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涵均
摘 要:根据最新GFCI排名,香港和上海分列全球第三和第五位。从排名来看,我国这两大都市已具备成为全球金融中心的前提,但事实上是否如此值得商榷;上海与香港在全球金融中心建设过程中是否和伦敦纽约有巨大差距,是否存在着不可逾越的资本界限和鸿沟。本文尝试分析对比香港和上海在金融中心建设过程中的问题,同时从金融地理角度来作为参照,从商业环境、金融业发展、基础设施、人力资本、声誉与一般性因素五个方面分析香港和上海在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过程的差距,对比两地在建设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最后结合金融地理视域,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金融地理 金融中心 因素对比
中图分类号:F83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20)09(b)--04
1 绪论
国际金融中心通常是指以金融业为主要产业,设有全球性银行和跨国公司,活跃着大量股票、外汇以及债券等金融产品的交易所。
香港是远东地区最大的离岸金融中心,享誉世界的国际金融中心,一直以来以其独特的区位和政策优势大力发展金融和金融服务业,保证了其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逐步上升和稳健发展。与此同时,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 在全球金融中心的排名稳步上升。上海已成为全球金融市场体系最齐全的城市之一, 初步形成了全球性人民币产品创新、交易、定价和清算中心, 金融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17%。
根据英国智库Z/Yen颁布的最新國际金融中心指数显示,截至2018年底,香港以783分位列全球第三(纽约伦敦分别以788分和786分列全球前两位);上海也紧紧跟随,以766分压过东京的746分位列全球第五位;从数据上看,中国两大城市进入全球金融中心的TOP5。然而透过数据对比,我们发现香港和上海在国际金融建设进程中与纽约伦敦仍存有不小的差距。香港经过数十年转口贸易建设,通过服务业的深度发展和带动,形成了以银行业为主要支撑的庞大金融产业体系,有赖于这个体系的强大支撑,香港成为亚洲和世界前列的国际银行中心。但由于香港更多的离岸业务,缺乏本土业务支撑。反观上海,具备更多本土业务发展潜力,也在逐步的对松动资本管制,允许特定区域内的资本自由流动,尤其是自贸区的建设,在这个基础上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具有一定的优势。
香港和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所对其的目标就是纽约和伦敦,由于“一国两制”基础的现实存在,香港与上海两大金融中心的业务可以各有侧重,同时借助于“沪港通”和CEPA等合作机制进行相互的市场联通和市场“共享”。本文尝试从商业环境、金融业发展、基础设施、人力资本、声誉与一般性因素五个方面分析两者互联互通和建设的现实差异,从而能以一个更加清晰的思路给出建议,对香港和上海建设成为国际金融中心进行信心展望。
2 香港和上海金融中心建设现状
香港本身是以服务业为本的经济体,故银行业在其过程中发挥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根据World Bank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香港作为亚洲第三大国际银行中心与全球十二大国际银行中心,其对外金融资产净值达77904亿元,直接投资占据了很大一部分,总值达到了37.4%,证券投资为30.5%,其他投资为22.8%。经过多年的辛苦耕耘,香港现如今已成为国际上享有盛名的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
凭借庞大的资金池、高效的金融基建,以及多个跨境资金流通渠道,香港是全球最大和最重要的离岸人民币业务中心,提供全面的人民币计价金融服务,包括清算、结算、融资、资产管理和风险管理等。香港拥有高效和稳健的金融基建,当中人民币实时支付结算系统,为不同地方市场参与者处理与中国内地和在离岸市场之间的人民币交易提供便利。其人民币交易优势展现如表1所示。
同时,香港有健全的具备竞争力的银行体系。根据香港金管局的统计数据,2018年香港银行业资产总额已经突破3000亿元,作为中国内地和国际银行在亚洲的最大枢纽,香港银行业也在香港金融中心建设中承担着重要的任务。凭借着香港资本自由流动和活跃的交易体系,现时的香港已经发展成为亚洲最大的国际私人财富管理中心、对冲基金中心及第二大私募基金中心(除中国内地)。
