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连环画艺术的回归与反思

2020-10-12 14:15杨岚
艺术评鉴 2020年17期

杨岚

摘要:中国连环画有其独特的艺术形式,是厚重的、承载着社会效用的艺术载体,它也曾历经辉煌。近年来中国连环画缺少变化、没有融入新形式,终落后于新时代。本文论述了对连环画艺术的认识和对当代新连环画创作走向的思考,当代连环画亟需反思与回归。

关键词:连环画  反思与回归  连环画与电影  连环画与漫画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17-0186-03

中国连环画与国外任何的文艺样式都不同,它是生长在中国土地上的植物,与中国特有的厚重的文化相联。中国连环画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在很长的时间中连环画一直承担教化之用。

近代中国连环画可分为三段时期,第一段可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连环画担负起给愚昧的国人以“启蒙”与“救亡”的职责,鲁迅和茅盾都曾为连环画摇旗助威;第二段是抗日战争时期,连环画成为政府政策的宣传口舌;第三段是20世纪80年代前后,美术院校的专业人士纷纷进入连环画领域,催生了诸多现实主义风格的具有批判主义精神的连环画。80年代的连环画与中国文学共美,这也是中国连环画史上最繁荣的时期。

鲁迅说:“连环画同样可以产生米开朗基罗、达芬奇那样的大师”。优秀的连环画和经典的雕塑一样,都是塑造人类完美灵魂的手段,是艺术家对全人类的馈赠。

作为新连环画的创作者,笔者认为连环画并非所谓的“小人书”,其艺术语言特殊,创作者应从美术事业的高度,以更广阔的视野去思考和看待连环画。沈尧伊先生曾说:“中国连环画的生命力源于大众文化和主流文化的结合、文学性与绘画性的结合”。时至今日,连环画中仍有很多值得研究、值得探索的东西。

一、中国连环画的生命力源于大众文化和主流文化的结合

大众的就是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主流的即是国家和政府的价值导向。中国连环画受儒家思想影响,一直以来多用于宣扬主流文化。如20世纪30年代,连环画是为了启蒙没有文化不识字的人而作,而鲁迅这样的大文学家依然喜爱连环画,说明连环画这种艺术形式是雅俗共赏的。文盲和儿童从中看到趣味进而受到感化,有文化的人则体味到了其中的艺术性和深意。

例如沈尧伊先生创作的连环画——《地球的红飘带》,它让红军长征的历史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图像史料。假如你无法读懂一本历史书,那你也一定看得懂这部连环画。《地球的红飘带》既是厚重的历史、又是伟大的艺术,更是为千万百姓而创作的一部历史图卷。沈尧伊先生曾说:“我希望我的作品被更多人看到,使更多人受到启迪”。

二、连环画的绘画方式应当贴近文学的样式和文学传达的意境

以尤劲东创作的连环画《人到中年》为例,原著小说文笔清丽细腻,感情真挚;尤老师采用写实风格描绘了诸多生活场面,因绘画扎根现实生活而获得更多细节,细节的描绘使得整部连环画更有说服力。从中,读者或多或少地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所以当年才有那么多的读者沉醉于《人到中年》之中,感画中人之感,悲画中人之悲。

连环画非常适合表达文学性的故事题材。如吴冠英创作的连环画《古都》,由川端康成的小说改编而来,小说的文字描述没有太大的情感起伏,甚至整个故事也没有强烈的戏剧冲突;吴老师用线描的方式捕捉原文字当中宁静婉约的意境,画面随即这么平缓地展开、娓娓道来。吴老师谈到《古都》的创作时说:“首先把握文字的调性,要抓稳整体的氛围,找到文与图内在的契合,切忌不要过度的表演”。笔者解读吴老师的话大约是在讲“含蓄”二字,将文含在图中,包容并蓄;又将形式感藏于朴实的绘画当中,不露锋芒。

三、绘画从产生开始便伴随着情感,情感是连环画作品的灵魂和生命

绘制连环画还要带有创作者自己的真情实感。如赵奇创作连环画《啊,长城》的一段经历:他独自行走在长城上,漫无目的地走啊看啊,几天的旅程中灵感随着充沛的情感而来,最终成就了这篇经典的连环画。赵老师以“用血肉筑成新的长城”作为主意象,融合抗战英雄杨靖宇的事迹,描绘出那种不屈地爱国主义精神。赵老师真正地做到了先感动自己后感动读者。赵老师的创作一反连环画画情节与画故事的传统,以更加宏大的视角,采用诗性与音乐般的语言,突出了抒情性和象征性。

