十六年间,就有21次大冰雹,其中1975年至 1983年九年连续大冰雹,受灾面积从8千多亩到4万多亩不等。其他灾害还有大雨、暴雨、洪涝和连阴雨、冻害等,都对东乡人民生计造成极大危害。从东乡县的自然资源环境的现状可以看出,东乡族的经济发展所依赖的自然环境是非常严酷的,加上频繁的自然灾害,对以农业为生的东乡县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制约。生态环境脆弱、植被稀疏,自然灾害易发频发,不可预见因素非常多,给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和脱贫攻坚带来许多风险和挑战。
(二)经济结构不合理,产业发展水平低
东乡县2018年第一产业5.54亿元,第二产业3.66亿元,第三产业13亿元。一、二、三产业比例为25∶16∶59,以农业为主的二元特征明显。总体经济结构不合理。具体看来,东乡县农业基础脆弱,全县87%左右的耕地为山旱地;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产供销、农工贸一体化的经营形式和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连接机制尚未健全,靠天吃饭的传统种植农业依然占主导地位。工业资源短缺,基础薄弱,产業单一,且尚未形成集约化发展模式,拉动全县经济增长、带动一方群众致富能力不强。服务业虽占有一定比重,但整体水平和质量不高,信息服务、文化旅游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发掘。多种因素叠加导致的经济发展缓慢是造成东乡县贫困的原因之一。
(三)教育底子差,教育不均衡问题突出
一是教育底子差。全县人均受教育年限仅为7.2年,成人文盲率高、男女不平等、劳动者素质低下、群众观念落后、教育发展落后、因病致贫、生育率居高不下。农村文盲多,群众文化素质低,山区学生路途远、上学难的问题十分突出,控辍保学难度极大,全县家校距离在3公里以上的适龄儿童有7773名,最远的8公里左右。大部分村庄没有幼儿园,80%左右的孩子因居住分散无法就近入园。二是教育不均衡问题突出。县内山区师资力量薄弱,教育优质资源严重短缺,城镇与山区教育发展不均衡问题特别突出。这些因素的存在造成人们获取高收入的能力十分缺乏,使东乡人陷入了“收入低下——能力发展不足——收入低下”的恶性循环。
(四)基础设施建设管护成本高,交通瓶颈桎梏明显
东乡县山区道路狭窄、坡陡弯多,村社道路、入户工程量大面广,日常管护成本高,道路通行能力差、危险系数高。交通瓶颈亦导致群众生产生活成本高,山区吃水、行路、上学、看病、住房“五难”问题突出,公共服务滞后,群众生产生活成本比城镇和川区高很多,家庭负担很重。山区群众在原地只能实现较低水平的“两不愁三保障”,致富奔小康难度更大。目前,仍有3250户1.69万人自来水无法入户,通过建设511个集中供水点能够保障2797户1.45万人吃水问题,但还有453户2356人只能通过拉运自来水水窖储蓄方式临时解决吃水问题。
东乡县创新有地域特色的扶贫攻坚可持续发展战略
深究东乡县深度贫困的原因,自然资源环境差是其发展最主要的制约因素,是当地脱贫攻坚现实问题面临的最主要矛盾。正是由于严酷的自然地理条件,导致了地质灾害频发、生存环境恶劣,对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产生威胁;正是由于严酷的自然地理条件,制约了经济发展,引发了多种社会民生困境,最终导致了深度贫困。这是困扰东乡县和东乡民族的历史性难题。
基于该判断,东乡县为解决“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困境、从根本上摆脱贫困、实现永续发展,统筹当下脱贫和永久脱贫,针对客观自然地理条件和产业经济发展的需要,优化经济社会发展空间,提出了以4条经济带即沿洮河①经济带、那勒寺川经济带、河滩经济带、以县城为中心的折桥锁南——达板公路沿线经济带为框架的发展大格局,通过下山入川、出山进城,让山区群众“断穷根”。
沿洮河经济带是4条经济带中最重要、最核心的一块,鉴于此,按照一步规划到位、分步实施的原则,东乡县率先启动实施了沿洮河经济带开发建设工作。东乡县沿洮河经济带区域总长度约30公里、最宽处约3公里、最窄处约0.2公里,面积约37.59平方公里。按照10万人小城镇的目标,主要采用易地搬迁的方式,通过实施棚户区改造、安居工程项目,安置山区乡镇中少于25户,且未纳入易地搬迁项目的493个自然村困难群众和851处地质灾害隐患点群众,实施棚户区改造2123户、安居工程3598户。东乡县沿洮河经济带建设,将主要建设东乡县达板镇滨河大道、洮河大桥、洮河东乡县段治理工程、达板镇人民医院、棚户区改造、达板镇初中、小学、幼儿园等12个项目。该经济带将成为融入兰州桥头商埠的重要节点,在带动原有的建材、肉羊等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进一步催生龙头企业诞生,拉动周边经济发展,为当地的群众提供就业机会,加快脱贫攻坚奔小康的步伐。
