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霖霞 徐 蔚
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在数学教学研究中,我们不仅重视学生基础数学知识的传授研究,更重视数学学习过程的研究。当下的数学课堂教学重知识传授,同时数学学科本身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致使其缺失了一定的趣味性。
故事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事件过程的描述,强调情节的生动性和连贯性。故事也是人们以叙事方式认识世界的结果,是人类基本的叙述方式和表达方式。小学数学“微故事”是将数学各领域知识有机渗透于事件过程的描述,以数学知识、数学问题为核心内容,事件情节连贯而微小,描述过程简单而生动。在数学学习中引入数学微故事,给枯燥的课堂增添了乐趣,精彩的故事内容和生动的故事画面能吸引学生的眼球、促发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小学数学“微故事”教学策略的实践就是以数学“微故事”为载体,寻找与教材相配套的“微故事”校本教材,用数学“微故事”开展课堂教学实践,开展“微故事”教学反馈,从而提高课堂效率,感悟数学之美,感受数学好玩;提升学生的数学阅读、数学理解、数学想象、解决问题背后的数学思想方法;提高数学教师的课堂调控能力和课题研究能力。
学生的心理年龄、知识程度在各方面都有差异,现成的数学故事并不一定都适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我们应根据学情来搜寻适合的数学“微故事”。
冯家小学作为一所百年老校,学校秉持“敦本立人,幸福成长”的办学理念,在编写数学微故事校本教材时紧密地结合了学校的历史。在编写数学故事时融入了“敦本学堂”的两个吉祥物“敦敦”和“本本”,把“冯老先生”作为整套教材的主人翁,在数学故事内容中融合校园生活,让数学故事成为学校文化的传递者。
比如《敦本小卖场》是一篇结合冯家小学的元旦迎新活动编写的数学故事,故事里有冯家小学的创始人冯丙然先生,让故事有了书香历史味。
数学知识的学习是为了解决各类问题。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学生每天会接触许多数学问题,有些能轻易解决,而有些问题解决中会遇到一定的困难。为避免过于机械的讲解,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己去搜寻与问题有关的数学故事,然后把故事分享给其他学生,让学生在数学故事中掌握和理解解决问题的方法。既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又让学生获得自我解决问题的成就感。学生收集的这些问题用微故事整理起来无疑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如学习比较圆、正方形、长方形的面积与周长关系时,一直有学生理解困难,就由学生改编了《圆和正方形》的数学故事,故事内容拟人有趣,易于理解。
数学工具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好帮手。很多数学工具辅助于数学知识的学习,尤其是常见的量。有些时候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不理解,我们可以换个角度从数学工具出发,让学生先搜寻与数学工具有关的数学故事,然后再理解知识内容,这样反而起到了不一样的效果。
学习二年级上册《长度单位》时,教师打破常规,提前让学生去找与尺子有关的数学故事,学生找到了《人身上的尺子》《古人做衣服》《我家漂亮的尺子》等数学故事,大大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还对长度单位的学习产生了浓厚兴趣。
数学故事编写的过程,其实是对生活中的数学素材的一次开发和利用的过程。将生活问题用图文形式绘制编写,就是一本自创的数学绘本。学生编写故事时,鼓励低段的学生创造数学绘本故事。丰富的画面改变了数学学习中难懂、难学、难理解的现象,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创造能力,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
教学中故事的作用,犹如盐之于汤,它以其特有的情节吸引着每一位学生,因此把故事作为教学中某一环节,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获得新知。但故事的引入也不能过于突兀,这就要求教师合理设计教案,思考在哪个环节引入更能活跃课堂,融会贯通。
新授之前,我们可以用数学故事进行“预热”,悄无声息地进行渗透,为新课的教学做铺垫,打破传统的预习模式,让学生的思维在阅读中提升,让学生在故事探索中感受学习乐趣。例如教学一年级上册《认识时间》时,向学生推送故事《多样的计时方法》和绘本《时间的故事》。
在古代,人类对时间没有精确的计量,原始人只能用“太阳出山”“鸡叫三遍”“月挂树梢”等模糊概念计时,他们只知道用“日”和“夜”表示时间。近现代,一些地方还沿用“吃晚饭时”“一袋烟的功夫”等提法。后来,人们开始用测太阳影子的方法来确定时间,春秋时期用圭表、漏刻等计时器,对一天的时间做比较精确的划分和记录。
