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慧娟,莫彩银,黎碧云
鼻窦炎手术随着内窥镜技术的发展,逐渐向创伤小、疗效更高的方向发展,长期受鼻窦炎困扰的病人由此拥有了更高的治愈希望,但是由于鼻窦炎具有易反复性,且特殊解剖位置又使病人对病情、手术事项认知差,多种原因使病人在围术期的生存质量相对较差[1-2],所以无缝隙护理显得尤为重要。无缝隙护理是指病人自入院到出院的整个过程均可体验到更加细致和完整的护理服务,是一种严密衔接的护理过程,可保证病人的生存质量。本研究对南方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鼻窦炎手术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探究围术期无缝隙护理模式的应用价值。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选择南方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2017年10月—2018年10月在耳鼻喉科治疗,且治疗方式为鼻窦炎手术100例病人。采用单纯随机抽样方法将研究对象分为无缝隙护理组和常规护理组,每组50例。所有病人均符合研究标准。纳入标准:①符合鼻窦炎诊断标准[3];②无严重的脏器功能损害,无肿瘤、血液、自身免疫等疾病,无凝血功能异常等手术禁忌证;③自愿加入该研究,术前、术后均能配合护理,并完成量表调查;④术前均明确病变性质和程度,均为鼻窦炎Ⅱ型2期、3期和Ⅲ型病人。排除标准:①变应性鼻炎或恶性肿瘤;②有其他重大疾病或有精神疾病人;③拒绝参加该项研究或已参加其他研究者。常规护理组男26例,女24例;年龄20~57(39.4±8.2)岁;病程0.4~15.0(4.5±1.7)年;文化程度:初中以下19例,初中到高中15例,高中以上16例;单侧病变16例,双侧病变34 例。无缝隙护理组中男27 例,女23例;年龄18~54(38.6±4.9)岁;病程0.4~12.0 (3.8±1.4)年;文化程度:初中以下21例,初中到高中15例,高中以上14例;单侧病变21例,双侧病变29 例。接受不同护理的病人主要临床症状包括黏脓涕、鼻塞、嗅觉减退、头晕、头痛、记忆力减退或障碍等症状等。病人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病人本人与直系家属对本次研究签署相关知情同意书。
两病人均采用同种手术方案。 常规护理组接受常规护理,内容包括手术前后健康教育,术后对并发症的预防以及相应的治疗措施,如主诉疼痛者采用局部冰敷,难忍者给予止痛药[4]。无缝隙护理组采用无缝隙护理,具体操作如下。
1.2.1 团队建设
组织初级职称以上、专业知识较为丰富、护理技能较为熟练、且工作年限在3年以上的护理人员组成2个无缝隙护理责任小组,每个小组有1 名医生及5 名护理人员,其中1 名中级职称以上的组员作为责任小组的组长,领导并合理安排工作,每名护理人员负责1~3例病人。组长与中级职称以上的责任护士负责本组的护理质量质控,使病人能够享受医护一体化的小组管床责任制护理。小组成员名单与信息向病人与家属进行公示,随时欢迎病人及其家属对护理工作进行反馈,提出建议和意见,主动定期与家属进行沟通,使家属及时地了解病人的病情变化[4]。
1.2.2 无缝隙排班
小组组长根据实际工作情况对组内护理人员进行弹性排班,对病人采用24 h 负责制,保证组员在岗时间达到8 h,在此基础上确保每名护理人员能够得到充足的休息,不增加其工作压力,又可保证病人的照护服务。
1.2.3 无缝隙专科护理
1.2.3.1 术前无缝隙护理
自病人入院时即启动医护责任制无缝隙小组的护理工作。由护理人员为病人介绍医院与科室的设施配备、医生及护理人员的资质与手术成功案例,使病人对科室的情况有初步了解,同时通过交流沟通,消除病人陌生感与无助感,加强护患之间的信任,提高病人依从性。以主刀医师为主,向病人介绍鼻窦炎手术的过程、需要病人如何进行配合以及其他相关注意事项,使病人对手术有初步了解,缓解病人因为不了解手术过程产生的焦虑与心理压力;为保证病人适应术后鼻腔填塞,术前安排责任护士对其进行张口行为的训练。
1.2.3.2 术中无缝隙护理配合
由手术室护士进行常规手术配合,并按照治疗前进行完成的手术评估结果,以及交接班具体内容,完成无缝隙护理,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强化心理护理、若有必要,则进行特殊体位的安置等,配合医生全程完成治疗。
1.2.3.3 术后无缝隙专科护理
术后加强巡视,主动关心、安慰病人并与其进行主动的沟通交流,倾听病人的主诉,针对性地进行疏导。利用听音乐、谈心等方式缓解病人术后疼痛,难以忍受者则需给予止痛药。责任护士向病人再次宣教术后相关注意事项。为防止术后口干,嘱病人多次少量饮水,嘴唇涂润唇膏。为防止鼻腔干燥,采用薄荷油滴剂每天5 次滴鼻。督促病人采用合理的饮食方案,以高维生素、高蛋白质的易消化饮食为主。为减少晕厥,鼻腔填塞物在术后24~48 h方可取出,并且耐心地教病人正确使用鼻腔冲洗液,自行进行鼻腔冲洗。出院前详细登记病人及其直系家属的联系方式,嘱咐病人按时复诊,以电话、微信等方式提醒病人复诊时间。组长对护理质量进行评估和评价[5]。
