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岱未
摘 要:从地质博物馆陈列艺术设计看,需要大量借鉴文博系统博物馆的策划与设计经验。新技术的大量应用,打破了以往传统的展示方式,但需要策划与设计人员倾注大量的心血才可以最准确地将信息传达给观众。本文希望以大别山世界地质公园博物馆为例,从策划与设计等多个方面对其进行了讨论,并希望通过对该案例的分析、总结,探讨未来地质类博物馆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地质公园博物馆;展示设计
中图分类号:J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0)04-00-02
近年来,地质类博物馆在中国发展迅速。地质类博物馆是地球科学普及与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因此有效的陈列展览,已经成为当代博物馆陈列展示研究的重要方式。地质公园博物馆作为地质地学类博物馆中的一个分支,其展示代表着当地地质地貌的发展状况,有着浓郁的地域性特征。因此地质公园博物馆除了一般地质类博物馆具有的共性外,还有其特殊性,在地质公园博物馆设计和建设中,应区别对待一些问题。
我国地质类博物馆目前地现状为长期以来展示策略框架雷同,内容结构千篇一律,展示手段单一,展厅设计浮于表面装饰。随着现代人的知识水平与审美素养的不断提高,参观者在接收信息传播的过程中,旧有的内容策略与空间设计越发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本人有幸参与了大别山地质公园博物馆展示陈列的策划设计工作,因此本文以该馆为实例,多视角对地质公园类博物馆的策划设计进行解读。
一、主题陈列的应用
如何将文字大纲转化为空间语言则是设计策划者着重要考虑的问题。作为实体空间形态的信息媒介,相比阅读文字,博物馆的观众在参观展览过程中享有更高的自由度。碎片化的叙事、自由的参观动线可能会导致观众将关注点集中在某些展品和展项上,难以理解整个展览的主旨。博物馆如何让观众由随性参观转变为情绪的引导,按照展览的故事线来参观展览,成了一个挑战。英国博物馆陈列设计师玛格丽特·霍尔(Hall Margaret)在《展览论》一书中最早提出“主题性展示法(Themeatic Exhibition)”[1]。主题陈列法即按照线性的叙述方式,将散落的故事串联起来,形成故事线。与之相对应的分类性策略中,展品按类型以及展品之间的逻辑关系、审美关系区分,这种展示方式需要观众具备一定的相关知识,不像主题性策略那样更通俗易懂。主题性展示策略通过营造空间情节发展的脉络和空间序列来强化观众的体验感。目前各类历史展馆最常见的有过去、现在、将来这种叙述方式。
国内多数地质类博物馆常按照地质科学所通用的学科分类程序系统布置陈列,即将馆藏标本有选择的、科学而系统的分门别类展于陈列柜中,配以图文说明。其实,分类系统陈列是地质博物馆以及自然科学类展馆最基本的陈列方式。这种方法奠定了地质陈列的基础,其核心问题是运用的是否得当。有专家曾经指出,“专业性强的陈列(例如地质院校的陈列馆)可多用,面向社会普及馆则不宜千篇一律地运用。”[2]地质公园类博物馆是以科普为核心思想,即面向社会的科学知识和普及教育。[3]因此将主题陈列法巧妙运用于此类型地质博物馆是此次升级改造的一大亮点,同时也是与综合类地质博物馆差异化的体现。
升级改造前的大别山地质公园博物馆通过地质科普厅、走进大别山、人杰地灵大别山等几部分内容来划分展示空间,他们之间难以建构起一套内在逻辑,仅僅是生搬硬套地质公园博物馆教育功能的几大内容要求。因此,在信息传播的有效性下,较难在受众脑海中留下线索的印记。就参观体验来说,原有大纲结构影响下的空间,在参观节奏上显得较为平淡。一般来说,地质博物馆通过整合地质概念,在有逻辑的展示中,促进观众对这些概念与内容的理解。由此应选取地质博物馆中的统一主题,主题内容融入大多数展项中。[4]大别山地质公园是以大陆造山带构造-花岗岩山岳地貌为特征,是地学研究的天然实验室和造山带研究基地。因此我们将“造山运动”提炼为展览主题关键词,扩展原有大纲内容中造山带一部分内容,在“地质科普”部分与“走进大别山”部分内容中形成一个自然的过渡,引导参观者揭开大别山形成过程的奥秘。从而构建“地球的故事”“中国的脊梁——中国的造山带”“巍巍大别山——造山带上的画卷”内容框架,以此串联空间。使参观过程成为一个逻辑严密、趣味盎然的探索之旅。三大内容板块均将造山运动作为信息传播的主旨,一改原有展示策略中各部分孤立的内容逻辑。
二、空间形态的构建
空间设计是展览设计的重要工作,空间在作为展示设计的舞台的同时,也是展示设计与人们传送信息的媒介。[5]设计师通过对展厅内部空间序列、尺度、形态的调整,解决好文本大纲各内容单元之间统一与变化的关系。