课前用数学故事作为预习的一部分,既能让学生在故事中了解时钟的历史,增长课外知识,感受数学的奥秘,同时课外的阅读也能增进亲子关系,让家长与孩子有更多的互动,而非纯粹的说教,也解决了低段学生不会预习的问题。
古人把文章开头比作“凤头”,那么教学时好的情境创设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教学时,我们结合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点来设计故事教学教案。如教学《加法交换律》这一课时,引入故事《朝三暮四》。
从前,有一个人养了一群猴子,靠表演为生。这个人非常小气,一天只给猴子吃七个桃子,早上吃三个,晚上吃四个。有一天早上,那个人正要给猴发桃子。发现猴子都用屁股对着他!这个人明白了,问到:难道你们嫌少?猴子们顿时火冒三丈,还冲他挥起了拳头。这个人吓坏了,连忙挥挥手说:“好说好说,不就加几个桃子吗?”他想了想,眼珠一转,想到了一个主意!他笑嘻嘻地对猴子们说:“这样吧,以后每天早上给你们吃四个,比现在多一个,晚上给你们吃三个,如何?”猴子们高兴极了,手舞足蹈地庆祝它们的胜利。
师:细心的小朋友,你们觉得猴子胜利了吗?(通过问题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展开激烈的讨论)
生:没有胜利!原来早上3 个,晚上4 个,一天吃7 个,现在早上4 个,晚上3 个,还是一天7 个。(板书:3+4=4+3)
课始,采用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故事引入,让学生随着故事情节的起伏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故事《朝三暮四》的引入,触发问题,结合学生的发现和回答,就直接引出了课题。
新授环节中的难点能成为学生学习的分化点,也能成为学生智慧的开窍点。
把故事融入到难点中,让学生在故事中慢慢品味所学知识,并通过丰富的情境帮助他们建立表象,取得的效果远远要高于教师一遍遍的重复讲解。
例如教学简便运算时,对于35×79+35 这种类型的简便运算题目,学生总是很难找到简算的突破口,常常有学生出错,甚至有一部分学生三番五次的出错。我们做了如下的故事教学设计:
有两个狡猾的小偷越狱了,他的两个代号分别是24 和76,警察35 听说这件事后,立刻开出警车进行追捕,最终在一个小巷里抓住了他俩。(板书35×24+35×76,让学生体会35 抓住了24,35 也抓住了76)
随后警察35 把他们再次抓进监狱,并关在同一间房并由35 看守。[板书35×(24+76),随后教师将两个算式用等号连接35×24+35×76=35×(24+76),并解释算式与故事相对应的含义]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小偷都能顺利抓获,他们其实很会使用“障眼法”。你看:21×79+21,警察21 要抓两个小偷,可找来找去只逮到一个小偷79,还有一个在哪里呢?原来,他就躲在警察的眼皮底下呢,(即21 为21×1)难怪不好找!邪不胜正,智慧英明的警察还是抓住了他,把他们关起来并看守。[21×(79+1)]
上述故事与教学难点相结合,让学生在故事中体会乘法分配律的潜在运用方法。每一步的恰当解释,将知识与情境相呼应,帮助学生建立表象,将知识模型更深刻地印在脑海中。
传统的巩固练习多以学生练、教师讲为主,很多都是纯粹的题目,显得枯燥乏味。小学数学的很多练习缺少“冲突”,往往除了信息和问题外很少有趣味性的言语,久而久之学生倦怠,效率下降。将习题进行改编,让数学故事融入练习,学生在故事情境中进行练习,必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效巩固知识。
例如教学三年级上册《毫米、分米、千米的认识》一课时,在练习环节引入自编故事《数学日记》:
第十届“敦本体育节”开幕了,我参加了学校的多个项目。开幕式那天,我们班表演了健美操,每个队员都手拿一朵彩花,彩花的直径大约2 米,我们的节目得到了同学们的热烈鼓掌。
体育嘉年华活动中,有挑战吉尼斯跳绳、滚铁环、捡弹珠、夹球跳、门球射门等十多个项目。我选择了捡弹珠,这些小小的弹珠,直径只有10 分米,但我1 分钟捡了10 多个。在挑战吉尼斯跳绳项目中,我以1 分钟210 下获得了冠军,获得这个冠军应该感谢我的绳子,这根跳绳长1.5 千米,和我身高差不多,甩起来特别舒服。
在最后两天的第十届运动会上,我的比赛项目是800 分米和立定跳远,在同学们的助威下,我的800 分米跑获得亚军,立定跳远也跳出了最好成绩:1 分米5 毫米。
整整五天的体育嘉年华,在欢乐中度过了运动时光。
让学生阅读这篇数学日记,找出数学知识运用错误的地方。在阅读故事的时候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将毫米、分米、千米这类长度单位的概念运用于生活故事中,帮助学生建立表象,加深理解,同时在故事中找错误,既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更能让学生在错误中体会毫米、分米、千米长度单位,从而巩固概念。也让学生感受到乱用长度单位会造成很多问题。练习中故事的引入对于单一的练习来说无疑是一道闪光点,这也指引着我们要多设计一些有趣的故事练习,让学生更好地投入到练习巩固学习中。