东乡县提高脱贫质量摆脱深度贫困之发展路径分析
东乡县统筹城乡、抓住易地扶贫搬迁系列扶贫政策机遇,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沿洮河经济带的做法,为面临类似困境的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发展出了一种新路径,其具体发展模式亦有迹可循。
(一)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扶贫攻坚重要精神为指导,健全体制机构筑发展基石
东乡县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扶贫攻坚重要精神为指导,科学论证规划,创新务实,为开展脱贫攻坚奠定了坚实的科学理论基础。全县上下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树立了重在行动,重在实干,重在见效的积极工作态度。通过组织力量深入开展扶贫攻坚调查研究,全面聚焦“两不愁三保障”深化脱贫攻坚,逐项谋划制定贯彻落实的具体措施,确保各项任务不折不扣落地见效。
(二)科学规划,探索富有地域特色的发展道路
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重要的经济地带,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区域。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考察期间,专门调研了黄河流域生态和经济发展。总书记强调,要从实际出发,宜水则水、宜山则山,宜粮则粮、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积极探索富有地域特色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东乡县四面被黄河和黄河重要支流大夏河和洮河及广通河环绕,东乡山区土质都是湿陷性黄土,每一处水土流失都直接威胁着母亲河的安全。东乡县通过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正确处理开发和保护的关系,加强重点区域和流域治理,牢牢扭住脱贫攻坚、生态保护底线任务不动摇,通过对黄河上游第一大支流洮河流经本县流域的深度研究,确立了沿洮河经济带开发建设方案。拿出了务实管用的措施办法,促进了扶贫易地搬迁、文化教育设施配套、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等多项扶贫工作的统筹推进。
(三)优化体制机制,保障主体责任落实
一方面全面下沉攻坚力量,成立了主要领导任组长的沿洮河经济带开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下设了由县政府主要领导任总指挥的指挥部,并下设10个小组,具体负责东乡县沿洮河经济带开发建设工作。另一方面通过有效沟通加快建设开展进程。东乡县委县政府在广泛征求意见、倾听群众意见的基础上,连续3次召开乡镇会议和村民知情大会,干部群众思想得到了高度统一。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沿洮河经济带开发建设工作,并很快制定印发《东乡县沿洮河经济带开发建设工作实施方案》和《东乡县沿洮河经济带开发建设征地拆迁工作实施方案》,召开东乡县沿洮河经济带开发建设达板镇征地拆迁工作安排部署会议和达板镇崔家、下科妥、达板村村民知情大会,对征地拆迁工作进行了全面宣传动员,详细解读了征地拆迁政策标准。通过优化体制机制,进一步保障了主体责任落實。
(四)主动出击,抢抓政策机遇谋划布局
