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匡九合”显时代风华

2020-10-09 10:05邬娟
艺术大观 2020年12期

邬娟

摘 要:本文以法国作曲家亨利·迪蒂耶的管弦乐作品《蜕变》为分析对象,分别从四五度和弦、音簇、复合和弦、中古调式和声四种特征进行剖析,从而阐明作曲家在创作中并不一味地追求音高中心性与无调性序列和声,更是融入了起辅助性作用的现代和声思维,由此赋予作品以二十世纪音乐的音响色彩。

关键词:四五度和声;音簇;复合和弦;中古调式和声

中图分类号:J6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0)12-00-03

管弦乐曲《蜕变》是法国作曲家亨利·迪蒂耶创作于1964年的一部五乐章标题交响曲。各乐章标题分别为:咒语的,线型的,限制的,呆滞的,艳丽的。这部作品中,作曲家除大量运用了中心和弦、对称和弦以及序列和声作为特征性和声技法之外,还采用了一些非传统功能性和声技术,使得作品的音响色彩更为丰富。在和弦的纵向排列上,他抛弃传统三度叠置,选择了四五度、二度与七度的叠置,甚至是复合和弦、中古调式和弦来构建和声;这些和声对中心和弦、对称和弦及序列和声等主要和声技术起到了极为重要的辅助性作用。[1]

一、四五度和声

四五度和声是二十世纪音乐作品中较为常用的和声处理方式,这在东方音乐色彩的作品中较为常见。法国印象主义作曲家德彪西在创作中大量运用了四五度和声以表现东方音乐风格以及多姿的风景意象。迪蒂耶受到德彪西的影响,他在创作中大范围地使用了四五度叠置的和弦以及四五度的和声进行,以塑造印象主义色彩。《蜕变》第一乐章主题A1段(总谱  处),和声不再是呈示段A的五音中心和弦,而是使用了四度叠置的和弦。

谱例1的两个和弦同处于一小节,每一个和弦都是低音区四度音程与一个四度(纯四度、增四度)叠置的三音和弦的复合,各种纯四度音响多层次交叠在一起,使得音响厚实而洪亮,产生与之前中心和弦完全不同的音响效果。而除四五度叠置的和声之外,作曲家在这部作品中还使用了四五度的和声进行,并且与四五度和声结合起来运用。

谱例2中,A音型为四度叠置和声与四度音程横向进行结合的织体,B音型为五度横向进行的音型,C和弦则是五度纵向叠置的和弦。在同一个音乐片段中,不同织体音型在不同声部均采用四五度的和声,用同一和声手法构建统一音色而形容完全融合的音响。

二、音簇(clusters)

二度叠置构成的音簇尤其在《蜕变》的第一乐章中有较多地使用。作品C段(总谱第15页),弦乐器由高及低逐渐奏出一个小二度叠置的音簇。

由普例3所示,弦乐组乐器奏出悬浮于高音区的音簇,产生极不协和的强烈刺激音响。这与其他声部的横向半音进行和木管快速跳动的小音符结合起来,共同产生一种音乐的张力和动力。和弦各音逐渐出齐的情况在这一乐章中很常见,如总谱  与  之间,弦乐声部各音由低声部到高声部逐渐增多,直至完整的和聲形成。如谱例所示,若将各声部所有音综合到一个八度可见,二度关系构成的九个音最终形成巨大的音簇置于统一的音色体之中,音响既融合又具张力。

三、复合和弦

复合和弦是二十世纪音乐作品中比较常见的和声形式。迪蒂耶在《蜕变》这部作品中采用这一和声形式表现更为厚重的音响。

谱例4  总谱开始处木管乐器演奏的三个和弦,综合到一个八度如下:

谱例4中,a 和弦为D—F—A和E—G—B两个小三和弦的复合;b和弦则是小三和弦(bE—bG—bB)以及大七和弦(bD—F—bA—C)的复合,或者可以认为是减七和弦(C—bE—bG—bB)及大三和弦(bD—F—bA)的复合;c 和弦是大三和弦(bB—D—F)以及减小七和弦(#F—A—C—E)的复合。作曲家将不同结构、似乎属于不同调性的三和弦、七和弦叠置于一体,形成新的和声音响。而和声与和声之间并不是毫无关联,每一声部中的音高都是平稳衔接的,作曲家通过改变和声中的若干音(多以级进为主)便构成了新的和声色彩,且音响极富表现力。

四、中古调式和声

中古调式是法国印象派音乐中比较常用的创作方式,德彪西常在他的作品中运用中古调式及其构建的和声来表现色彩化的音响。迪蒂耶在《蜕变》中,同样采用了中古调式各音作为纵向和声,使音乐具有更为丰富的音响色彩。 谱例5是第二乐章“线型的”A段其中一小节,两个长音和弦是由弦乐分部演奏的,这两个和弦结合起来为C混合利亚调式,如下:

谱例5中bⅦ级音是C混合利亚调式的特征音,在同一小节共同构成了中古调式的和声。除单一的中古调式作和声之外,该作品中还有多个中古调式的复合作为某一片段的和声。

乐曲的第四乐章“呆滞的”中,并不是只有中心和弦一种音高材料,快速的装饰性音型在乐曲当中起到衬托气氛的作用。

“呆滞的”第五至六小节中,钢片琴与竖琴声部的装饰性音型在该乐章出现多次,这种短暂的片段与“呆滞的”主题形成对比,从而也更加衬托出主题形象,色彩性乐器起到了很好的装饰效果。如谱例6,该音型音高材料为C利底亚和C混合利底亚调式音阶的复合,#F(#Ⅳ级音)是C利底亚调式的特征音,bB(bⅦ级音)是C混合利底亚调式的特征音,这两个音的出现标志着利底亚与混合利底亚两个中古调式的复合。同时,在竖琴低音声部的泛音C的出现,更加强调了复合调式的主音。由此可知,迪蒂耶并不单一使用某一个中古调式和声,而是将两个甚至两个以上的中古调式和声复合而成形成新的和声材料,这也是他和声处理方式的独特之处。

五、结束语

管弦乐曲《蜕变》作为迪蒂耶创作成熟时期的一部代表性作品,其和声手法体现出作曲家较为娴熟且具个性的创作思路。这部作品中,四五度和声、音簇、复合和弦以及中古调式和声的使用,既与主要和声音响形成了对比,又对等级化和声构思如中心和弦等主要和声技术起到辅助性的作用;而且丰富的和声营造了音响氛围,产生更为多种色彩化的和声效果。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迪蒂耶在这部作品中运用的和声技法是相当丰富的,为了表现音乐主题,突出主题形象,作曲家以等级化的和声构思为主,以其他二十世纪和声技术为辅,赋予整部作品以多样的音响色彩。迪蒂耶在延呈传统的同时,融入了许多先锋元素,这些元素并不是格格不入、“各行其是”,而是融合且共同塑造出统一的音乐形象,从而赋予这部作品以更强烈的二十世纪音乐时代性特征。

参考文献:

[1]姚恒璐.二十世纪作曲技法分析[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