一部电影,一幅画,即使它的手法与技巧平淡无奇,但它传达给观者以深切的情感和真诚的爱,那么它的主题往往就会得以升华,使观者难以忘怀。

四、架构是连环画的骨骼,节奏是连环画的命脉

连环画和电影一样都是以一幅幅流转的画面构成,电影先期也会绘制分镜头,这个分镜头类似连环画,它正是电影的骨架。

连环画的结构就如电影的分镜头一样,连贯而整体。绘制连环画时,对整体的关照要重于对某一张画面的刻画。画与画之间的呼应尤为重要,每一张画都对故事的流转、情感的延續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本优秀的连环画读起来仿佛一气呵成!

赵奇老师曾说:“连环画和诗与音乐一样”。连环画既有一张画中的节奏,又有画与画、画与文之间的节奏。一张画中的节奏来自构图或色彩的安排;画与文的节奏来自呼应和互补;而画与画的节奏来自张弛有度的描绘和浓墨淡彩的调配。

中国连环画的形式独特,但随着时代的变迁,连环画如夕阳一般,失去往日的辉煌。从日本传入中国的现代漫画市场越来越广,簇拥人数越来越多。有人对比连环画和现代漫画两种同属图文结合的艺术形式,得出结论多是连环画应向漫画靠拢,否则连环画必将被现代漫画所取代。

笔者不太赞同这种观点,现代漫画确是当今生机勃发的一个绘画种类,但你可知道现代漫画生发于中国连环画?早年中国连环画漂洋过海到了日本,被手冢治虫加之电影的蒙太奇手法才创新了漫画的形式,成就了现代漫画的雏形。

当然,新连环画仍需要反思与回归。反思是指题材和表现手法需根据时代变化而思考如何更新,回归是指对连环画绘画性的坚守与回望。回归不是旧坛装新酒,反思也并非要和老的连环画做个“断离舍”。

古元先生在当年就提出:“符合大众审美,顺应而改变绘制手法”。可以看出,连环画一直在新旧对比之中发展,其创作者也一直在顺应时代而寻找新的表现形式。今天的中国连环画,形式语言需探索,绘画性仍要坚持,方可形成一套与这个时代交融的特有的艺术语言。

五、绘画性的回归于现代连环画势在必行

其实旧与新没有孰优孰劣,只是时代不同。贺友直先生的连环画足够“旧”,但他笔下的那种趣味与情调,围绕一场戏做足了的功夫、人物的走位、包括用小猫小狗来增添生活场面中的趣味的手法现在看来依然很巧妙。我们要学习贺老先生的妙笔生趣,绝不能将其看作故纸堆里的东西;但继承与创新永远如影随形,继承是根基,创新是进步,这似乎是任何创作中都回避不开的问题。

我们首先要继承的是连环画中的绘画性,绘画性也是连环画区别于现代漫画的首要特点。将连环画的画面独立于文字之外,画面自身的魅力也不会消减。单纯去看连环画的画面,它就是一幅油画、一幅国画或者一幅木刻版画,脱离了文本的连环画画面似乎少了些叙述性但多了些意境,且往往具有纯艺术的美感。例如古元的木刻版画、刘继卣的工笔重彩画、沈尧伊的油画等等,不胜枚举。

追忆80年代那个连环画的黄金时代,当时大批美术专业人士投入到连环画的创作当中,同时中国文学作品也正在经历大飞跃时期而使得连环画有了优秀的剧本,再加之出版社编辑们的推波助澜,造就出了一大批写实风格的连环画,进而造成了深远的社会影响。有如此的积淀,中国连环画理应历久弥新。

如果新时代的新连环画还能具有这样真实又强烈的绘画性,还能达到这般的艺术高度,又怎会不受人喜爱呢?新连环画要求新时期的创作者必须埋头苦练基本功,真正地将绘画能力提上去;华而不实的风格会造成审美疲劳,而质朴的、扎实的绘画才能赢得不同时代的喝彩。总而言之,新连环画正在呼唤着有深厚绘画功力的创作者的回归。

六、我们还应该考虑连环画表现手法的革新

(一)新连环画可借助电影视觉语言来革新

笔者认为可以尝试,并且可以走出和现代漫画完全不同的路,比如连环画的画框可以借用电影宽荧幕的比例,16:9的画面更适合展现气势恢宏的大场面;比如一页之中安排多个分格,可用来表现如电影剪辑般的动态分切。其实早在许勇、顾莲塘和赵奇等诸位老师合作的连环画《嘎达梅林》中就运用了宽荧幕比例的画框,使得整部画面开阔而激荡;而尤劲东的《人到中年》中也运用了二联四联的方式或展示一个人现实与梦境的交织或表达同一段时间内发生的不同事件。而《人到中年》每一页中画格的宽窄大小也在不停地变更,这样也许就不会让艺术家飞奔的思绪被限制在同等比例的框框中。

