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德明
摘 要:抵御地震灾害,做好资源环境保护工作,必须正视地震监测资源环境有关问题,加强地震监测工作,完善地震台设施,做好防震宣传工作,加大相关法律法规执行力度。本文将简单论述地震监测资源有关问题,并综合探讨解决方案,希望能为地震监测资源环境保护工作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地震;监测;资源环境;问题;保护工作
1 地震的基本概念
地震是指地球内部的任何突然震动,据调查统计,地球每年所发生的地震次数大约有500万次,可以说在平均不到10秒钟的时间内就有一次地震。然而,大多数都属于轻微地震,危害性较小。而且,大多数地震的成因与分布均可以用板块构造学和断层来解释。所谓“板块构造学”是将地球岩石圈(地壳与上部地幔)分为12大块及几个小块,漂浮并独立在软流圈上移动的学说,这个学说是地质科学的革命。每个板块是由洋脊处上涌的岩浆所生成的坚硬岩石组成的,在洋脊处板块分离。两个板块聚合处形成潜没带,其中一个板块被迫向下进入地幔。地球表面主要的地震和火山是沿着构造板块的边界产生。断层则是指地壳中岩石的断裂,地壳的挤压力或者张力是断裂两侧的岩石块发生相对位移。断层的长度可由几厘米或者数百千米,沿着断裂面的位移也可由不到几厘米到数百千米,大部分地震是沿断层的快速运动引起的。地震的规模与强度通常用里氏震级来表示,早在1935年,美国地震学家古滕贝格和里克特就提出了里氏震级这一地震强度单位,该震级属于对数关系,即每增加一个单位,代表强度(震波的震动幅度)增加十倍。强度接着转变成释放的能量,比起最初选定强度为零还要微小的地震,则给予负数。虽然这个震级没有理论上限,但最剧烈的地震没有超过9级的。从1993年开始,采用的震矩强度级对于大型地震更加精确,兼顾了断层滑动量、破裂面积大小和断层物质的性质,超过5级的地震均会造成极强的破坏。2008年,中国四川省汶川县大地震死亡人数多达69227人。此外,海底发生地震就很容易引发海啸灾害。地球上的地震主要分布在两个地带:第一条是环太平洋地震带,该地震带从太平洋东岸的智利环绕洋岸一直延伸到西南岸的印度尼西亚与新西兰。第二条是喜马拉雅—地中海地震带,该地震带西起地中海,经过土耳其、中亚细亚、印度北部、中国西南部一直到印度尼西亚和环太平洋地震带相接,这两条地震带上还分布着很多火山。目前,虽然尚未完全掌握地震的规律,无法从根本上消除地震带来的重大灾害,却已经发现了不少震前现象,例如在地震前,井水、地下水位、地应力、地磁均会发生变化,动物反映异常,家禽和家畜显得非常烦躁,天鹅不下水,东北虎呆头呆脑,频繁发生小地震,地表出现变形等。采取各种地震预测措施并加以预防可以尽量降低地震带来的损失,尽可能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2 地震监测资源环境有关问题
2.1 部分地方政府不重视地震监测资源环境工作
从整体上分析,当前部分地方政府只重视将“经济建设”作为中心工作,不是非常注重地震监测资源环境保护工作,没有为该项工作投入足够的资金与技术支持。其次,部分地方政府在修建地震台站的过程中会有意无意地破坏周围环境,台站设施不完善,不利于提升防震减灾效果。另外,部分地方政府未宣传执行地震监测环保工作的重要意义,未将防震减灾技能普及给广大民众,在很大程度上导致群众防震意识偏低。
2.2 相关法律法规执行力度不足
目前,国家尚未针对地震监测资源环境保护工作进行立法,导致该项工作无据可依。其次,地震监测部门未建立科学可行的监管机制,缺乏专业执法队伍,在日常工作中,无法运用法律手段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再次,当前部分地方政府未全面宣传地震监测资源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不少地震台站工作人员法律意识偏低,认为本职工作是做好地震监测工作,确保仪器的正常运转,与地震监测资源环境保护工作及其相关法律无关。
2.3 监测技术相对落后
和日本相比,中国地震监测技术还相对落后,特别是在部分偏远山区,地震台站设施依然趋于传统类型,未充分引入大数据监测技术和GPS技术,不能及时发现潜存的隐患,一旦发生地震,无法降低损失。
3 解决对策
3.1 发挥地方政府的宣传引导作用
全面解决地震监测资源环境保护工作问题,降低地震灾害损失,地方政府应充分发挥宣传引导作用,通过开设讲座、推送公众号、发布宣传手册等方式引导广大民众学习和认知《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和《地震管理条例》,不断提高全民抗震减灾技能,加强广大民众的地震监测资源环保意识。与此同时,地方政府应高度重视地震监测资源环境保护工作,为地震台站建设投入充足的资金,做好周边环保工作。
3.2 加强相关法律法规执行力度
国家应针对地震监测资源环境保护工作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执法力度,为地震台站配备专业执法队伍,确保地震监测资源环境保护工作有法可依。另一方面,要重视提高工作人员的法律意识,引导他们依法做好本职工作。
3.3 提高监测技术
提高地震监测技术,改善地震台站装备,必须充分引入大数据技术和GPS技术。从发展视角来看,2012年,联合国发布全世界已经步入大数据时代,大数据技术是继信息技术的新发展成果,该技术具有4V特征,分别是Volume(海量数据规模)、Velocity(数据高速流转)、Variety(数据类型多样化)、Value(数据价值巨大)。目前,大数据已成为一种方法论和价值观,引起了人类思维的变化和各行业的变革。通过分析和挖掘海量数据能够优化巨大产品服务体系,加强对产品的深度认知。从宏观层次来分析,大数据时代对人类思维的转变着重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人类在分析数据时不再只依据小样本数据,会借助大数据技术对所有相关数据进行深度分析;第二,不仅追求微观数据的精确性,而且注重宏观数据的洞察力;第三,不只关注传统因果关系,而且会辩证分析所有相关关系,并将分析结果应用于实践工作中。此外,大数据技术会应用先进的传感设备与超强的计算能力对现实世界、虚拟化世界与虚实相结合的世界中的海量数据进行深度挖掘与精确解析,做出正确的行为判断,制定最佳决策。对于地震监测资源环境保护工作来讲,运用大数据技术不仅可以获取准确的数据信息,而且可以对海量数据进行整合、分析与分类存储,制定完善的监测网络,及时了解资源环境、地表、地应力、地电、地磁、地下水含氡量和地下水位变化状况,有效增强监测数据的提取能力和分析能力,确保信息的准确性与完整性,为地震监测资源环保工作提供科学的参考方案。GPS技术集合了卫星技术、遥感技术和红外线技术的优势,能够全方位实施地震资源环境监测工作,确保仪器的正常运行,准确定位监测区域,及时发现异常变化,为防震工作提供准确参考方案。
4 结语
综述所述,全面解决地震监测资源环境保护工作问题,降低地震灾害损失,地方政府应充分发挥宣传引导作用,不断提高全民抗震减灾技能与地震监测资源环保意识;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执法力度,為地震台站配备专业执法队伍,确保地震监测资源环境保护工作有法可依;充分引入大数据技术和GPS技术,不断改善地震台站装备设施。
参考文献:
[1]王兰兰,张雪玲,何家斌等.地震观测环境对地震台地震记录的影响及对策[J].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2007(04).
[2]李超,周大为,吕坚等.浅谈如何加强地震台站监测设施和观测环境保护[J].山西地震,20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