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晓峰
[摘 要]产业变革与城市经济发展研究的重心就是由城市的产业结构升级所带动的整个国家的经济增长、人口流动和产业结构升级。中国在改革开放四十年里,在全力推进工业化进程的同时,也在不断探索和尝试城市化发展之路。在全球化进程不断推进的新经济时期,中国要充分借鉴发达国家城市化发展的成功经验,分析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一步研究产业变革将对城市化发展产生的影响,从而提出可操作性强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产业变革;城市化;影响
[DOI]10.13939/j.cnki.zgsc.2020.26.
城市是人口、产业和空间构成的综合体,城市化即是通过产业结构的升级与优化带动人口聚集与城市空间重构。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变革,产业变革引导新经济发展,通过新技术在产业中的应用,改造旧产业、创造新产业,从而对城市的空间布局、用地结构、功能角色的转变均产生影响。随着世界工厂的逐渐饱和,未来中国的经济增长将越来越依靠科技创新和服务业发展,而这一切的基础都将是城市化的发展。当前,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正在萌发,其产生的强大冲击力势必会对未来世界经济格局和中国的城市化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这其中包含着多方面挑战,同时也蕴含着重大机遇。
1 产业变革与城市化发展的必然联系
科技创新成果在生产中的大规模应用和推广是催动产业变革的源动力,而历次产业变革均推动了国际经济格局的重构。人类从奴隶社会末期出现小农经济,初步建立了封建社会形态的城市模式。在18世纪60年代,以蒸汽动力技术为代表的机械化生产,推动了资本主义城市工业化发展,但此时的城市化发展速度比较缓慢,1900年世界城市化率只有13.6%。到了20世纪初,以电力技术为代表的电气工业化发展促进了工业集群效应,城市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到2000年世界城市化率已达到46.6%。在20世纪90年代,微型计算机和互联网等信息化技术的出现引发了第三次产业革命,正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城市化发展呈现出数字化、个性化、分散化等特征,到2011年世界城市化率提高到了52%。
因此,在经济发展驱动力逐步由工业驱动转向城市驱动的新趋势下,城市化率和工业化率成为城市工业化水平评价体系的两个重要指标。根据国际经验,在城市化进程发展过程中,城市化水平一般高于工业化水平,城市化率与工业化率之比的合理范围一般为1.4~3.0。主要国家的城市化/工业化率(2015)见图1。
2 中国城市化发展历程和现状
从城市经济学角度分析,国家城市化进程普遍会经历从城市经济体过渡到城市群都市圈的发展过程。经对世界发达国家城市化数据进行统计,总体趋势是人口都在持续向城市群、都市圈集聚。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初,工业化率仅为12.57%,城市化率仅为10.6%。经过改革开发40年的快速发展,中国城市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对中国城市化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9-1978年)是城市化起步徘徊时期。中国在建国初期按照苏联模式大力发展重工业,带来城市化前期短暂发展,但仍出现了工业化率大大高于城市化率的不平衡问题。后期出现了大跃进等经济政策的错误决策,以及政治运动对城市化发展的阻碍,城市化进程缓慢甚至停滞不前,城市化水平一直在17.3%上下徘徊。
第二阶段(1979-2000年)是城市化稳定快速发展时期。中国开始全面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经济建设为核心,工业化长期保持高速发展,城市化建设也进入快速发展状态,到2000年工业化率达到49.42%,城市化率為36.22%,形成663个城市。
第三阶段(2000年至今)是城市化加速型发展时期。中国提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市化发展模式,鼓励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以逐步提高城市化水平。大中型中心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经济活跃,城市综合发展水平得到极大提高。2018年中国城市化率59.6%,未来还有较大空间。
3 中国城市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中国在工业化高速发展的同时,加速了城市化发展的速度。但从发展实践来看,也出现了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差异化严重等问题。分析目前中国城市化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中国的城市化发展模式仍处于从中小城市协调均衡发展模式向都市圈城市经济模式的转变过程中,虽然有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作为借鉴,但仍存在可能经历大都市病和都市贫民窟等过程发展问题,如果不能避免或顺利解决,将极大地影响中国经济持续高质量发展,甚至造成经济危机。
