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挖掘文本 深度品味文韵

2020-10-09 10:42梁冬生
教育家 2020年34期
关键词:课例杨绛常规

梁冬生

在欣赏一些课例时,我们常因精妙的环节设计而欢快称绝,因教师的妙语连珠而由衷赞叹,因课堂卓越的教学效果而舒畅豁然。然而,在称绝赞叹之余,我们又该思考,应如何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呢?笔者以为,应秉持“功夫在诗外”的自我清醒,以课例为对象,走进课例、研究课例,研究课堂精彩之处的匠心设计,思考教师精彩课堂背后的深度备课方略,学习多维度挖掘文本的方法,以及深度品味字里行间意韵的本领。笔者以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夏镇一中西校孙老师执教的《老王》一课为例,谈谈精彩课堂背后的语文备课方略。

设置矛盾,巧用疑问,在常规中备出创意。《老王》一课篇幅较长,再加上是特定历史时期的故事,对初中生而言,在深入理解人物处境、深刻感受人物心情等方面有较大难度。而在孙老师的课堂中,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他的备课既遵守了常规,又突破了常规,通过在“矛盾”处设置疑问,激发学生的兴趣,进而实现了对人物情感的理解。比如,在感知内容环节,孙老师先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提出问题:“文章中的哪句话最能集中体现作者的情感?”于学生而言,该问题难度不大。于教学而言,这也是一种常规提问。但孙老师的“点石成金”之处在于,他将学生答出的“这是一个幸运者对不幸者的愧怍”这句话作为基本点,引导学生认识老王的不幸都有哪些,再插入背景资料来感受杨绛先生所谓的“幸运”,以及先生一家的不幸。虽然各有各的不幸,但杨绛先生一家却依然对老王给予了很多帮助。以常人来看,杨绛先生该是高尚的,但杨绛先生却自言是“愧怍”,这是为什么呢?孙老师抓住学生思维的矛盾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继续深入文本学习,从而实现对人物内在情感的理解。

立足文本,揣摩细节,在常理中备出新奇。《老王》一文散发着人性的光芒,但如不用心深思,即使精彩也会变得平淡,经典也会变得平庸。孙老师就是把课文中看似平淡的地方或者常被人认为是常识或常理性的内容变得新奇起来,让人听后有恍然大悟之感。而这离不开对文本的细细挖掘,对字里行间的深度揣摩。

比如,写老王给“我”送鸡蛋一节:“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在理解此句的含义时,我们常用的方法是对“直僵僵”“镶嵌”等词进行分析:或通过换词的方式,讓学生理解老王生命垂危的状态;或让学生用动作来体验文本用语的到位,并结合上下文来理解其语境意义。而孙老师的选择是创新,他先把课文中的插图与原文的描述进行比较,让学生辨别是否相符,并在比较中理解这些词语的含义;然后,再用生动的语言阐释“直僵僵”“镶嵌”等词语的意思;最后,再让学生联系课文,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再现老王送鸡蛋的场景。

角色互换,情感浸润,在常态中备出真情。《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对学生进行课程内容的传授和人文内涵的熏陶,需要教师对语文有一颗敏感善思的心,需要在备课中潜心酝酿,不断调动自己的身心,自己先“下水”学习,沉浸文本,与“老王”对话;而后,再化身“老王”与作者对话。孙老师执教的《老王》,无论是对文本语言品味的角度选择,还是在对立意挖掘的深度思考,都能看出其对语文教学的精心,在常态备课工作中的一片痴心,这深刻体现了一个语文人的真功夫和真性情。

只有在备课中守常规而超常规,明常理而越常理,遵常态而破常态,课堂才会像春花般绚烂,沁人心脾;回味课堂时,才会有秋实般的沉甸,满怀喜悦。作为语文教师,只有坚持好备课的方略,才可能长久而诗意地栖息在语文的园子里,慢慢享受语文人的幸福与惬意。

(作者单位: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夏镇一中西校)

责任编辑:李香玉

猜你喜欢
课例杨绛常规
基于语篇分析的课例研究
常规之外
选择
最短的情书
最短的情书
杨绛守诺
课例
课例:双曲线的简单几何性质
破常规 获巧解
课例.篮球体前变向换手运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