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性材料在素描表现中的形式语言探究

2020-10-09 10:05黄晶晶
艺术大观 2020年12期
关键词:表现形式

黄晶晶

摘 要:近年来,水性材料绘画在东西方的文化交流日益增多,发展趋于欣欣向荣之势。各国从事这方面的专家学者相互交流,眼界得到很大的提升,促成水性材料绘画技术显著发展,艺术面貌不断更新。在材料选择、技法展现、表现形式以及审美观念上都表现出完全不同的气象。在这一交融进程中,我们应该注意到,水性材料绘画语言的发展和其他画种的材料发展模式一样,也要尊重绘画语言的逻辑规律,重视对本质元素的传承。同时,各种成分的水性材料对素描表现语言的介入,以及相关的媒介探索也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关键词:水性材料;表现形式;素描语言;媒介探索

中图分类号:J23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0)12-00-02

开放性与包容性是水性材料的显著特点。很多从业者认为“透明轻快”是水性材料作画的首要特点,确实如此。但是,如果仅仅强化对通透性的认识,必将导致在题材选择、技法展现中捉襟见肘。这一关于材料的理解问题透露出创作出发点的狭隘,是一度阻碍水性材料绘画发展的根源所在。更新创作观念非常具有紧迫性,应将水性材料的张力与表现力放在首位,形成一种更加广博的创作视野,拓展对水性材料的认知。

一、水性材料绘画语言的类型和基本特征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东西方文化思想不断融合与碰撞。各式各样的水性材料绘画艺术在相互交流中共生共荣。

(一)水彩画与传统水墨画

两者在画面上最终呈现的出的效果均是明快通透的。水彩画进入中国已逾百年,早已具备了本民族的审美旨趣和笔墨元素,呈现出有别于西方人文精神的艺术魅力。 水墨画家也高度关注水彩画的材料特点,融其笔法技巧于水墨画创作之中,不但具有水彩艺术通透明快的艺术特点,又体现了东方艺术的神韵。

(二)丙烯颜料

水和油都可以作为中间媒介来调和丙烯颜料,材料特征比较明显。若是用水为媒介进行调和,它的属性和大多数水性材料的特点相似;若是用油来中和,则会有点类似于油画,但并不如后者那般具有深沉的质感。丙烯颜料不易褪色,着色力非常强,色彩还原度比较高。薄画时其效果通透如水彩;厚涂则犹如油画般厚重,加之遇水可融的特点,方便作画,接受度颇高。事实上,丙烯颜料和很多技法可以相互结合,适用面广泛。建筑材料、塑形膏的使用有助于得到材质上的三维效果;柔和的画面层次则和水分的把握息息相关。在一幅画中,丙烯颜料与水彩颜料的结合使用,往往可以带来丰富的肌理与层次。

(三)水性坦培拉

丹培拉是泛指一切由水溶性、胶性颜料及组合剂组成的绘画,是用鸡蛋的水溶液作为媒介的。这种乳液结合剂很特殊,含有水和油两种成分,加入适量的亚麻仁油和树脂油。在这种乳液中,油分子稳定地分散于水中,水性与油性被很好地结合,再用干色粉调和,在13世纪后成为欧洲最为常见的传统绘画方式。

水性坦培拉颜料用于铺底色的中在调和水与蛋的比例时,如果水的成分比较高,就会取得比较透明的质感,如水彩般透明而流畅。反之,如果要让颜色表现出较强的覆盖力,可以减少水的比例,这样就会获得油画的饱满沉稳的质感。

(四)水粉和色粉

水粉和水彩画的绘画方式基本相似,都是用水作为稀释剂来专门调和能被水稀释的颜料。但又有不同,我们经常把这两种都运用在同一幅画中。

水彩透明度较高,色彩重叠时,下层的颜色会透过来,遮盖力较弱;水粉也是不透明水彩颜料,遮盖力较强。通常作画可以先用水彩铺底色,再用水粉进行局部的勾勒,湿润通透的底色与之后的反复厚涂相结合就会产生层次丰富的画面观感。

(五)水印版画与水彩画

水印版画与水彩画也有很多类似之处。它首先用木刻制版,随后用水彩颜料和中国画颜料涂在版面上,然后再用宣纸或其他纸张来印刷,以吸水性能好、敏感、有韧性、干后变色少的纸张为宜。拓印水印版面的关键,就是要掌握好水分的变化。无论是木板的水分还是纸张里吸收的水分,都对拓印质量有直接影响。所以不适宜制作尺寸较大的作品。

部分当代水彩画家从水印版画的技法中吸取养分,进行艺术创作。在水彩纸上产生变幻多变且偶然随机的艺术效果。推动了我们对绘画语言和风格的再创,重新审视创作理念艺术观念。

二、水性材料的介入有助于素描语汇合的拓展,并对素描教学产生积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现代美术教育把素描的内涵作了极大拓展,提升了其功能性