此外,笔者认为将电影分镜头中的景别与镜头的概念带入连环画的创作,既可以丰富连环画所要表现的情境,又可以造成画面之间的节奏感。而景别大小的不同,还可以调节读者对画面上呈现出故事的心理距离的远近。例如严歌苓先生的《雪雁》结尾处,男主角因战争死去,女主角弗丽丝望着盘旋的雪雁,诉说着对逝去恋人的爱。这一幕女主角的脸部和凌乱的头发充斥了整个画面,画家细致地刻画了她含泪却坚定的双眼、倔强紧闭的嘴唇。因为雪雁的全篇几乎都是远景或者中景,最后利用特写镜头与之前的画面形成了反差,不仅造成了极大地视觉冲击力,还给读者的心灵上沉痛地一击。另外,《雪雁》中还运用了电影的镜头感,如对男主角离去时背影的俯拍;弗丽丝说出自己名字时从男主角主观视角注视她般的俯拍;弗丽丝看到雪雁又飞回来时从地面处开始的仰拍。俯视角度可以让更多的背景细节显露出来,人在景中显得浑然一体;而仰视角度可以屏蔽杂乱的背景信息从而单纯地表现人物。大多数连环画的描绘几乎都采用的是平视视角,而我们现在需向何多苓先生学习他的电影般的画面表现力。

(二)新连环画可借鉴现代漫画

其实年轻一代的连环画创作者已经在努力实践了,笔者认为现代漫画具有许多新的想法和绘画手法,比如用美式剧本大纲法来讲故事,再如使用电脑数字化绘图。现代漫画还关注漫画人物的造型与台词,力求塑造出给人印象深刻的漫画角色。现代漫画以对页来考虑分格,注意视觉线的引导,在格与格之间又暗循着电影轴线的原则。动态画面就用带有斜切线的格子来展现,如横向的倾斜格子表现向左或向右的速度感。而静态场面就用各种或扁或长的平稳的矩形格子展现。根据笔者自己从漫画创作到连环画创作转变中的体会和认识,认为这都是连环画可以尝试借鉴的。

再者,可借鉴现代漫画将对话框的放置纳入构图之中的做法。尝试将对话框放入连环画中,其实早在1958年贺友直先生的《新结识的伙伴》中就出现过。这样的图文关系也许会拉近读者与画中人物的距离。

當然,笔者仍然认为连环画图画的美感和艺术性还是第一位的。以上几点,对于连环画来说,实际情况还需实际分析,须在不影响美感的情况下借鉴使用。

(三)连环画绘画绝不可被现代漫画同化

我们一边借鉴现代漫画的同时,应一边避免其中绘画的简单和套路,如模式化的脸与五官,头发的画法等。因为连载漫画要求制作速度快,而造成了漫画家不能常常找资料,单凭脑海中画了几千上万次的套路去画人和景。不找资料少依靠参考,自然会形成自我绘画的模式与套路,这往往是漫画家得天独厚的能力。可对于连环画创作者来说,写生是绘画的基础,一切真知灼见皆来源于现实生活,描绘出真实的场景和人物才是连环画作品的魅力。而默画也应当是写生熟练之后的产物,而并非类似现代漫画的那种模式化画人、画物的套路。

上文中现代漫画特指商业漫画。日本和法国等地的艺术漫画的特质和中国连环画还是非常接近的。在绘画性和文学性方面,中国新连环画还需保持中国民族的特色,继而吸收优秀的外来文艺,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七、结语

新连环画应当保持一贯的高度,引领大众审美,不轻浮、不媚俗。如何让年轻一代去关注连环画,如何绘制出有温度、有情感的连环画?作为一名连环画的创作者,更应该用深沉的思考和丰富的感受来带动文字与绘画的创作。

新时代在呼唤新连环画!坚持中国连环画的内核与精神,开辟中国连环画新时代的局面,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姜维朴.鲁迅论连环画[M].北京:连环画出版社,2012.

[2]魏华.新中国连环画艺术简史[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

[3]白宇.连环画学概论[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1997.

[4]钟一平.新时代呼唤新连环画[M].中国美术,20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