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重要讲话

2020-10-09 10:39新华社评论员
新华月报 2020年19期
关键词:斗争抗疫防控

新华社评论员

大力弘扬伟大抗疫精神

“我们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伟大抗疫精神,使之转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力量。”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全面回顾抗疫斗争的不平凡历程,深刻阐明伟大抗疫精神,系统总结抗疫斗争取得的重要启示,对进一步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提出明确要求。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饱含深情、振奋人心,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指导性、针对性,在亿万中华儿女心中引起强烈共鸣,激励我们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披荆斩棘、奋勇前进。

过去8个多月时间,凝成一段可歌可泣、刻骨铭心的岁月。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14亿中国人民进行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抗疫大战,经受了一场艰苦卓绝的历史大考,付出巨大努力,取得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重大战略成果。同困难作斗争,是物质的角力,也是精神的对垒。在同疫魔的殊死较量中,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以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气概,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

生命至上,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深厚的仁爱传统和中国共产党人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在抗疫斗争中,党和政府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从关闭离汉离鄂通道、实施史无前例的严格管控,到不惜一切代价救治患者,为了保护人民生命安全,什么都可以豁得出来。疫情无情人有情,人的生命高于天。面对疫情,每一个生命都得到全力护佑,人的生命、人的价值、人的尊严得到悉心呵护——这是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理念的最好诠释,是中华文明人命关天的道德观念的最好体现,是中国人民敬仰生命的人文精神的最好印证。

举国同心,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万众一心、同甘共苦的团结伟力。疫情面前,全国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把个人冷暖、集体荣辱、国家安危融为一体。“天使白”“橄榄绿”“守护蓝”“志愿红”迅速集结,广大人民群众或向险而行,或默默坚守,构筑起疫情防控的坚固防线。长城内外、大江南北,14亿中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绘就了团结就是力量的时代画卷。最伟大的力量是同心合力,全国人民心手相牵,亿万颗心同频共振,就没有过不去的坎。

舍生忘死,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敢于压倒一切困难而不被任何困难所压倒的顽强意志。疫情突如其来,中国人民没有被吓倒,各条战线的抗疫勇士临危不惧、视死如归,以生命赴使命,用大爱护众生。人民是真正的英雄,是抗疫斗争的最大底气和力量源泉。正是因为在大灾大难前有千千万万个普通人挺身而出,中华民族才能够经历无数灾厄仍不断发展壮大。不向困难低头,不为挫折气馁,这种越是艰险越向前的精气神,始终是我们攻坚克难、开拓进取的强大动力。

尊重科学,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实践品格。面对前所未知的新型传染性疾病,秉持科学精神,坚持科学防控,成为抗疫斗争的鲜明特点。无论是抢建方舱医院,还是多条技术路线研发疫苗,或者是分区分级差异化防控、有序推进复工复产,都是对科学精神的尊崇和弘扬,为战胜疫情提供了强大、有力支撑。人类同疾病较量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学技术。当相信科学、依靠科学、使用科学蔚然成风,我们应对挑战、开创新局就有了理性、务实的“金钥匙”。

命运与共,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和衷共济、爱好和平的道义担当。病毒是人类共同的敌人,重大危机面前没有谁可以独善其身。中国秉承“天下一家”的理念,不仅对中国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负责,也对全球公共卫生事业尽责,发起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援助时间最集中、涉及范围最广的紧急人道主义行动,为全球疫情防控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大道不孤,大爱无疆。中国积极为全球抗疫贡献智慧和力量,充分展示了讲信义、重情义、扬正义、守道义的大国形象,生动诠释了为世界谋大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赞誉。

抗疫精神的五个方面,相互联系、相得益彰,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这笔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既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中国人历来抱有家国情怀,崇尚天下为公、克己奉公,信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强调和衷共济、风雨同舟,倡导守望相助、尊老爱幼,讲求自由和自律统一、权利和责任统一。伟大抗疫精神,同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特质禀赋和文化基因一脉相承,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的传承和发展,是中国精神的生动诠释,丰富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内涵。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唯有精神上站得住、站得稳,一个民族才能在历史洪流中屹立不倒、挺立潮头。经历了抗疫斗争的洗礼,前行道路上依然充满各种风险挑战。让我们大力弘扬伟大抗疫精神,凝聚起勠力同心、锐意进取的磅礴力量,奋力实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创造新的历史伟业。