数学教学是与生活密切联系的。学习数学的宗旨也是让学生走出教材,融入生活,从而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是有用的,数学是有趣的,数学中存在着许多不为人知的奥秘。我们在课外安排与数学故事有关的作业与活动,如:阅读课外的数学故事书,搜寻与课内知识有关的数学故事,制作数学故事卡片,编写数学故事,举行数学故事演绎比赛等等。学生会惊讶于数学的有趣、惊讶于数学内在的神奇魔力、惊讶于数学知识的包罗万象。久而久之,学生的听、说、读、演、写的能力大大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大大地提高。
如在学习了长度单位——厘米后,为体会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由学生自己尝试编一个统一长度单位必要性的故事。
在一堂课中,数学故事贯穿在整堂课中,分段讲述故事。学生成为故事的主人公,随着故事情节的变化学习数学知识,提炼数学概念,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整堂课在故事中一气呵成。
例如:二年级的《推理》是一节含有数学思想的数学广角课,理论性、逻辑性强,学生学习会比较枯燥,推理过程表述会比较累。教师将《少年侦探团》故事放在课堂上,用柯南选拔队友的方式展开课堂教学,学生成了故事中的主人公,随着柯南的层层考验,学习新的知识。整个课堂,新颖的故事吸引了学生的兴趣,不仅在故事中习得推理的知识,更在学习中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增强了其思维的逻辑性。
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很多数学故事是学生课堂学习外的补充内容,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阅读。当然,课外我们还要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展示他们的学习收获。还要制定一系列的评价体系,来反馈数学微故事教学策略是否真的对学生的各项能力有所提升。
在教学中,我们的数学“微故事”教学策略研究不断发展,真正发挥出它的教学价值,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学习,为教师的教学开辟新道路。
我们采用课后小记列清单的形式。数学教师都会备一本自己的笔记本,制定一份《问题清单》,让教师根据这份《问题清单》及时记录,方便教师理清思路,避免时间一久出现遗忘的情况。《问题清单》的建立能帮助我们及时发现“微故事”教学的成功之处和有问题的地方,这样能让我们不断改进有问题环节,不断完善教学策略。
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教学中的很多问题教师自己想不明白就需要同事间的交流来促进成长。数学“微故事”教学过程中教师定会产生某个故事情境怎样引入,故事引入后上课效果不佳等等诸多问题。由于每个人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也不尽相同。因此,数学教师间的相互交流不仅能更加快速地暴露故事教学中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交流能促使问题解决途径多样化。使我们“微故事”教学策略更加严谨、更加完善,朝着更有利于学生发展、教师教学的方向发展。
数学“微故事”的评价,主要从教师数学“微故事”教学展开情况,学生核心素养的建立及各项能力的提高来进行制定与展开,建立一套完整的评价标准体系。同时通过评价主体的转换和评价平台的设立进一步辅助各项评价的实施。拟定了教师微故事教学各项实施细则,让教学扎实、稳定的开展,又不断促进教学往更好的方向发展,促使教师不断地成长,不断地自我提升。制定操作简单、扎实有效地评价制度,将学生数学微故事的寻、读、编写等能力作为学校期末综合评价细则的一部分。对学生在“微故事”学习过程中,各种能力的提升进行评价和表扬,并关注学生个体的纵向评价,使评价真正起到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的作用。
评估表
数学故事是课堂教学的一剂良药,它不仅让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也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故事与数学碰撞,感性与理性融合,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在故事的情境中潜移默化地吸收知识,不断提升学生的数学阅读、数学理解、数学想象能力,让学生自主思考解决问题背后的数学思想方法,也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更好地融入生活,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领略数学的无限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