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科 翁静 刘应良
【摘 要】目的:回顾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的解剖研究,浅析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制备的稳定性、合理性。方法:此次实验对象是5例健康成人下肢标本,回顾分析解剖实验中,腓肠内侧动脉穿支分布、数量、各端血管长度、部分层面血管外径。结果:5例下肢标本经解剖实验,共观测到12条腓肠内侧动脉穿支,平均2.4条;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离后正中线平均(2.81±0.87)cm、离腘皱褶下缘平均(9.13±3.96)cm,起始脉起始处外径平均(1.03±0.28)mm。12条穿支血管蒂总长度平均为(12.58±3.29)cm。结论: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穿支分布和数量解剖稳定,携带源动脉的血管蒂长度以及血管吻合口径理想,符合游离皮瓣移植需求的解剖学特点,为临床广泛设计应用提供了解剖学依据。
【关键词】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腘动脉;血管蒂
【中图分类号】R322【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8714(2020)09-0154-01
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MSAP)属于一种新的轴型游离皮瓣,也就是腓肠内侧管径细小的皮肤穿支血管供血的皮瓣,最早是在髌前软组织缺损修复中应用,逐渐在手足、口腔颌面部缺损修复重建中应用[1]。不过在国内针对MSAP皮瓣解剖研究甚少,无法为临床广泛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因此不利于更合理、更广泛的推广[2]。为了掌握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的稳定性及合理性,回顾分析5例健康成人下肢标本解剖实验情况,详情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5例健康成人下肢标本作为本次实验对象,其中女性2例、男性3例,年龄35-58岁,平均(43.62±4.43)岁。
1.2 方法
1.2.1 实验设备:①手术放大镜;②外科显微手术器械、普通手术器械;③精度为1mm的卷尺、精度为0.02mm的游标卡尺等测量工具;④数码相机;⑤注射器、胶管、红色颜料、氨水、乳胶等。
1.2.2 标本处理:先使用100-200mL生理盐水,对下肢标本进行股动脉血管冲洗,使用10-20mL 5%氨水生理盐水再次冲洗,将动静脉中的血液彻底清除干净。
1.2.3 乳胶配置:将80-100mL蒸馏水、10g红色颜料、100mL 50%乳胶液均匀混合,使用纱布过滤后待用。
1.2.4 标本灌注:在标本股动脉中置入导管,粗线结扎固定,之后将配置好的乳胶液,缓慢加压灌注到组末梢血管。灌注完成后,放置在-40℃深低温冰箱保存48小时,取出自然解冻后进行解剖实验。
1.2.5 標本解剖:解剖范围,上界限处于腘皱褶,下界线处于内踝上10cm处,前界限处于胫骨内侧缘,后界限处于后正中线。从后正中线进入,逐层切开皮肤、皮下组织、筋膜浅层,保证皮瓣充分游离,此部位的穿刺彻底暴露出来。将腘皱褶和后正中线交汇处设定为0点,横轴为腘皱褶、纵轴为后正中线,对浅筋膜中穿支的分布及走行、穿支数量、穿深筋膜处外径、穿深筋膜的位置。之后顺着穿支向源血管解剖,在放大镜及显微器械辅助下解剖肌内,游离血管束膜,将腓肠内侧动脉分离出来,并延伸到腘动脉。统计穿支蒂长、蒂部血管外径、血管蒂长。
1.3 观察指标
统计所有标本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类型、数量、血管蒂外径及长度、浅出点位置分布。
1.4 统计学分析
用SPSS23.0软件处理实验数据,定量资料行t检验,用(±s)表示,定数资料行x2检验,用(%)表示,P<0.05表示统计学意义成立。
2 结果
2.1 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类型、数量
5例标本经解剖实验,共计测量记录到12条腓肠内侧动脉穿支,有2例(40.00%)标本为3天、3例(60.00%)标本为2条,平均2.4条。所有穿支都是肌皮穿支,都是从腓肠内侧动脉外侧支发出。
2.2腓肠内侧动脉穿支血管蒂外径、长度
5例标本腓肠内侧动脉由腘动脉发出,起始处为腘皱褶上方 1-2 cm 处,起始外径1.84-2.35cm,平均(2.12±0.16)cm,从腘皱褶下方入肌,之后发出肌皮穿支2-3条以及多条肌支。12条穿支血管蒂总长度8.59-18.19cm,平均(12.58±3.29)cm,其中,各穿支起始处到深筋膜平均长度(3.85±2.29)cm,到腓肠内侧动脉起始处平均长度 (8.71±2.98)cm;穿支起始处外径为0.58-1.73mm,平均(1.03±0.28)mm;穿支深筋膜外径为0.49-1.17mm,平均(0.75±0.21)mm。
2.3 腓肠内侧动脉穿支浅出点位置分布情况
5例标本穿支出现位置为离后正中线0.7-3.9cm,离腘皱褶下缘3.3-16cm范围内。各穿支离后正中线平均(2.81±0.87)cm,离腘皱褶下缘平均(9.13±3.96)cm。第1穿支离后正中线平均(3.25±0.98)cm,离腘皱褶垂直距离平均(5.88±2.12)cm;第2穿支离后正中线平均(2.69±0.34)cm,离腘皱褶垂直距离平均(10.57±3.25)cm;第3穿支离后正中线平均(1.82±1.45)cm,离腘皱褶垂直距离平均(14.46±3.62)cm。
3 讨论
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移植,对组织缺损重建有着重要作用,能最大程度减少对皮瓣供区的破坏损失,有效改善受区功能、外形[3]。在皮瓣移植领域,穿支皮瓣开辟了新的微创移植方式,近些年来成为国内外医学研究热点。尽管国外有着较多的研究报道,但是国内研究进展缓慢,解剖研究相关报道甚少,本次通过红色乳胶灌注,对5例健康成人下肢标本展开显微解剖和观察测量。结果显示,腓肠内侧动脉起始于腘动脉,腘皱褶上方 1-2 cm 处,起始部外径平均为(2.12±0.16)cm;穿支条数平均为2.3条,其中3例标本为2条穿支、2例标本为3条穿支;穿支源于主干发出处的平均外径为(1.03±0.28)mm,穿支穿出深筋膜处的平均动脉外径为(0.75±0.21)mm,各穿支从起始部位到深筋膜的平均长度为(3.85±2.29)cm。研究表明,穿支具有外径细小、血管蒂较短、出现相对恒定等解剖特点。穿支血管蒂长度平均为(12.58±3.29)cm,符合临床中带蒂转移或游离移植的切取长度要求。腓肠内侧动脉起始处血管外径平均为(8.71±2.98)cm,符合显微外科血管吻合要求。
综上所述,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穿支分布和数量解剖稳定,携带源动脉的血管蒂长度以及血管吻合口径理想,符合游离皮瓣移植需求的解剖学特点,为临床广泛设计应用提供了解剖学依据。
参考文献
[1] 林光豪, 陈芝武, 郑钧水,等. 游离腓肠内侧动脉穿支肌皮瓣修复骨髓炎创面[J].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2019, 35(12):1234-1239.
[2] 孙秋望月, 叶金海, 李中连,等. 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的应用解剖及临床研究[J].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18, 016(006):505-510.
[3] 欧昌良, 周鑫, 邹永根,等. 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四肢软组织缺损[J]. 创伤外科杂志, 2018, 020(006):404-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