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群文阅读”到“群文写作”的教学延伸

2020-10-12 14:08许博识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20年9期
关键词:袁宏道虎丘龙应台

许博识

摘   要

“群文阅读”与“群文写作”相互关联。在“群文阅读”中注重“读语言”“读文化”和“读思想”;在“群文写作”中,要学会“顺势而为”“节外生枝”和“挖地三尺”。在“群文阅读”中训练“群文写作”,是高中作文训练的好办法,但要特别注意“定点”“定调”与“定向”。

关键词

群文阅读  群文写作  教学延伸

“群文阅读”是指基于一定的阅读目的,把几篇文章放在一起进行集中阅读的行为。这些文章的议题往往相同,但思想内容或形式风格则往往不同,以达到多角度、多方面感知文章的阅读方式或行为[1]。

在“群文阅读”中训练“群文写作”,是高中作文训练的好办法,往往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虎丘中秋”为议题,笔者选取了《虎丘中秋夜》(张岱)、《虎丘记》(袁宏道)、《苏州的识者》(龙应台)、《游虎丘小记》和《虎丘中秋诗组》五篇文本,并进行分析。

一、“群文阅读”读什么

1.读语言

围绕“虎丘中秋”开展的群文阅读,所选的文章既有文言文,又有现代文,还有诗歌。这样的群文阅读不仅具“新鲜感”,也更具“丰富性”。

对文言文的精彩语言品读是教学重中之重。文言的特点在于“精炼”,用很少的字就能表达丰富的含义。高考中用文言形式写就文章的考生,不乏其人。即便不能全用文言写就,但在干瘪的白话语境中加入少许“文言”,也能增色不少。因此,我们在群文阅读中,就应该有目的、有意识地多读一些、多积累一些这样潜在的写作素材。如袁宏道在《虎丘记》中说的“凡月之夜,花之晨,雪之夕”,简简单单几个字,就把时间点染得不同凡俗;“每至是日,倾城阖户,连臂而至……如雁落平沙,霞铺江上,雷辊电霍,无得而状”则写出了虎丘中秋夜,全苏州人不管男女老少、不管官位尊卑倾城而出的盛况。这样的语言,学生凭空是很难想象出来的,非借用不可。读语言,就是要重点读这样的语言,而且要通过理解有意识地在写作中加以运用。

2.读文化

挑选的这一组文章都蕴含着一种传统文化。首先,“中秋”是一种文化符号,“虎丘”也是一种文化的象征。“虎丘中秋”结合在一起,本身就具有超强的文化意义。“中秋”象征团圆、美满与幸福;“虎丘”乃吴文化的重要标志。苏轼说“到苏州不游虎丘乃憾事也”,虎丘素有“吴中第一名胜”的美誉。自古以来,在中秋节,全苏州人都会精心装扮,倾城而出,来到虎丘,共同享受一场音乐盛会。不分阶层,不分男女,不分老幼,都参与其中。这场盛会的时间跨度会有半个月之久,每晚都要从夜幕降临到三更时分。盛会的形式也令人叫绝:采用竞赛的方式,分三轮比赛决出最后的胜利者。这其中的某些“元素”很像今天的音乐选秀类节目[2]。大家积极参与,选手们精心准备。这是当时特定历史时期苏州百姓所崇尚的文化,这种文化是高雅的、大众的。用现在的话说,那时候的虎丘中秋曲会,绝对称得上当时的“中国好声音”。这种文化今天几乎绝迹,这也是龙应台在《苏州的识者》一文中表达出强烈惋惜的原因。因此,读文化应是群文阅读中一个重要的学习任务。

3.读思想

思想与文化紧密相连。袁宏道《虎丘记》有没有思想?当然有。读到最后,我们发现“思想”出现了:县令一来,百老姓都躲开了。为什么?县令作为一县的父母官,应该是为老百姓尽心尽力做事情的,应该与百姓的关系和乐融洽才对。百姓见县令都跑了,老百姓“怕”,为什么怕,这是学生应思考的核心。所以,袁宏道说以后不做官了,不愿与这帮人为伍,正是本文思想的体现。爱护百姓,官民一家亲,这才是为官的应有之道。读龙应台《苏州的识者》,读到最后,读出了一种痛心,读出了一种发自肺腑的呼吁。音乐会不见了,文化不见了,一种集体的文化盛会不见了,而有的是发光的“米老鼠”、负责给游客盖章的“苏东坡”老先生,景点虽在,但已物是人非,丢掉了传统的文化内涵。

二、“群文写作”怎么写

1.顺势而为

顺势而为是指构思时顺着材料,找到写作的点,不需要太多的波折、弯路。

例1.2019届苏锡常镇高三一模作文題:

一个人要有勇气,才能不自欺,才能承受他人的目光。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也是如此。

面对此题,“虎丘中秋”这组群文能不能用?该怎么用?笔者所教的一位学生作了如下尝试,得了60分(满分70分),构思如下:

中秋夜下的“人文勇气”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必须要有勇气,有勇气才敢于追求,有追求才有未来。武力之勇尚容易,人文勇气才难得,因为它需要完全的沉淀才得清明。

“使非苏州,焉讨识者?”这样的人文勇气,三百年前中秋夜下、虎丘之上的苏州人,人人都有。

所有群体追求美的勇气,不乏。……

个人展示自我美的勇气,不惧。……

少数向往另类美的勇气,不缺。……

然而现在呢?苏州的识者哪去了?他们的勇气去哪了?

他们失去了追求的勇气。因为他们怕了,怕所追求的会伤财;因为怕另类,被人戳脊梁骨;因为怕他人的目光,怕担负责任,怕枪打出头鸟!大家都不要人文了,我要去?我去办音乐会?这不是找死吗?人人都没勇气,别说出头了,把脑袋探出来都不敢,人人都做缩头乌龟!

一个国家绝对不能丧失人文勇气,否则集体审美低下带来的必然是低俗与低智。

首先,这个考生能从作文题目立刻想到“虎丘中秋”这组群文,起步就要比别人高一格,给阅卷老师耳目一新的感觉。其次,由“虎丘中秋”顺势就找到了立意点,并与之进行了完美对接。这位考生能够从题目要求入手,选择合适的点,并围绕这个点不断进行“放大”以完成写作。关于“勇气”,“虎丘中秋”这个素材中所有人聚集在一起,齐声共唱,需要勇气;使整个虎丘达到“四座屏息,音若细发,响彻云际”效果的“一夫”更需要勇气。把此种勇气再配之以“人文”,岂不是更好地扩大了表现范畴?这个考生“挂靠”得好,阐述得也好。因此,得到较高的分数,是对这个考生思维能力的肯定。

猜你喜欢
袁宏道虎丘龙应台
疫情之下,这里有虎丘温度和速度
虎丘剑池,流淌在姑苏血液中的音符
有价值的善良
江苏苏州虎丘塔
从“柳浪再仕”看袁宏道的羁官情由
袁宏道吏吴期间交游考述
龙应台被儿子教育
《银色仙人掌》
虎丘赶采“谷雨茶”
不能割裂文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