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涛
2020年7月28日,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在北京召开全国乡村治理中推广运用积分制视频会议。会议指出,近年来各地积极探索创新乡村治理方式,一些地方在农村引入积分制管理,切合农村实际、简单易行、创新了“三治”结合载体,提高了乡村治理效能。
在乡村治理中,各种积分制管理模式创新着乡村治理理念,记录着乡村善治的“大账本”。自2017年以来,湖北省京山市率先将企业积分制引入乡村治理,通过建立“善行银行”,让日常言行有标尺可量,让公共参与有纽带可联,让社会治理有习惯可延,开创出一条“化善行为积分,以积分兑奖惩,以奖惩引参与,以参与促善治”的引民共治新路子。
京山“小积分”里隐藏着哪些乡村治理新模式?
积分制作为一种以人为核心的现代管理制度,能够有效激发个体自主意识。灵活积分设置是实现日常行为量化的前提,可以充分调动不同群体参与各类公共活动的积极性,具有三个明显特质。
一是“个性定制”,精确积分标准。京山市在基层推行积分制管理,针对个人、家庭和单位三类积分对象,分别定制了与之相匹配的积分标准。同时,允许各社区(村)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对积分标准适当调整,以增强积分治理的针对性。例如,钟鼓楼社区是一个城镇社区,针对辖区内的455家个体商铺、29家企业单位分别创设了不同的积分标准。
二是“分门别类”,细化积分内容。在制定积分细则时,全市统一划分了社会治安、公益美德和社区(村)建设等3大类78项积分内容。涉及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各地可以因村制宜设置特色奖励或减分内容。如新市镇四岭村是一个纯农村,村内水稻种植广泛,该村结合环境治理工作推进积分制,便增设了“秸秆禁烧”的积分项目。
三是 “随手可积”,便捷积分方式。京山市运用多种社交媒介,创新积分申报方式。诸如,年轻人可利用微信、QQ进行线上申报,老年人通过电话、短信或口头等多种方法,自主申报积分,真正达到了“随处可积、随时可积、随手可积”的效果。由于部分村规模过大,不便村民自主申报,村民也可以通过网格员、湾长、老党员和老干部等代为申报。
积分制管理以客观量化的标准对个体行为进行规范,这是对基层社会治理的机制性创新。通过建立一套完整的程序、规则机制,使得积分治理具有规范性、动态性、科学性的特点。
平台支撑是基础。积分管理是以数据的形式,对人们的日常行为进行综合量化考核,这就需要搭建数据平台进行统计分析。京山市自主建立了积分管理信息平台,在市区设立综合信息系统,各镇、村(社区)建立子系统,使得市、镇、村三级积分数据都能自动联通,以便于积分数据的查询、核对、更新和统计,实现积分管理的智能化。
程序严谨是保障。积分数据管理遵循严格的程序,必须经过“采集—初审—公示—复审—录入—评比”六个步骤,步步相扣。先由积分对象自主申报或委托其他人代为申报,经网格员采集、初审之后,再在专门的积分公示栏进行公示,接着由村社干部复审。审核通过后,由网格员录入积分管理系统,最后专人填写积分通知单并评比展示。
高岭村村支书王华斌对此深有体会,“整个积分制管理流程中,在积分登记环节容易出现居民谎报的问题,在审核环节也容易出现审核不严格、不实地查看等问题,因而要严格把好程序关。网格员采集初审积分时,要摸清行为发生时间、地点、事由,收集相关证据,以确保积分真实性。同时,还要建立监督奖惩机制,对相关人员进行考核。”
动静结合是常态。在积分数据管理中,针对农村外出务工人口、城市暂住人口等流动人口,该市实行动静结合的积分管理方式,“不让一个人落下”,确保每个人都纳入善行银行。具体而言,要对常住人口的积分实行常态化管理,对流动人口的积分实行动态化管理,个人积分可随户口转移,积分转移后仍然可累积,真正实现了“分随人走”。
作为一种持续性的行为管理模式,积分有效兑现是实现制度激励的关键。京山市通过开展居民需求调查,深入了解群众的实际需求,注重整合政府、社会、社区等多方资源,坚持公开、公平与公正原则,坚持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并重、及时奖励与定期奖励结合,制定了内容丰富、多样链接的积分兑换机制,实现了善行积分有效“变现”。
首先,积分赢荣誉、换权益。根据《京山县社区(村)社会治理积分奖励规定(试行)》:各地在评星评先表彰活动中,要尽量将指标向个人倾斜。县一级评星评先表彰,参与积分居民所占名额的比例应在20%以上;各镇(区)评星、评先表彰参与积分,居民所占名额的比例应在30%以上;社区(村)评星、评先表彰,参与积分居民所占名额的比例应在60%以上。
同时,通过积分兑换政策性权益,如代养人员优先入住养老院,享受免费健康体检,优先选择实物配租公租房,优先推荐就业或者担任社团负责人,优先使用社区活动场地或者设备,以及作为各类先进单位(个人)考核评比依据等。
其次,积分奖物质,享折扣。物质奖励以居民日常生活用品为主,通常每人每次不超过100元。政府统一实施兑换服务,如以积分兑换特惠公交IC卡、电话充值卡、绿色通道就医卡等。另外,各地还由社区统筹实施兑换,其年费用控制在人均1.5元的标准以内。
京山市还鼓励各社区(村)利用资源优势,创新兑换模式,按有效可行原则制定兑换目录。如新市镇钟鼓楼社区,充分利用其商家多的优势,居民可以用积分兑换商家购物折扣。该社区借鉴“微信圈粉营销”的思路,居委会与社区内商户达成协议,社区通过“鼓楼之家”微信号为商家宣传,商家则实时推出积分换折扣的促销活动,形成了“用户积分、商家买单、社区受益”自循环积分制管理运行模式,赢得社区居民一致好评。
第三,积分换征信、兑分红。对于较穷的纯农村地区,京山市将积分兑换与个人征信相结合。例如,新市镇四岭村建立了积分信用体系,对积分高的家庭和个人,在贷款、就业、参军等方面给予支持。村民付忠斌通过村委会开具的《村民信用评定等级报告》,争取到5万元的扶贫贷款发展休闲农庄。目前,该村已经帮助5名积分高的村民申请了20余万元的贷款。
东关社区则结合农村集体产权改革工作,探索用积分兑分红的方式,为积分靠前的居民兑换集体股红利。该社区结合实际,在村集体经济组织运行细则中规定:按村集体股的千分之五作为积分奖励分红,取村民积分前三名,按50%、30%、20%比例进行分配。同时,对村民行为中存在违法乱纪、不孝敬父母、不团结邻里且积分靠后的村民,在股份制配给分红中,按村民个人所得分红的3%进行扣除,扣除部分納入村集体经济。
总的来说,京山市探索基层社会积分治理的有效路径与方法,形成了三条很好的地方性经验。一是灵活积分设置,满足不同群体诉求,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积极性,实现了自主化治理;二是高效积分管理,严格数据治理的程序与规则,规范、高效、动态的治理也强化了群众对积分制的信任感,实现了科学化治理;三是多样积分兑换,利用积分治理双向性、互动性、多元化的特点,通过积分兑换带动政府、市场、社会和个体等多方主体的参与共治,实现了协同化治理。
可以说,积分制作为一种现代治理方式,通过正面激励与反向约束,化善行为积分、化积分为善治,兼具行为量化、道德激励、文明引导多重功效。作为一种长效性行为管理机制,积分治理让善行文明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为乡村善治提供了源源不竭的动力。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