1.3.1 病人生存质量
采用生存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1274),该量表共有74个条目,包括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物质生活状态4个维度、20个因子来评定受试者与健康相关的生存质量,每一维度中,所有因子均包括病人的主观满意度以及对本身客观状态的评价两类条目,因子与维度分中两类条目计分比例各半,总分越高表示病人的生存质量越高[6]。该问卷有良好的信度、效度与敏感性。于干预前后评估。
1.3.2 护理满意度
由本科室自行设计调查问卷,于出院前1 d发放,半小时内回收。以此对护理满意程度给予量化后评价,内容包括护理态度、专业水平、住院环境、沟通水平、心理护理、宣教方式是否便于理解接受等方面,评价分为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3个等级,总满意率(%)=(满意例数+基本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1.3.3 并发症
观察并记录两组病人术后1 d之内发生出血、粘连、眼部不适、疼痛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其中疼痛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于术后24 h进行疼痛程度评定,对应标准于0~10 cm卡尺上,总分0~10 分,根据病人自身疼痛情况主观判定,10 分表示疼痛剧烈,0 分表示无疼痛,本研究依据文献将得分≥3分病人列为具有显著疼痛[7]。
无缝隙护理组病人在院内生存质量评分中,4个项目的得分在干预前后比较有比较,且与常规护理组在干预后得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病人干预前后生存质量评分比较 单位:分
无缝隙护理组病人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达到98%,而常规护理组仅为82%,无缝隙护理组显著高于常规护理组,详见表2。
表2 两组病人的满意度比较
无缝隙护理组病人均未发生粘连,总并发症发病率为6%,而常规护理组的总并发症发病率为16%,两组病人总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详见表3。
表3 两组病人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单位:例(%)
鼻窦炎为临床中常见疾病之一,临床上多为慢性鼻窦炎,常伴有鼻黏膜肿胀或鼻腔内出现肿块,有部分病人会加重而形成鼻息肉,绝大多数病人会感到头晕或头痛、大量黏稠分泌物,流涕、鼻塞呼吸不畅、嗅觉功能降低和记忆减退等,由此而产生焦虑,同时也会加重病人的并发症,或增加发生率,严重的影响日常生活,干扰正常的工作[8-9]。因此,探究围术期有效护理手段对于提高慢性鼻窦炎手术效果,缓解病人负面情绪,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内镜方式治疗鼻窦炎是临床常规治疗方式[10]。然而传统护理模式由于临床护理工作缺乏标准方法。因此,病人在围术期的恢复效果存在较大差异可能与此有关[11]。随着近年来人们健康知识水平的提高,保健意识也在不断增强,但绝大多数病人在术前并不真正了解手术过程,负面心理不仅影响病人疗效,也降低了病人对手术治疗的积极性[12]和术后的生存质量。病人对临床治疗效果、护理舒适度的要求成为当前护理工作的重点[13]。另外,临床中常规护理方法针对的是病人的疾病状态,护理实施方法不够系统,集中表现为护士没有明确的工作范围,护士工作细节多,范围广,护理工作缺乏针对性[14]。
无缝隙护理是旨在规范临床护理流程,减少医疗资源的浪费并提高医疗服务质量而实现的连续、固定、整齐、高效的护理模式[15]。有研究发现,无缝隙护理模式能够显著提高临床手术治疗及病人满意度,降低围术期不良反应,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具有积极的意义[16]。本研究结果发现,无缝隙护理模式可显著提高病人的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以及物质生活状态评分,提示该护理模式可显著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表明无缝隙护理模式可有效提高手术效果,此外无缝隙护理模式组病人的满意度显著升高。推测无缝隙护理作为一种全面、精细的护理模式,贯穿于围术期全程中,有助于避免护理过程中遗漏细节,提高护理水平。本研究围绕病人实施无缝隙护理方法,确保护理工作不仅仅在时间上无遗漏,护理效果能不间断的延续,进而提高护理质量,而且能帮助医生对鼻窦炎进行顺利治疗,协助手术工作提高治疗效果[17]。
综上所述,本研究针对鼻窦炎围术期病人,采用无缝隙护理模式发现可显著提高病人围术期生存质量,提高病人的护理满意度,具有积极的临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