上海的发展也紧跟香港,根据上海交通大学中国金融研究院发布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研究报告》显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当前已经成果初显。经过多年的努力,上海已经逐渐形成了交易场所多层次、交易品种多样化和交易机制多元化的金融市场体系,金融市场总量不断增加,一些品种的交易量位居全球前列,市场功能也不断深化。上海已经形成了一个由上海证券交易所、上海期货交易所、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外汇交易中心、黄金交易所、钻石交易所和上海清算所等构成的全国性现代金融市场体系。截至2017年,上海证券交易所已成为全球交易所的TOP5,也为上海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虽然证券交易所额总市值上海位列全球前五,但是通过对比一些基本数据,我们发现,上海同香港仍有不小差距,如表3所示。上交所截至2017年仍未有一家外国上市公司,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市场开放程度有所欠缺。
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所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金融市场开放度不够,与国际市场联动有限。(2)市场结构和产品尚不完备。(3)现有市场机制不健全、质量不高、资产定价扭曲严重。(4)金融服务水平不高、功能不强,难以满足实体经济转型和发展的迫切需要。
因此,在上海建设发展国际金融中心过程中,需要香港作为参照,对比香港的发展模式,从宏观经济政策到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加以修正,形成上海自己独特的建设路径。
3 香港和上海两者发展对比
因为“一国两制”的制度差异,香港和上海在发展过程中的政策导向具备本身的不同和差异,而这个差异又可以传导和发散到两地的金融市场,因此会对两地的市场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在对比两个城市时,我们排除政策和政治制度的一些强制因素,围绕商业环境、金融业发展、基础设施、人力资本、声誉与一般因素这五个方面进行探讨,从市场自身发展角度来对比两个金融中心发展的不同;然后将两个市场与纽约伦敦进行对比,最后引入金融地理中的区位排除和货币地理,多维度观测两个市场发展的差异。
商业环境是指市场监管水平、税率、贪腐程度、经济自由度、商业交易的便利程度等。金融业发展则从微观层面反映出一个地区经济政策导向,也能从中窥测当地营商环境是否宽松。
为了直观的观测两地的商业环境,我们对比两地基本宏观经济指标和部分金融市场指标。通过表4各个层面数据可知,上海距离香港还有一定的差距。
通过表3、表4对比发现,如果按照人口/面积比率对应,上海金融中心落后香港金融中心很多,纵然存款类机构总数远多于香港,但是人均GDP和人均可支配收入仍然落后于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重要指标——外汇交易额明显低于香港,全球外汇交易量仅占香港的1/5。这就表明,香港在基本宏观经济层面领先于上海。
当然,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加快,资本流动的速度也相应加快,上海紧跟香港的步伐,尤其是在人力资本和人才要素培养方面,上海具备较强的赶超意识,具体对比见表6。
从表6我们看到,学位人口比例上海明显落后于香港,R&D经费投入和研究人员占比也表现出大幅落后,表明上海在人力投入方面需要更进一步加强经费投入和研发人员引进,尤其是要提高学历人口比例,这是人力资本的生力军和后备力量,只有提高学历人口比例,才能顺势提高相应的研发人员总数。
除了在人力资本培养方面,上海需要加大力度追赶香港以外,还有一点也不容忽视,那就是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成为国际金融中心,不单单是看硬件,更要看软件。金融基础设施是指金融运行的硬件设施和制度安排,主要包括支付体系、法律环境、公司治理、会计准则、信用环境、反洗钱以及由金融监管、中央银行最后贷款人职能、投资者保护制度组成的金融安全网等。对于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是否完备,将直接影响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
对于硬件架构层面,中国内地已形成门类齐全、监管有序的金融基础设施体系。在支付系统建设方面,形成以中国人民银行现代化支付系统为核心的支付体系,并与银行间支付系统、银行卡支付系统、票据支付系统、网络支付清算系统、跨境人民币支付系统共同构成现代化支付清算网络;在证券结算与存管方面,由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和银行间市场清算所股份有限公司3家机构共同提供证券集中托管与结算服务;故此金融基础设施中的硬件建设上海和香港差距不大。我们尝试从法律、会计制度、监管三个软件层面来对比香港和上海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比较两者的差距。