素描是一门基础教学课程,在美术教育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础训练作用。长期科学的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纠正观察方式,提高对动态结构的认知。对于这些未来的美术从业者而言,在情感、心智的成熟等层面更是起到潜移默化的良好作用,在时空范围内将精神世界的感受视觉化。不同的时代要求不同的艺术,人们对绘画艺术的认识也愈加包容和富有接受力,诸多美术类院校的素描教学拥有了比较独特的教学特点。无论是在绘画还是设计专业,素描都作为一门基础课程常抓不懈,并依据各专业方向的要求,做出了相应的适用性调整。那种单一的仅仅服务于造型能力的训练模式在一定程度被打破,造型意識的更新已经慢慢成为当代基础美术教育的共识。

(二)水性材料的介入极大地丰富了素描教学的具体形式

教学内容和专业课程要求的紧密结合,被认为是一门课程合格与否的关键。不同材料的介入是素描基础教学创新培养的重要环节。在培养不同专业学生的造型思维和材料敏感性方面,在专业教学中引入水性材料被证明是积极有效的措施。在传统素描教学中,学生们选用的绘画材料多为木炭条、铅笔等固态材料,素描表现手段单一。进入高年级的专业学习后,不同专业对材料的敏感度要求不一样,学生的适应能力因人而异,限制了他们的专业发展。而水性材料在素描教学中的引入,极大地拓展了学生的材料选择范畴,使他们能够较早地思考材料和创作的关系,熟悉不同绘画材料的基本特征。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学习使用单色或简单关系的水性材料进行绘制,纸和任何类型的非传统基底都可以用于绘画,一步步拓宽素描语言的表现维度,合理运用各种材料的媒介特质创作出不同的视觉征象。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材料的敏感度,为素描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牵线搭桥,丰富后者的创作表现手段。材料媒介绝不仅仅是艺术符号的物质载体,它更是艺术变革的内在驱动力。

(三)创作手稿中对水性材料的运用

上文提到水性材料在素描课程中的运用,可以让学生较早触及不同专业方向的要求,熟悉媒材的特殊性。实际上,在漫长的艺术史中,水性材料应用于艺术创作手稿的绘制早有先例。这些早期探索足以说明水性材料在素描训练中的科学性和必要性。水性材料和中国人的审美旨趣相投,在中国的高等院校中,各专业方向立足本民族人文精神的挖掘与培养,水性材料相关课程的设置和既有课程改革已经逐步开展,成为当代专业教学的应有之义。

三、形式语言的成熟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个人与环境的持续发力

在素描中,形式语言主要指的是黑白,疏密,重心等等画面构成要素,它的成熟深受个人成长环境的影响,并和生活阅历积累、时代主流艺术思潮等因素息息相关,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绘画语言是个人艺术观点的直接体现

绘画语言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一旦形成则会带有艺术家的个人气质,画面会富有明确的艺术烙印。例如后印象派艺术大师凡·高,他传奇而短暂的人生和其特立独行的艺术表达相呼应,促成了表现主义艺术的诞生。在他的素描和油画作品中,各种自然景象如火焰般升腾、抖动,笔触飞扬,使观者身临其境,与之共情。

(二)个人随所处时代的主流艺术思潮会极大地影响其知识构架

在美术学院接受正统的艺术训练,或在工作室进行师徒般的传统培养,艺术家的学习经历都会受到时代主流文艺思想的深刻影响。这一影响多是积极而有效的,个人据此开展艺术判断,取得进步。著名瑞典艺术家安德斯·佐恩在20世纪初的艺术成就有目共睹。受到前期各种艺术流派的影响,佐恩早年进入斯德哥尔摩皇家美术学院学习。在此后的求学经历中,英国的水彩艺术对佐恩影响深远。成熟期的佐恩常常在国外进行文化游历,在法国期间结识了一批印象派画家和当时的著名的美国画家萨金特。佐恩与马奈、德加的交往频繁,深受后者的影响。特别是后者作品中流露出的传统文化情结,深深地吸引着佐恩,佐恩从中受到很大的启发,体现在他的作品中,并且影响着当代水彩艺术。

四、结束语

随着各门类艺术间的比较研究增多,广义层面的水性材料发展越来越成熟,这一趋势直接影响到美术专业的教学活动,知识信息持续更新。在我们的教学思路中,要牢牢把握基礎性和实验性两个重要概念,前者以造型素描为根本,后者以水性材料为范式拓展,力争让教学体系更合理。水性材料素描的训练拓展了素描表现的范畴,水性材料素描表现丰富了画面的材质美感;[1]画面的表现方式具有许多可能性,不同的创作思路和媒材间会碰撞出更多的表现形式。这既是专业教学可以依托的起点,也是专业发展活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温洪伟.水彩专业基础教学中的水性材料运用[J].艺海,2012(04):129-130.

猜你喜欢
表现形式
儿童绘本的艺术表现形式
浅谈导演与小品的表现形式
中国喜剧类电影海报标题文字设计研究
舞蹈表演的表现形式多样性研究
经典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编辑动态
透射光之炫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