牢牢把握抗疫斗争的深刻启示

“在这场波澜壮阔的抗疫斗争中,我们积累了重要经验,收获了深刻启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从6个方面系统总结抗疫斗争伟大实践的深刻启示,为应对风险挑战、推动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了思想和行动指南。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风高浪急,更见砥柱中流。面对突如其来的严重疫情,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揽全局、果断决策,以非常之舉应对非常之事,因时因势制定重大战略策略;460多万个基层党组织冲锋陷阵,广大党员在各条战线上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担当和风骨。抗疫斗争再次证明,中国共产党所具有的无比坚强的领导力,是风雨来袭时中国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苦难考验了中国人民,也锻炼了中国人民。面对疫情,广大人民群众生死较量不畏惧、千难万险不退缩,构筑起疫情防控的坚固防线,展现了不屈不挠的意志力,这是我们战胜前进道路上一切艰难险阻的力量源泉。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只要毫不动摇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只要紧紧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永远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我们就一定能够成功应对各种复杂局面和风险挑战,不断创造中华民族新的历史辉煌。

应对严重疫情,拼的是治理能力,靠的是综合国力。疫情发生后,党中央号令四面、组织八方,各地各部门闻令而动,全国迅速形成统一指挥、全面部署、立体防控的战略布局,充分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非凡的组织动员能力、统筹协调能力、贯彻执行能力,充分体现了集中力量办大事、办难事、办急事的独特制度优势。在抗疫斗争中,我国长期积累的雄厚物质基础、建立的完整产业体系、形成的强大科技实力、储备的丰富医疗资源为疫情防控提供了坚强支撑。抗疫斗争再次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所具有的显著优势,是抵御风险挑战、提高国家治理效能的根本保证;新中国成立以来所积累的坚实国力,是从容应对惊涛骇浪的深厚底气。新征程上,我们要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善于运用制度力量应对风险挑战冲击,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让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物质基础日益坚实起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航船乘风破浪、行稳致远。

向上向善的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休戚与共、血脉相连的重要纽带。抗疫斗争中,14亿中国人民显示出高度的责任意识、自律观念、奉献精神、友爱情怀,形成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的强大精神防线,铸就伟大抗疫精神。实践再次证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强大精神动力,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要不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始终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好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家园,筑牢中华儿女团结奋进、一往无前的思想基础。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这次疫情告诫世人,人类是荣辱与共的命运共同体,重大危机面前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团结合作才是人间正道。中国秉承“天下一家”的理念,同世界各国携手合作、共克时艰,以实际行动为全球抗疫注入源源动力,彰显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广泛感召力。面对“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时代之问,唯有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堅持多边主义、走团结合作之路,人类才能携手应对各种全球性问题,共建美好地球家园。

在攻坚克难中开创发展新局面

“一个民族之所以伟大,根本就在于在任何困难和风险面前都从来不放弃、不退缩、不止步,百折不挠为自己的前途命运而奋斗。”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的这番话,振聋发聩,发人深思。

发展永无止境,奋斗未有穷期。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层出不穷、前所罕有。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我们要化危为机、开创新局,最根本的就是发扬“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顽强斗志,坚定不移办好自己的事,在攻坚克难、改革创新中奋勇前进。

人民生命高于一切,要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毫不放松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奋力夺取抗疫斗争全面胜利。当前,疫情仍在全球蔓延,国内零星散发病例和局部暴发疫情的风险仍然存在,疫情防控这根弦松懈不得。要慎终如始、再接再厉,全面做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工作,坚持常态化精准防控和局部应急处置有机结合,用千千万万个文明健康的小环境筑牢常态化疫情防控的社会大防线。要继续推进疫情防控国际合作,同各国分享防控和救治经验,发挥全球抗疫物资最大供应国作用,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这场抗疫斗争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集中检验。新征程上,要突出问题导向,从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强化公共卫生法治保障和科技支撑、提升应急物资储备和保障能力、提升国家生物安全防御能力、完善城市治理体系和城乡基层治理体系等方面入手,抓紧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加快完善各方面体制机制,增强社会治理总体效能,不断提升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为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夯实制度保障。

