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燕
两年来,我在学习国内外母语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改革传统语文阅读教学,在“建构式互动教学模式”下,探索、构建了语文创造性阅读教学新方式。本文主要对这一新教学方式在促进小学生阅读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发展方面进行分析与研究。
一、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提高学生概括能力
在“初步理解课文”的问题情境教学中,教师可以逐一提出问题,让学生一边读课文,一边思考,必要时要求学生在课文中画出答案,然后同桌两人交流或者全班交流。由于每次阅读课文时,教師不指明读哪个自然段,而且有的问题答案可能隐藏在两个或多个自然段中,因此,学生在思考问题答案时,需要加以概括,这对于低、中年级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个挑战。
为了提高小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提高他们的概括能力。小学低、中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是从具体到抽象,概括对于他们来说有一定困难。三年级的一些课文出现用先概括后具体的方法来描写动物特征的写法,因此,对一些概括性比较强的问题,教师可以在学生理解有关词的词义的基础上,通过比较,找出其中能概括其他词义的重点词语,然后再由学生在阅读中找出重点词句,逐步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例如,《燕子》一课,教师要求学生边读边思考“课文从哪些方面描写燕子外形的?”我引导学生理解描写燕子头、背、腹部、羽毛的句子,使他们明白这些句子都是具体描写燕子颜色是如何鲜艳的。在此基础上,再向学生提问,作者还从哪方面描写了燕子的外形?并能结合课文中描写燕子眼、嘴、爪的词语复述燕子外形的特点。
二、鼓励多样化分析和思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传统教学过分强调一致性和唯一性,少了一些创新性和多样性。例如:在学习《登鹳雀楼》这首诗时,我请学生说一说读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句诗,你想到了什么?发挥你的想象力,想到什么说什么。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开展交流,学生的想法越来越丰富,有的说登得高,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有的说想当诗人,要登上鹳雀楼作诗,体会诗人王之涣当时的心情……学生们的思维空前活跃。这种充满童趣的思考、天马行空的想象和无拘无束的交流,不但加深了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而且还表达了学生们内心深处的美好愿望和志向。
语言训练是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在阅读教学中,我还通过词语替换、句子练习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例如:学完菜园的“园”字时,我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和“园”字音相同的字,学生想到了元角分的“元”;想到了圆圈的“圆”;想到了草原的“原”等。词语替换和句子练习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掌握句式,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例如,《找春天》一课,教师要求学生把“很多人爱花,因为花朵鲜艳多彩”这句话中的“xx爱xx,因为xx”这三部分进行词语替换。在练习中,学生发挥了想象力,填写出各种各样的句子。
三、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在教学活动中,我们意识到低、中年级学生所提问题表现出两种水平:第一级知识性水平,所提问题来自于对课文所涉及的自然科学知识的探索。例如:学完《小蝌蚪找妈妈》一课,学生对课文的描写提出了质疑:“鲤鱼是吃蝌蚪的,怎么可能和蝌蚪对话呢?另外,乌龟的嘴巴根本不宽,书上为什么要写宽嘴巴?”第二级理性思考水平,所提问题涉及对事物的不同看法,反映学生成长中的价值观。
四、结束语
实践表明,这一新的教学方式能有效地促进学生阅读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提高。虽然此项改革已有了可喜的进展,但仍存在许多问题。例如,教学模式的多样化,小学各年级段创造目标的系列化等,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