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毅明
关键词:群众舞蹈;创作;通俗
我们迎来了现代化发展的新时代,社会各界对于舞蹈方面的审美要求越来越高,专业舞蹈教育和人才也越来越多,普罗大众对于舞蹈的认知也进入了新的境界,人民群众对于舞蹈艺术的需求和参与度也日益增加。在这样的背景下,加强对于群众舞蹈的创作能力,贴近群众进行舞蹈艺术创作显得更加重要。
经过我国全体劳动人民数十年的辛勤建设,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生活质量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现如今人们不再终日以温饱为目标,而能够主动地在日常生活中寻求审美情趣的提高,人们审美观念的提升使人们的价值导向产生了新的归属。越来越多的群众渴望能够亲自参与到艺术作品中,而不是一味地被动欣赏。现如今基层群众的舞蹈艺术正在火热发展中,大多数的群众都对此表现出了强烈的认同感和参与感。尽管在群众舞蹈中,大多数的参与群众缺乏舞蹈基础、专业的指导老师,有的甚至还缺乏专业的音响设备等,但是群众对于舞蹈的热情只增不减,仅仅靠着群众自发地组织和学习,就能带动大批的群众参与其中。也是由于群众舞蹈的这些局限性,使得群众舞蹈发展容易进入瓶颈期,难以得到阶段性的发展和突破,长久来看是不利于群众文化的发展的。因此注重群众舞蹈作品的创作,培养更专业的群众舞蹈工作者,提升群众的艺术创作及欣赏水平对于当代群众舞蹈以及群众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舞蹈创作者们也应该立足于群众文化,贴近群众,通过采风等方式观察、领悟基层群众的日常生活,从而创造出符合群众文化的舞蹈作品。通过群众舞蹈作品的创作体现出基层群众的生活和情感,让更多的人能够通过对群众舞蹈的欣赏感受到我们的群众文化和意识形态。群众舞蹈的推广能够表现出群众人民的独特风采,促进现代社会艺术审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1]。
把握舞蹈特性,体现别样风采。在进行群众舞蹈创作时,首先要明确群众舞蹈的特性,从而选择合适的舞蹈题材,才能创作出优秀的群文舞蹈。与专业舞蹈作品相比较,群文舞蹈作品的题材更加朴实通俗,具有浓重的生活人文气息,更加贴近基层群众的日常生活。也就是说,创作人员必须深入基層群众,体验群众的日常生活,才能深切体会到群众文化的内涵,获得独特的创作灵感进行舞蹈作品创作。如何才能深入体会群众文化并准确地选择创作题材呢?我们需要注意以下两点:
亲自体验不同环境的群众生活。这就要求创作人员在进行舞蹈作品创作时必须亲自融入到群众生活环境中进行调查和了解群众生活的真实状态,还要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体会不同生活环境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一般来说,自然环境以及人文环境的不同都会造成群众意识形态的区别,创作者需要精准把握这种区别,在舞蹈作品中进行体现。且独特的群众生活更是群文舞蹈创作的重要素材与灵感来源,创作者可以通过用心体验的方式找到创作的灵感开展作品创作,形成独特的创作风格。所以,创作人员需要在深入了解群众生活时,对群众的真实生活进行全面的分析和体会,选择合适的舞蹈创作素材来开展符合当地群众文化审美情趣的创作。同时创作人员还要注意在创作时不能以偏概全,仅仅描绘特定的事件或者场景,而要认真观察群众生活的细节,贴近真实的群众生活,用新的方式进行展示,激发群众的兴趣和参与热情,体现出群众舞蹈的别样风采。
比如,舞蹈作品《选村官》的主题是青少年选村官,充分展现了我国现代青年学生的国家责任感以及社会责任感。在这个群众舞蹈作品中还设计了独特的舞蹈动作,凸显了群众人物的鲜活个性,展示了真实的“选村官”场景以及趣味的生活。人们从舞蹈作品的观看中就能够感受到毕业大学生怀着满腔的报国热情走进农村,立志为农村以及国家的建设作出贡献的伟大理想。这样的主题一方面体现了现实,一方面也体现了当前农村建设的社会热点,加上表演过程中独特灵活的舞蹈动作和人物状态,充分展示了群众文化的艺术魅力[2]。
