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永清
【摘 要】小学数学是在小学课程中一门非常重要的工具性学科,对于学生来说,在学习和生活,以及今后的工作中都有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小学阶段,计算教学对学生学习数学和培养数学思维能力有着关键性的作用。小学阶段,要想学好数学,必须先学好计算方法,充分掌握计算技巧。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组合作的教学方式已经逐渐的进入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相互的帮助和交流,有效提高数学计算能力,加深对数学的理解。
【关键词】小组合作;小学数学;计算教学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看重人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在现代快速发展的社会,个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单方面的努力远远比不上团队合作完成取得的效果。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在小学阶段注重对小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加强与他人交流合作的能力。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积极的应用小组教学的模式,有效地提高学生数学计算能力。
一、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现状
(一)教师不注重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
教师对于学生来说,是学习的过程中的重要角色,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不足,有一部分问题出在教师的身上。部分教师心里存在的观念认为小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在长期的题海战术中锻炼出来的,认为没有什么计算方法可以进行专门的讲解,忽略了这一部分的教学。还有一部分的教师认为计算能力的高低并不重要,认为学生在计算上出错是因为学生的马虎大意、注意力不集中、不认真导致的,认为是小学生的态度不端正,计算不严谨。教师的这种不正确的想法和观念就会导致小学生的计算能力得不到提高。
(二)小学生的记忆力差
学生的记忆力与计算能力的高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计算能力的高低不单单只是口算、心算、估算、笔算能力影响的,还与小学生的记忆力有关。学习本身就是一项与记忆力相关的行为,如果小学生记不住心算、笔算的计算方法和规律,即使当时在课堂上学会了这些计算技巧,但在运用时,也无法有效的完成计算任务,造成基础计算题失分严重的现象,综合题从头错到尾的现象。
(三)小学生缺乏计算兴趣
有一部分的小学生对于计算问题缺乏兴趣和自信心。然而任何一种计算的方法、规律等产生都是从简单的题目发展、演变而来,如果小学生对计算失去兴趣,就在源头切断了对计算方法、计算能力的培养,以及会给今后的数学学习带来很大的麻烦,进入小学高年级之后,就会发现力不从心,在简单的问题上犯错误,导致后面的演算中造成一步错,步步错的局面。
二、小组合作的基本要求
(一)要提高分组的科学性
在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中,实行分组合作的模式进行教学,首先要注意的问题是提高小组分组的科学性。在以往的分组过程中,教师没有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教学优势,反而将其当成了一种形式在做,没有考虑到科学分组的重要性,这样会导致学生无法有效掌握知识和数学计算技巧。以往的课堂上的分组方式一般是将周围同学分为一组,进行问题的讨论,但这种分组的方法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总是周围同学分为一组,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有时小组同学太熟,就会造成组员之间失去新鲜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造成组员之间没有真正的讨论问题而是讲小话的问题;或者有些组内成员不和,这样会激发更大的矛盾。教师要根据个人特点进行科学的分组,综合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每个小组中都要有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形成学习能力好的带动学习能力差的学生,相互学习和提高的局面,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
(二)促进组内分工更明确和合理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应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就是为了促使每位同学能够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中,通过这种方式提高學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为此,在进行小组合作的过程中,教师要对每位同学在组内担当的角色进行预估,保证每位学生都能承担起组内的职责,完成小组任务,能够充分发挥出自身的优势,同时也能弥补自己的不足。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思路,积极与组内的同学进行讨论,这样才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特别是数学计算的技巧。以往的小组分组中,教师只是单纯的把学生分了组,但没有注重对学生的分工进行合理引导,导致很多学生看上去参与了,但这只是表面,实际上根本就没有真正参与进来。学生不通过自身的参与、充分的思考,学习的效率是很难提高的,学习质量得不到提升。因此,为了解决这一系列的问题,教师应合理的为小组成员分配任务,在小组成员能自主发挥的基础上布置,督促小组成员认真完成任务,这样不仅能让每位同学都参与进来,还提高了小组成员间的交流能力,小组合作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基于小组合作的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策略
