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新挑战、构建新格局、催生新动能

2020-10-12 14:42董昀
经济 2020年10期
关键词:领域专家座谈会全球化

本文拟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并结合总书记在其他座谈会上阐述的重要论断,就发展新挑战、新发展格局和新发展动能三个问题,谈一谈学习体会。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发展新挑战

“十四五”时期,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将发生深刻变化。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叠加百年未有之大疫情,导致全球形势日益复杂化,世界正在变得更加不稳定、不确定。习近平总书记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明确指出,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他还强调,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面对更多逆风逆水的外部环境。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一个突出表现是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逆全球化思潮盛行,导致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上升。从短期看,逆全球化意味着全球各主要经济体经济政策的不确定性正在急速上升,令各类市场主体的预期变动不居,从而可能引起金融市场动荡及总需求萎缩,并导致投资和就业增长乏力。从长期看,贸易壁垒的增加会破坏全球供应链、产业链的正常运转,阻碍新技术新知识的传播,进而抑制创新活力的涌流,对潜在产出的增长形成负面冲击,最终导致世界各国的生产率和消费者福利受到严重损害。

对我国的经济中长期发展而言,逆全球化造成的负面冲击同样不容低估。

从需求角度看,一些主要发达经济体对华贸易保护政策的长期化,势必对我国商品和服务的外部需求产生负面冲击。此外,受制于病毒的流行病学调查的进展、防控措施的有效性以及治疗方法和疫苗的开发进度等不确定因素的影响,疫情对经济的冲击效应仍不容低估,全球各主要经济体的经济复苏尚需时日。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莱因哈特9月中旬表示,随着所有与封锁有关的限制措施被解除,世界经济可能会出现迅速反弹,但全面复苏将需要长达5年的时间。这就意味着世界各主要经济体未来5年的投资与消费增长可能持续低迷,从而在总体上进一步抑制“十四五”时期我国外需的稳定增长。

从供给角度看,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通过对外开放学习、模仿、消化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使得世界上各种先进技术“外溢”过来。在这一进程中,我们有效地利用后发优势,提升了我国的知识存量和技术实力,带来了效率改进和经济持续高增长。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技术上的后发优势正在缩小,学习发达经济体先进技术的空间相应减少。同样重要的是,在逆全球化浪潮中,一些发达经济体试图通过技术封锁来阻断知识溢出的通道,抑制我国的创新发展。这些新变化势必导致我国技术进步和生产率提升速率放缓,从而导致我国潜在经济增长率有所下降。这是近些年来我国经济减速和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的重要成因。

面对变局之下的新挑战,我们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提出的要求,努力“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勇于开顶风船,善于转危为机”。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新发展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我国在新的发展阶段和发展环境下的重大战略抉择,确立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坐标,理论界应持续展开深入研究。

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总书记进一步阐述了新发展格局的实质内涵。他指出:“我们要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个战略方向,扭住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更多依托国内市场,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以上重要论断表明,第一,扩大内需是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我国社会当前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因此,无论是国内循环还是国际循环,出发点与落脚点都是满足人民需要。可见,国内需求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更多依托国内市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不仅是应对逆全球化的战略抉择,也是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第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扩大内需相辅相成,二者并不矛盾。供给与需求之间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转化、不可割裂。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义在于以我国经济供给侧创新活力的激发与释放为动力,以新供给的创造为主攻方向,用好我国市场规模巨大、经济韧性充足、回旋空间宽广的显著优势,不断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引领国内需求的持续稳定扩大,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良性互动局面,进而实现供需的高水平动态平衡。

扭住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一方面意味着要持续运用宏观调控手段管理总需求,熨平经济波动,使得实际产出与潜在产出尽可能一致;另一方面更意味着要从中长期发展视角着眼,从供给侧入手,持续提升创新能力,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以潜在产出的稳定增长推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简言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仍将是未来我国经济发展的主线。

在强调要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同时,习近平总书记也着重指出:“新发展格局决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在逆全球化浪潮中,我们要清醒地看到,国际经济联通和交往仍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经济全球化可以促进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和民众福利改善,推动各国分工合作、互利共赢。我们要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打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让世界分享中国经济增长的红利;而绝不能走闭关锁国、自给自足的道路。

在大变局之中扩大开放,要高度重视开放进程中的风险与安全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越开放越要重视安全,越要统筹好发展和安全”,要“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在新的发展阶段,我们要处理好效率与安全的关系,既要注重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以市场化改革促进资源配置效率和生产效率的提升;也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着力增强我国经济的竞争能力、开放监管能力、风险防控能力。归根到底,我们推动的对外开放,应该是更有韧性、更加安全的开放。

弘扬企业家精神和科学家精神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在构建新发展格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进程中,提升创新能力是极为重要的关键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指出:“我们更要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尽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这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也是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关键。” 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成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中心工作之一。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企业家创新活动是推动企业创新发展的关键。因此,弘扬、培育和保护企业家精神,有效配置企业家才能,发挥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作用。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和企业家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見》和《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形成长期稳定发展预期,鼓励创新、宽容失败,营造激励企业家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如果企业家争做创新发展的探索者、组织者、引领者,勇于推动创新活动;企业就有望成为强大的创新主体,成为抵御经济下行压力和逆全球化浪潮的重要支撑力量。

广大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是推动科技创新的关键主体。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要求,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到科学家、工程师和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中去,最大限度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提高科技产出效率。

在充分调动各个方面积极性的基础上,我们还要努力在扩大开放与独立自主之间寻求平衡,在核心技术上牢牢掌握主动权,积极调整经济结构和技术创新战略,并着手建立经济安全评估和预警机制,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避免受制于人。

这就要求我们抓紧全面梳理我国技术发展当中的瓶颈,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并用好超大规模市场和完备产业体系的优势,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持续催生新的发展动能。

董昀,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副研究员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

猜你喜欢
领域专家座谈会全球化
良好睡眠,健康同行
雄安新区设立五周年座谈会召开
中国艺术研究院成立70周年座谈会
在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上的讲话(2019年4月16日)
新旧全球化
全球化减速:全球化已失去动力 精读
参加座谈会的新任职年轻干部
基于科技文献库的领域专家群发现及其推荐方法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俄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