创作者必须了解群众对于精神文化方面的真实需求。不同环境下的群众对于精神文明生活的实际需求是有所差别的,创作者要注意到所面对群体的不同背景和环境,抓住其精神需求的重点开展创作活动。比如不同年龄段的群众对于艺术作品的欣赏就不相同,中老年阶段的群众比较喜欢通俗易懂的流行广场舞;年轻的女性则偏爱动作优美柔和的群众舞蹈。所以创作者必须结合群众精神艺术需求和审美偏好的具体情况进行舞蹈创作,才能符合群众的真实文化需求。
创新舞蹈理念,提高艺术价值。尽管群文舞蹈与专业舞蹈不尽相同,但它们都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能够促进社会艺术文化的发展,推进群众精神文明的建设和艺术审美的提高。因此在群文舞蹈的创作过程中,应该坚持以群众为核心的创作原则,了解群众真实的精神文明需求,提高群众的参与度和积极性,丰富舞蹈的内涵和形式,满足精神需求。在坚持以上创作原则的同时,还要求创作人员能够与时俱进,提出创新的创作理念,提高创作的审美高度[3]。
现如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群众的精神文明建设也在不断地发展,传统老旧的群文舞蹈形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今群众的文化生活要求。因此,创作人员应该从新的角度出发,对新时期的群众文化进行深入理解,对群文舞蹈的形式和内容进行改革和创新。创作者可以在创作中引入现代化的影视剧或文学作品的元素,也可以同时增加作品的情感高度,升华群文舞蹈的内涵。我们需要认识到,群文舞蹈本身就是具有艺术价值的艺术作品,而不是一种单纯的自娱形式,作为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艺术形式,创作者完全可以提升群文舞蹈的审美高度。所以在创作的过程中,创作者应该着眼于作品的人文艺术,对其进行创新和改良,带给群众不一样的情感体验。
比如较为著名的群文舞蹈《山野小曲》,这个作品的表现形式就比较多样灵活,整个舞蹈构思巧妙,在情感上变现出极具感染力的乡村气息,在表现形式上体现出舞蹈的质朴纯真。这个作品通过其独特的表现风格描绘出了一幅鲜活的乡土生活画面,极具感染力,非常容易引起群众的共鸣。针对不同阶层群众的不同精神文明艺术需求,不断地有新的群文舞蹈创作出来,比如针对少儿群体的舞蹈作品《羊角花儿云里开》、针对年轻女孩群体的舞蹈作品《天竺少女》、针对老年女性群体的舞蹈作品《快乐阿婆》等。
尊重人文风俗,进行地域化创作。我国幅员辽阔,有着悠长的历史和丰富的地域文化,不同的地域都具有独特的文化,因此创作者在进行舞蹈作品创作时必须注意把握当地的文化内涵和人文习惯,将地域性的文化与艺术审美融合统一起来,增加群文舞蹈作品的通俗性和独特性。舞蹈作品本身就是一个融合了多种元素的综合表现物,再加入时代性以及民族地域性的特点更加能够提升群文舞蹈的艺术性和审美价值。全世界文化历史的起源都来自于民族的独特性,因此创作者在进行群文舞蹈创作时要尊重当地的人文风俗,进行地域化的创作。比如在创作少数民族地区的群众舞蹈时,创作者应该仔细调查研究当地的风俗和艺术形式,在其舞蹈创作中加入风格独特的少数民族地域风情,例如东北的秧歌舞、维族的赛乃姆舞蹈等。这些民族性舞蹈一般都比较通俗,反映群众的真实生活,更加容易被群众接受和传播。因此,创作人员在进行题材、形式选择时,需要结合当地的文化特色对作品的思想主体情感进行思考和确定,不能出现脱离民族地域的情况。这就要求创作者在舞蹈作品的创作过程中充分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生活习惯以及历史文化,在此基础上开展创作活动,才能使舞蹈作品更加通俗,贴近当地人民的生活[4]。
综上所述,在进行群众舞蹈创作时,创作人员应该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群众对于文化作品的需求变化,同时立足于基层群众的真实生活和精神文明建设需求,注重地域性和民族性要求,创作出符合群众审美的群众舞蹈作品,促进我国文化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昕.探索群众舞蹈创作如何满足新时期社区文化需求[J]大众文艺,2018(20):4-5.
[2]颜焱.论当代视野下群文舞蹈的编创源泉[J]戏剧之家,2018(30):92-93.
[3]林梦娜.浅析提高群文舞蹈创作审美高度的对策[J]戏剧之家,2018(23):115-116.
[4]林健.浅谈群文舞蹈创作[J]大众文艺,2015(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