一是抢抓政策支持机遇。2015年1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扶贫办、财政部、国土资源部、人民银行等五部门日前联合印发《“十三五”时期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方案》,明确用五年时间对“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地方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力争在“十三五”期间完成1000万人口搬迁任务,帮助他们与全国人民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实施意见》,指出要新增脱贫攻坚资金、项目、举措;要加大中央财政投入、金融扶贫支持、项目布局倾斜、易地扶贫搬迁实施、生态扶贫支持、干部人才支持、社会帮扶力度,集中力量攻关,构建起适应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需要的支撑保障体系。提出要重点解决因病致贫、因残致贫、饮水安全、住房安全等问题,加强教育扶贫、就业扶贫、基础设施建设、土地政策支持和兜底保障工作,打出政策组合拳。近年来,甘肃省在国家政策、资金大力支持下,按照“政府主导、群众自愿、积极稳妥、分类实施”的原则,对无生存发展条件地区的贫困群众,在群众自愿的前提下,实施了易地搬迁扶贫工程。通过多年的项目实施,实践证明,这是一条行之有效的改善贫困群众居住条件、拓宽增收渠道、解贫脱困的好办法,取得了明显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基于此,东乡县紧抓这一政策机遇,加大了脱贫攻坚力度。
二是抢抓产业发展机遇。东乡县抓住“中国光彩事业临夏行”活动和省上实施十大产业行动计划的机遇,以脱贫攻坚为主线,以沿洮河经济带开发建设为重点,深入挖掘沿洮河区域优势和自然禀赋,统筹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和城镇化发展,通过优化基础条件,合理迁置居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等,形成基础设施完备、产业层次高端、宜居宜商宜业、优势迸发互补的发展格局,力争把东乡县沿洮河经济带建设成为经济发展的带动区、创业投资的集中区、体制创新的先导区和循环经济的示范区,为如期实现全县脱贫目标注入强大活力。
(五)升级禀赋结构、易地搬迁切实改善民生问题
东乡县沿洮河经济带开发建设通过易地搬迁,从根子上改善升级禀赋结构,不仅是扶贫攻坚战的重要环节,且是使地质灾害隐患群体早日脱离生命财产安全的必要举措,对助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改善人民生活条件具有重大的作用。
一是改善了生产生活条件。搬迁群众住房难、行路难、用电难、饮水难等问题得到了有效缓解,生产条件和生活质量有所提高,村容村貌发生了变化,为脱贫致富打下了稳固的基础。同时,通过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自然村或居住点搬迁到了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同步实施、完善齐全的区域,就医、就学便利,满足了搬迁群众对基本公共服务的需要,为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创造了条件。
二是拓展了发展空间。按照“移民就路、移民就市、移民就富”的原则,贫困人口搬迁到交通便利、自然环境相对较好的村庄或城镇,不仅拓宽了后续发展空间,搬迁群众的思想观念、市场意识也发生较大变化,也推动了小城镇建设,促进了城乡一体化发展。使得搬迁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实质性的提高,基本具备了出行、就医、饮水、子女上学等条件,农户有稳定、增收的产业,实现了“搬得出、住得下、能发展”的搬迁总目标。
三是解决了社会问题。此前,恶劣的生存条件衍生出大龄未婚青年逐年增多,留守儿童无人照顾等一系列社会问题。近年来,虽然各级政府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进行了扶持,但是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贫困落后的状况难以从根本上得到改变。通过易地搬迁,结合村庄布局规划调整,将布局零乱、零星分散的自然村整合归并,建设中心村集中安置,实现“小村归大村、散户并成寨”,解决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四是改善了生态环境。易地扶贫搬迁与棚户区改造工程与退耕还林工程、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相结合,改善了迁出区的生态环境。特别是在群众自愿的前提下,对农村贫困人口实施易地搬迁,引导人口逐步外迁,缓解了迁出区的人口压力,对于恢复生态系统功能、扩大环境容量发挥了重要作用。