第二,中国地区差异化严重,这也是由于在当时的历史时期政策倾斜造成的必然结果,也是城市化发展不均衡的原因之一。当前中国东西部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相差悬殊,已经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均衡发展。但这种不均衡不是简单的通过城市规划或在短时间内可以解决的,需要长期且对地区因素进行全面考虑后,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政策倾斜来逐步缩小。
第三,虽然中国的工业化水平已经达到国际水平,但各地区的工业化程度并不均衡,一部分地区仍处于农业化为主的经济模式,且农业现代化使得部分农民成为无地农民,又没有形成多元化的农民就业机制,这将是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第四,在重点发展城市群和都市圈经济的同时,可能会出现由于政策性因素引发新的区域经济差异化升级。我国目前在全面开发建设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雄安新区、大湾区等超级城市群项目,政策倾斜必然会形成经济走向的倾斜,也会对其他地区的发展造成影响。
4 全球新的产业变革对城市化发展的影响
4.1 工业模式的转变对城市结构的影响
新工业革命带来的个性化生产对制造业将产生重大影响,虽然这个影响是缓慢的,却是极其深刻的,必然对中国的产业结构造成冲击,对城市结构也会产生决定性影响。需要重塑产城融合范式,推动机械分割的“大空间”产业用地向充满活力的“混成空间”构建模式转型,实现多种产业在城市结构中的合理配置和可持续发展,并在城市群内部形成产业空间治理,避免出现突出特色产业和创新产业的升级,而导致对传统产业的冲击,以保证各地区各产业的均衡发展。
4.2 集聚效应增强对城市群间产业定位的影响
产业集聚带来的经济都市化主流模式将决定未来产业空间的分布模式,城市经济发展将会逐步从第一、第二产业主导向第三产业引领转变,服务业将成为城市发展到高级阶段的重要标志。由此产生的问题是区域和城市发展不平衡。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东北地区,中西部地区等城市群的发展定位和模式必然不同,需要有地区特征性发展路径。
4.3 人才结构的改变对城市收入结构的影响
快速自动化、信息化将使未来城市的就业分布发生较大变化,高教育、高技能劳动力需求增加,中、低技能劳动力就业压力增大。由此产生的城市发展问题是高端劳动力和低端劳动力收入差距的扩大。由此会带来一系列社会和经济问题,包括高收入者带动房价上涨、低端劳动力抬高失业率、工资收入两极分化严重等,即进入中等收入陷阱。
4.4 生产格局改变对城市产业链的影响
以互联网技术驱动的智能制造技术将极大地优化生产分工,提高了本地生产资源配置能力,减少了全球化供应链。中国是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将对中国产业和企业带来巨大的挑战。因此,中国产业和城市融合发展不能再按原有的价值链、产业链分工和格局来规划,特别是城市核心产业的生产企业要具有应对市场变化的快速反应能力。
4.5 城市化过度发展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城市化建设和工业化要在一个合理的指数范围平衡发展,避免出现城市化率远高于工业化率问题。由于不同国家在城市化发展策略的差异,极有可能出现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不均衡问题,导致失业率升高、收入两极分化以及医疗和教育资源不足等问题,并在不同程度上映射到经济政策和经济增长。
根据中国国务院公布的《国家新型城市化规划》,2020年中国城市化率预计超过60%,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后全面实现工业化,稳步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并在2030年城市化率达到70%以上。因此,中国要深刻剖析自身城市化发展面临的问题,充分借鉴国外城市化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包括英国的城市规划总体布局,美国的精明增长政策,日本的卫星城市疏导策略,韩国的地方都市圈模式等,针对城市病问题采取科学有效的规划和治理措施,充分利用不同城市区位优势、市场资源,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前提下,通过城市产业结构升级均衡控制工业化率和城市化率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东生. 把握产业变革中的机遇与挑战[J].经济观察,2012(7).
[2]毕晓航,薛奕曦. 行业变革下的商业模式创新及评估——基于形态分析法和多层次框架[J].中国科技论坛,2018(2).
[3]李德仁. 以雄安新区为例的超大城市发展问题与对策[J].中国区域发展网,2018(1).
[4]郑渝川. 欧美大城市如何转型变革[J].经济参考,2019(9).
[5]国研中心:全球技术变革对国际经济格局的影响[J].中国发展观察,2019(6).
[6]黄奇帆.新形势下全球产业和贸易的新格局新趨势[J].中国经济周刊,2019(1).
[7]全球产业变革:趋势和可能的影响(之一)——“创新圆桌会议”2012年第三次会议发言摘要[J].科技日报,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