通过表5、表6信息对比,我们发现,上海同香港在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上的差距还很大,具体来看上海存在的差距有以下原因:(1)资本账户的管制。(2)法律制度和法治环境不够完善。(3)金融监管制度不够合理和规范,行政干预色彩较重。(4)国际金融机构数量币值香港差距较大,缺乏充分的市场参与和市场竞争。(5)高端化的国际金融人才短缺。
香港和上海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对比中,我们发现金融地理排斥现象的存在,换言之,目前上海和香港在金融中心建设中的差距有一部分原因是由于金融活动的区位选择所产生。金融中心的产生本来就是金融活动逐渐趋性选择的结果。因此,在分析沪港两地的差别时,我们需要考虑两者的地理差异,而这个地理差异是造成资本流入和资本活跃程度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香港和上海的制度差异,反映到地理范围中就形成了“信息腹地”和“路径依赖”,这就是站在金融地理层面所看到的香港具备的优势,反观上海就出现了“路径排斥”和不对称信息下的“金融排斥”,这也是上海对比香港之后需要解决的问题。
4 香港、上海发展前景分析
通过上文对比,我们发现,香港和上海在建设成为全球金融中心和国际金融中心的道路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结合金融地理和国际金融中心区位理论,对香港和上海金融中心建设做以下分析。
对于香港而言,目标是从当前国际金融中心这一定位走向全球金融中心。香港目前离岸业务做得很好,需要继续保持,并在此过程中通过离岸带动在岸业务。与此同时,香港作为中国的特区,有自身的制度和区位优势,可以作为中国内地的桥头堡,在相对独立和宽松的环境下发挥自身优势,毕竟前有猛虎(伦敦),后有追兵(新加坡)。香港拥有健全的法律制度、相对简单且低的税制、资金可自由进出、一應俱全的金融产品,以及大量的金融人才。截至2017年香港金融业从业人员超过25.8万,占香港工作人口近7%,并占香港本地生产总值约19%。香港作为独立关税区,拥有自己的货币,港币的汇率可以长时间保持稳定,同时作为自由港货币可以自由兑换,这些组合起来就是香港独一无二的优势。从2008—2019年外商直接投资数据来看,香港一直是中国内地FDI的主要来源地,投资比例从2008年的44%一路上升到2017年的72%。由此可见,香港通过独立关税区和货币自由兑换进行组合运用,能够保持其金融和贸易中心地位不受侵蚀,当前的香港则需要通过进一步加强同内地合作,挖掘人民币在未来国际货币市场中的发展潜力,搭建一个更大的人民币债券平台,拓宽人民币支付政策。但因目前,人民币并不属于自由兑换货币,香港的人民币业务量相对较小,故增长的步伐应当密切关注内地资金管制政策的转变,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对于上海来讲,要逐步将自身角色进行转变,从本国金融中心逐步转变成国际金融中心。目前来看,上海金融中心的离岸业务比例不高,开放程度也不够,但中国内地的增长前景及逐步开放政策,能够为其缔造不可错失的良机。中国目前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预计到2030年将占全球经济总量的20%。目前国际投资者在内地的投资规模不大,但正逐步增长。同时,中国企业“走出去”和中国投资者投资海外的需求,均可带来新机遇。这也给上海带来发展新机遇,助力上海成为新的国际金融中心,与香港进行互补,相互形成各自的竞争优势。上海已形成格局完整、品种完备、交易活跃的金融市场体系,也可以说上海和纽约伦敦一样,具备国际金融中心城市所有的主要要素。
中国内地拥有独立的货币政策和稳健的汇率制度,即使当前人民币未能自由汇兑,只要上海和香港通力合作,平台互补,优势互补,二者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和全球金融中心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杨再斌,黄运成.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模式选择与约束条件分析[J].国际金融研究,2003(11).
王力,周波.金融中心建设与地区经济增长的相关问题研究[J].中国城市经济,2004(06).
李迅雷.2020年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发展战略研究[J].新金融评论,2015(04).
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https://www.censtatd.gov.hk/hkstat/hkif/index_tc.jsp.
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年鉴2018,http://www.shanghai.gov.cn/.
国际金融中心指数.GFCI2108报告,https://www.pifsinterna tional.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