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要统筹抓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确保完成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目标任务。脱贫攻坚时间紧、任务重,要增强信心、鼓足干劲,瞄准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一鼓作气、尽锐出战。要着眼常态化疫情防控的新实际,既要只争朝夕,奋力把失去的时间抢回来、把疫情造成的损失补回来,又要谋划长远,积极构建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中长期协调机制。发展环境越是严峻复杂,越要用好改革开放这个关键一招。要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保护和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促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民生稳,大局稳。要始终把人民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帮助群众解决就业、收入、就学、社保、医保、住房等方面的实际困难,扎扎实实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各项工作。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开创发展新局面,要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有效防范和化解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要辩证认识和把握国内外大势,加强战略性、系统性、前瞻性研究谋划,做好较长时间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危中有机,危可转机,关键是发扬斗争精神,既敢于斗争又善于斗争,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奋斗,不断夺取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新胜利。

团结合作才是人间正道

“人类是荣辱与共的命运共同体,重大危机面前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团结合作才是人间正道。”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就推进全球抗疫合作、促进全球发展等提出一系列主张和举措,彰显了命运与共、合作共赢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担当。

大疫显大义,危难见真情。面对百年来全球发生的最严重的传染病大流行,中国同世界各国携手合作、共克时艰,为全球抗疫贡献了智慧和力量。习近平主席密集开展元首外交,与各方领导人共商抗疫大计。中国本着公开、透明、负责任的态度,积极履行国际义务,尽己所能为国际社会提供援助,向32个国家派出34支医疗专家组,向150个国家和4个国际组织提供283批抗疫援助,向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提供和出口防疫物资,有力支持了全球疫情防控。中国以实际行动帮助挽救了全球成千上万人的生命,展现了讲信义、重情义、扬正义、守道义的大国形象,彰显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广泛感召力,受到国际社会普遍赞誉。

疫情如同一面镜子,折射复杂多变的世界图景。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使这个大变局加速变化,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和考验。站在历史前进的十字路口,是加强互利合作还是寻求脱钩孤立?是推进多边协调还是奉行单边主义?疫情会改变世界,但不会改写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为了人类的光明未来,我们必须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坚定不移走团结合作之路。

疫情是人类共同的敌人,团结合作是战胜疫情的当务之急。当前,疫情仍在全球蔓延。最新数据显示,全球新冠肺炎确诊病例逾2800万例,病亡病例超过90万例。在沉重的事实和数字面前,没有任何事项比挽救人的生命更重要,没有任何议程比各国团结合作更迫切。任何自私自利、嫁祸他人、颠倒是非、混淆黑白的做法,不仅会对本国和本国人民造成伤害,而且会给世界各国人民带来伤害。作为全球抗疫合作的倡导者和践行者,中国将继续推进疫情防控国际合作,支持世界卫生组织发挥全球抗疫领导作用,同各国分享防控和救治经验,发挥全球抗疫物资最大供应国作用,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不断注入正能量。

团结合作,是促进世界经济复苏、推动全球发展的关键一招。当前,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强,但国际经济联通和交往仍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开放合作、互利共赢的时代大势不可阻挡。相通则共进,相隔则各退。只有加强互利互惠合作,继续推进经济全球化,坚定维护多边贸易体制,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畅通运转,才能激发活力、形成合力,推动世界经济早日重现繁荣。

世界上的事情越来越需要各国共同商量着办,团结合作是共创人类美好未来的长远之策。当今世界,地区争端和恐怖主义、气候变化、网络安全、生物安全等全球性问题层出不穷。正所谓“孤举者难起,众行者易趋”,应对日益严峻的全球性挑战,需要各国共同参与、通力合作,推动形成更加包容的全球治理、更加有效的多边机制、更加积极的区域合作,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为建设更加繁荣美好世界筑牢基石。

(综合9月9-12日《新华每日电讯》)

猜你喜欢
斗争抗疫防控
“画”说抗疫
配合防控 人人有责
精准防控 同心战“疫”
团结抗疫
防控疫情 从我做起
抗疫作品展
在斗争中走向胜利
领导干部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争分夺秒的防控导弹车组
艾滋病之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