(一)培养学生口算技巧,提高计算速度
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学会简单的口算技能,对学生提高做题速度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口算,将简单的题目计算出来,能够减少计算的时间,大脑思维飞速的运转,计算速度很快就提高了。例如,教师在讲“10以内的加法”时,刚接触算术的小学生,还不习惯口算,思维也跟不上。教师就要加以引导,教师先给学生出一些简单的题:1+1,1+2,1+3…1+9以此类推。让学生在进行这样的简单计算时,总结出规律:1加上任何一个数都是在任何基础上再加上1,通过让学生记住这一特性,能让学生减少运用手指解决计算问题的习惯。教师每天都要对学生进行口头练习,通过小组间相互提问,互相监督学习成果,通过这样反复性的练习,达到教师随口提出一个计算问题时,学生都能通过口算得出结果的效果。
(二)培养学生心算技巧,提高计算正确率
随着小学年级的增加,计算内容越来越多,计算难度也越来越大,慢慢会出现100以内的加减法、乘除法等,学生遇到这样的复杂计算问题时,口算技巧就不太够用了,这时教师就要培养学生的心算能力。例如,在“九九乘法表”这一节课中,可以先将其拆分为“1-4的乘法口诀”和“5-9的乘法口诀”。对于前者的乘法口诀,相对于后者来说,是简单一些,计算起来难度也低一点。教师可以说:同学们要先记住这样一个规律——0乘以任何一个数,得到的结果都是0;1乘以任何一个数,得到的结果都是这个数;2乘以一个数,得到的结果是这个数的倍数,然后后面都是依次类推。当遇到超过乘法口诀以外的计算问题时,记住:头乘头,尾加尾,尾乘尾的计算规律。举例,当遇到计算12×14时,头乘头结果是1,尾加尾结果是6,尾乘尾结果是8,最终结果是168。教师分配小组任务,互相之间进行抽背乘法口诀,互相出题,限时看组内哪位成员心算的速度最快,心算快的学生分享经验给心算慢的学生。教师引导学生将心算技巧巧妙的运用到计算题中,只要按照心算技巧进行计算,就能提高计算的正确率,提高计算的效率。
(三)培养学生笔算的能力,提升计算的效率
笔算在数学计算中是很重要的部分,教师要注意培养笔算过程中书写的工整性与准确性。列算式时,要严格按照笔算的顺序和步骤,对齐上下的数位,不能跨大步,注意要进位、借位的细节,要进位的时候,就要逢十进一,要借位的时候就要借一作十,思路要保持清晰。同时,教师可以找一些常见的算式让学生牢记,例如,25×4=100,125×8=1000,一些整十、整百、整千的算式,这样在遇到这类问题时,就能快速写下答案。
在运用公式计算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在脑海里想原始公式,再具体到这道题来套用。一定注意尽量不要跳步骤,整个运算过程在试卷上和草稿纸上也尽量写得有顺序和看得清楚,这样如果做到哪一步发现有问题了,回去检查的时候,很容易就能看出是哪一步错了,然后从这一步再继续往下做。
(四)培养学生的简算意识,提高计算灵活性
简算在计算教学里面能够有效提高计算的灵活性,简算利用算式、数据的特点,运用运算定理进行计算,使计算的过程简单化、简洁化。在小学数学里,有加法交换律a+b=b+a、加法结合律(a+b)+c=a=a+(b+c);乘法交换律a×b=b×a、乘法结合律(a×b)×c=a×(b×c)与乘法分配律(a+b)×c=a×c+b×c等。可以观察题目的特征,利用这些运算定理和规律进行简化计算。例如,在计算32×25×125的时候,通过观察发现25与125是一个很特殊的数字,如果将32进行拆分,能不能将它们分别凑成整数呢?进一步发现,32可以拆分成4×8,结果即为32×25×125=(4×25)×(8×125)=100×1000=100000。这样就能减少计算时间,简化计算过程,提高计算的灵活性。
(五)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教师要培养学生审题的习惯、认真計算的习惯、集中注意力的习惯、书写规范的习惯、自觉检验的习惯、收集错题并反思的习惯、查漏补缺的习惯等。仔细审题是正确、迅速计算的前提。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审题时做到:看清数字和运算符号,观察它们之间有什么特点,让学生明确要先算什么,后算什么,要做到在心中有数。验算是计算的最后一个步骤,小学生经常会出现马虎粗心的情况,为了减少出错率,教师应引导学生养成验算的习惯,通过逆推的方式,得出结果,将结果与题目相比较,就能检验题目的正确性。
四、结束语
总之,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不是一节课两节课、一天两天就能培养出来的,要培养小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计算能力,就要引导学生反复的进行练习,熟记计算技巧,熟能生巧。这是一个长期且细致的工作,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进行努力。教师要认真设计教学内容,科学的引导,围绕教材和课件展开教学,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因材施教,联系生活实际,利用多媒体来优化课堂教学,为学生创设出一个具有吸引力的,活跃的教学环境。让学生热爱计算,提高计算的速度和效率,提升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王同杰.小组合作下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探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9(23):79
[2]裴百灵.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探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9(08):172
[3]倪军.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探究[C].2019全国教育教学创新与发展高端论坛论文集(卷二),2019: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