不同的空间尺度给人不同的心理感受。狭长深邃的空间形态制造神秘感;空旷高大的空间形态易于激发观众探索欲 。改造前的大别山地质公园博物馆,空间大小尺度分配均匀,平淡无奇。改造后的展馆打破原有空间平衡,通过高大空旷、悠长曲折等多种空间形态表现主题。例如“地球的故事”展厅通过开敞式的空间形态,辅以太空的色彩基调与氛围,顶部天花布满光纤灯,仿佛满天繁星。展厅中间设置LED球幕,创意性打造“放眼看地球”展项,展示地球46亿年的地质演化历史。该展厅让参观者仿佛漫游于浩渺宇宙中,增强了展厅的神秘感,激发观众的探索欲。再例如博物馆二层空间,“巍巍大别山”章节中的“大别山形成过程”展厅,将大别山造山运动抽象化作空间形态,通过曲折的通道式展厅设计,搭配折面战墙造型与山体岩石肌理,引导参观者的参观观看方式,使其逐步探究大别山是如何形成的。
三、地域文化的营造
展示设计中的地域文化通过营造区别于其他地域文化的形式语言,可以引起受众群体的审美兴趣,唤起其情感共鸣,既符合展示信息传播的要求,又避免了展示设计形式语言趋同化及文化内涵缺失的倾向。[6]地质公园博物馆的设计尤其应体现出公园的地域特征。能够体现展示空间地域特征最为直接的方式就是材质的选取,此举还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博物馆施工过程中的人力物力损耗,节约成本。例如大别山地质公园博物馆的序厅设计,在诠释主题、空间形态以及材料选择方面都体现了地域文化。整个序厅的设计若大山大水般呈现出开张之势,中央矗立的形象墙,造型由大别山的山体等高线刻画。两侧墙面造型设计采用不同的岩石材质,表现大别山受板块碰撞逐渐隆起的形成过程。在材质选取方面,两侧上下部墙体采用大别山出产最具代表性的花岗岩与片麻岩,既反映了大别山的地质特色,也表现了展览主题。[7]
四、有效的展项设计
展项是呈现展示主题的最基本单元形式,同时,展项设计是空间内容情感传递的基本出发点,而且展项设计也是展示空间与参观者进行互动的基础。体验经济不断发展的当下社会。博物馆也“从强调静态的发展到动态的空间体验”[8]。综合了声、光、影像等多种表现形式的多媒体,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往静态的、平面化的观展方式,给参观者一种动态的、交互式的体验。笔者走访多家地质博物馆,发现这些馆无非是堆砌声光电;多媒体形式与展示内容结合不紧密;千篇一律地复制他人设计。磁悬浮地球仪几乎成为多数地质博物馆的“标配”。任何一个展项都是传递主题信息的单元,因此一味地追求视觉冲击力而滥用多媒体技术将会造成信息传递方面的一定缺失。
大别山地质公园博物馆中《地心的律动》这一展项没有复杂的技术成分,仅仅是将圆形投影屏放置于地面,从而改变参观者的观察视角,参观者仿佛向下探究地心的奥秘,体验立刻变得生动。以这种方式清晰地揭示了地球内部岩浆活动与造山运动之间的内容。不同的观看方式给观众不同的感受,也会对信息的接受的程度有不同影响,当展示内容与观看方式相匹配时候,就会达到较好的展示效果。[9]因此在展项设计上,与其说在信息传播载体上大费工夫,还不如将展示内容细细解读。
参考文献:
[1]周进.我国博物馆陈列设计思想发展研究[D].复旦大学,2013.
[2]潘红胜. 论地质博物馆的陈列艺术形式[C].湖南省博物馆学会.博物馆学文集2.湖南省博物馆学会:湖南省博物馆学会,1984:106-112.
[3]张东薇,查方勇. 浅议地质公园中的博物馆[C].中国地质学会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研究分会、三明市人民政府、福建省国土资源厅.中国地质学会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研究分会第22届学术年会暨泰宁旅游发展战略研讨会论文集.中国地质学会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研究分会、三明市人民政府、福建省国土资源厅:中国地质学会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研究分会,2007:127-130.
[4]陈宸.空间语义化下地质博物馆展示设计的情境营造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9.
[5]吴爱莉.展示设计中的空间意识——空间与展示设计关系浅析[J].装饰,1996(03):19.
[6]傅昕.地域特征在当代展示设计中的运用——以岭南地区展示空间为例[J].装饰,2013(01):42.
[7]梁雯.圖像作为一种构建空间的材料[J].装饰,2020(01):32.
[8]黄建成.空间展示设计[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9]汤善雯.互动设计在博物馆展示中的应用[D].南京艺术学院,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