五是降低了扶贫开发成本。县域内部分村庄分布相对分散,3户1村,5户1寨,零星开垦、粗放耕作等现象比较普遍,不仅加重了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也增加了基础设施的建设成本和公共服务提供的难度。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和棚户区改造,集中解决交通、供电、供水、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降低了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扶贫成本比就地扶贫低且扶贫效果更加显著。
(六)因地制宜,助推产业高质量可持续性发展
洮河从东乡县东面缓缓流过,达板镇崔家、上科妥等村临河相望,兰临高速公路交通便利,离高速路安家嘴出口只有1.3公里的地方,架设一座桥,就可以把东乡县达板镇工业经济园区连为一体。东乡县因地制宜,锚定洮河经济带的良好发展基础,深入挖掘沿洮河区域优势和自然禀赋,统筹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和城镇化发展。产业扶持有规划,为项目后续保障提供了可行性。一策定而百策定,推动了贫困地区人口、产业聚集和空间布局优化,收到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一是推动了农业高质量发展。根据《东乡族自治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的要求,通过沿洮河经济带建设,以进一步加强富民产业培育,为按照“两羊(羊、洋芋)+餐饮+劳务+培训”的模式,引导群众走出一条“发餐饮财、兴两羊(洋)业、走劳务路、帮贫困户”产业精准脱贫路子奠定了坚实的发展基础。通过发展安置区农村特色加工业,进一步扶持搬迁群众创办发展具有鲜明地方特色、以手工制造为主的小微企业,使搬迁农户更多地分享农产品加工增值收益。 便于发展劳务经济,便于建立和完善输出地和输入地劳务对接机制,通过组织引导和能人带动,推动搬迁群众外出务工,持续增加工资性收入。
二是加快了工業发展。通过沿洮河经济带开发建设,加大达板工业经济园建设,重点发展金属加工业、机械加工业、食品加工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到2020年,将园区建成以食品加工和农副产品加工、金属加工、机械加工、建材加工为主,以水电开发、物流仓储、生态旅游、商贸居住为辅,集生产、生活、商贸、物流于一体的具有民族经济特色的现代化生态工业园区。沿洮河经济带开发建设,不仅会带动原有的建材、肉羊等产业快速发展,而且催生龙头企业诞生,拉动周边经济发展。该区域乡镇的脱贫攻坚也会走上“高速路”。通过组团发展,使得集中安置区有主导产业、户有增收门路、劳动者有增收技能,最终实现规模经济。
三是带动了服务产业发展。通过沿洮河经济带开发建设,带动了当地生态旅游发展。通过加速建设民俗风情旅游基地,以县城为中心,将形成以沿洮河、大夏河、刘家峡库区环县公路的一个环形区域。其中可以突出优势、塑造精品,打造生态观光、民俗体验、田园休闲为一体的旅游发展新格局。借助集群优势,可以实现现代服务业的长足发展,通过充分发挥县城、小城镇、中心村等区位优势,支持搬迁群众从事农副产品营销、餐饮、家政、仓储、配送等方式,进一步支持本地电商平台和企业与邮政、供销、快递企业合作,通过在安置区建立电子商务服务点,鼓励搬迁用户开设网店,给予网络资费补助和小额信贷支持,通过电子商务、农超对接等现代流通方式,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加强安置区电子商务培训力度。
深度贫困地区进一步开展脱贫攻坚的路径建议
东乡县作为深度贫困地区,结合地方实际,找准主要矛盾,采用易地搬迁政策,结合经济带建设项目,实现基础资源禀赋升级,发展出了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扶贫攻坚可持续发展路径,亦为深度贫困地区的发展探索了一种新模式。同时,深度贫困地区的脱贫攻坚工作任务依然严峻,需要多维度、多思路地进行探索。
(一)积极向外寻找推动社会力量参与消费扶贫
一方面可以突出消费引导。筹备举办消费扶贫地方论坛,发出全社会消费扶贫倡议,将消费扶贫纳入定点扶贫、对口支援工作框架,持续抓好机关消费扶贫,着力扩大贫困地区产品和服务消费。另一方面,强化产销对接,拓宽贫困地区产品流通销售渠道。为贫困地区参加粮油产品展销和各类农产品交易活动提供支持,动员组织企业与深度贫困地区开展消费扶贫精准对接活动,配合推进落实网络扶贫行动计划,着力拓宽贫困地区农产品销售渠道。
(二)夯实产业基础,促进贫困地区各类产业提质升级
一方面要加强投入支持,提升贫困地区产品供给质量水平。加大贫困地区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支持贫困地区粮食安全保障调控和应急设施项目建设,推进扶贫领域失信专项治理等举措,着力提升贫困地区农产品供给能力。另一方面支持特困地区公路等基础建设,提升交通通达性和游客便利度,支持贫困地区重点景区道路、停车场等基础设施和游客中心等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升景点旅客接纳能力水平,为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奠定基础。
(三)加大贫困陷阱②跨越路径探索和尝试
跨越贫困陷阱是深度贫困区域和群体摆脱贫困的不二选择。然而,跨越贫困陷阱并不容易。深度贫困与贫困陷阱的顽固性、路径依赖和自我强化效应,使得跨越贫困陷阱必须发挥 “超常之力”,实施强力干预和综合治理。而权威发展模式是发挥“超常之力”有效的制度保障。③习近平总书记在《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号召中央及各级地方政府要“集中力量攻关,万众一心克难”,并且提出了八个方面的保障措施,这为深度贫困地区跨越贫困陷阱创造了条件,指明了方向。结合总书记讲话精神以及深度贫困、贫困陷阱的生成逻辑,深度贫困地区要进一步明确目标、加大投入、集中力量、区域发展、各方帮扶、内生动力、组织领导和检查督导,加大贫困陷阱跨越路径探索和尝试力度。
(四)建立2020年后深度贫困民族地区的持续发展援助体系
总体而言,2020年深度贫困民族地区在现有标准下摆脱绝对贫困是完全能够实现的。但考虑到深度贫困民族地区禀赋与区域发展的特殊性,2020年后深度贫困民族地区依然是全国和各省区的欠发达地区,如果贫困标准上调,这些地区依然是绝对贫困比较严重的地区。因此,2020年后深度贫困民族地区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并存,发展不充分与发展不平衡并存。深度贫困地区要与全国同步实现基本现代化,必须进一步加强发展援助,完善发展援助体系。④一方面在改善教育基础设施和配套的前提下,加大教育资源的调配和转移。对深度贫困地区而言,要重视各类学校,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师资配备,要舍得花大力气,舍得投入资金引进人才、留住人才、培养人才,多方探索与名校、名师的交流、合作、共建模式。坚持扶贫与扶智齐头并进,提高人口素质,形成可持续性的推动脱贫的力量。另一方面要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深度贫困地区的科技发展水平普遍较低,但绝不是止步不前的理由。要加强信息化建设,提升信息素质,培育信息产业。要进一步安排提倡创新的体制机制,加大政府支持力度,鼓励创业、重点培育,积极发展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等产业。坚持扶贫与扶志双管齐下,促进脱贫力量内生化、持续化发展。
注释
①洮河,位于中国甘肃省南部,是黄河上游第一大流,发源于青海省海南州蒙古族自治县境内的西倾山东麓勒尔当,此段河流称代富桑曲,在甘肃省碌曲县境西部的西倾山东麓流入甘肃省。洮河流经甘南、定西、临夏等地。
②发展经济学中的贫困陷阱,就是指由于经济中存在恶性循环,而使发展中国家陷于贫困落后之中难以摆脱。此处着重指深度贫困地区的贫困落后状态。
③习明明,郭熙保.贫困陷阱理论研究的最新进展[J].经济学动态,2012(3):109-114。
④郑长德.深度贫困民族地区提高脱贫质量的路径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12):103-112。
作者简介
王 荟 甘肃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