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证”故事:一幅漫画引发的思考

2020-10-09 11:14魏飞
历史教学·中学版 2020年9期

关键词 史料获取,史料辨析,历史漫画

中图分类号 G6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0457-6241(2020)17-0062-06

随着高中新课标的制订,“史料实证”成为历史教学界的热词。各类公开课上,如果不出示十几段材料,好像就无法显示执教者的水平。但是,有史料就证、曲解史料等情形也屡见不鲜,如果不能对所选用的史料加以辨析,就会有意或无意地犯下各种错误。在利用一幅漫画时,笔者就有过类似教训。

笔者偶然发现一幅漫画(见下图),感觉与“绥靖”有关。再想到史料实证素养的基本要求是“能够从所获得的史料中提取有关的信息”,我决定用此漫画来训练学生,实践过程如下。

(一)设问:写出漫画的寓意;你如此判断的理由有哪些?

(二)学生解答列举

1.第一类

学生1:

寓意:有时候好心可能会害了自己。

理由:①穿西装的男子椅子下有个炸弹,另一位服务员装扮的男子手里拿着导火线。②穿西装的男子已经伸手掏出他胸口口袋中的火柴盒了。③从题目中可以看出服务员装扮的人正在向那位西装装扮的人借火柴。

学生2:

寓意:没有触犯到自己利益的时候向敌人递上一根火柴,结果可能会让自己被炸。因此不要过度欣赏自己的实力,也许世界格局已在悄然改变。

理由:①光头男子手里捏着炸弹的导火索,炸弹在黑衣男子的椅子下。②黑衣男子跷着二郎腿看自己年轻时的画像。

2.第二类

寓意:距离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仅差一个导火索。

理由:时间1938年,德国出兵吞并奥地利,割苏台德区,椅子下藏有未引爆的炸弹,手里拿着一根引爆绳。

3.第三类

寓意:批评英法的绥靖政策,表达对放纵侵略行为的担忧,呼吁改变对德政策,表现了绥靖政策必将引火上身。

理由:①题目中所给的时间。②图中白衣人的形象膀大腰圆,身体强健,穿了一身德国军服。③黑衣人穿着英国绅士常穿的服装,座下藏着一枚炸弹。黑衣人正准备递给白衣人火柴。④作者在英国伦敦的《标准晚报》上刊登漫画,应是站在英国的立场上。

4.第四类

寓意:讽刺二战前夕英国首相张伯伦采用绥靖政策,满足德、意的利益以图自保,为德国发动二战提供帮助,最终将会给英国带来巨大灾难。

理由:①时间为1938年,二战爆发前夕,慕尼黑会议,英国绥靖政策达到顶峰。②这个人长得像英国首相张伯伦。漫画是在伦敦的《标准晚报》上发表。③大屁股大胡子的人像是德国人,看起来好像是个坏人。④从漫画描绘的事情来看,就是英国绥靖政策将会带来的后果。

(三)老师讲解

1.漫画的关键信息需要背景解码:(1)坐在椅子上的人是英国首相张伯伦。(2)站立的穿军装的人体形硕大,上衣底部的英文DICTATORSHIP意为独裁,代指法西斯德国等政权。(3)时间是1938年,绥靖政策发展到顶峰。(4)伦敦《标准晚报》是一家英国报纸。

2.第一类学生根本没有进行或没有能力进行背景解码。“澳大利亚丛林中的居民识别不出《最后的晚餐》的主题;对他们而言,这幅画所传达的思想只不过是一次令人兴奋的聚餐而已”。①

3.第二类学生没能理解“麻烦您借给我一根火柴,可以吗?”的真正寓意,脱离漫画主题,泛泛而谈1938年欧洲的局势。

4.三、四类学生的主要差别在于,能否识别张伯伦的漫画形象。如何对这类艺术化图像进行解码,是学生面对的一大难题。好在高考试题的关键信息多与教科书有关联,学生需要熟悉教科书中一些常见而又重要的图像。

如此讲解之后,笔者和学生都感觉挺好。但之后,一些疑问越来越浓:这幅漫画发表的具体日期是什么时候?确定是在批评慕尼黑会议吗?张伯伦拿在手里的相框中的人是谁?我决定去查查这幅漫画发表的具体出处,进而找寻答案。

(一)何时发表?

查找外文史料的出处遇到很多困难,笔者使出浑身解数,用了很长一段时间,苦苦搜寻这幅漫画。

1.搜索引擎

在“读秀”“中国知网”等资源库中搜索“戴维·洛”之后,发现其英文名字为David Low,常被译为大卫·罗。有文章介绍说:

大卫·罗是世界著名的政治漫画家。他是政治漫画创作的佼佼者,称得上是继杜米埃(19世纪法国著名的政治漫画家、油画家)之后的又一位大师。远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英国舆论就把大卫·罗誉为“英语世界公认的、最有影响的政治讽刺漫画家”。②

但是,在这些搜索引擎中都无法找到《麻烦您借给我一根火柴,可以吗?》这幅漫画,于是笔者又转向图书和期刊等资源库。这幅漫画发表于1938年,那个时期的中国期刊、报纸会不会转载呢?

2.图书、期刊数据库

(1)国内期刊数据库

笔者分别以大卫·罗、David Low为关键词搜索,发现《七年来的希特拉》(载《耕耘》1940年第1期,共9幅漫画)、《德国人是怎样长大的?》(载《第二次世界大战画报》1940年第4期,共12幅漫画)等文章,但是都没有这幅漫画。

(2)“CADAL(大学数字图书馆国际合作计划)数据库”

搜索后发现大卫·罗的3本漫画作品集:

《凡尔赛以后的欧洲》(时代书局,1940年),刊载了大卫·罗于1920年3月8日至1939年9月20日发表的100幅漫画,没有这幅漫画。

《笔征希特勒》(沈默译,时兴潮社,1940年),刊载了大卫·罗1933年至1939年的32幅漫画,还是没有这幅漫畫。

《外国漫画家丛刊七:大卫·罗》选取了大卫·罗在20世纪30—50年代创作的147幅漫画,其中第44幅就是这幅漫画,编者注解为:

张伯伦坐在椅子上,腿上搁着艾登头像,张伯伦上衣有“民主”字样,墨索里尼的军服上有“独裁”字样。此画发表于“慕尼黑事件”前不久。①

这是一个重大进展,它揭示了漫画中人物形象及大致发表的时间。但是,“发表于‘慕尼黑事件前不久”这句话显然并不是具体日期。

3.“美国国会图书馆(Library of Congress)数据库”

笔者将此漫画发给一位正在美国读研的学生,随后她发来一个网址链接,点击后进入的页面可以获取此漫画的一些重要信息:

Title:British cartoon, “Would you oblige me with a match, please”, showing Mussolini getting match from Chamberlain with which to light fuse to bomb under Chamberlains chair.

Notes:Repr. of drawing by Low, Feb. 25, 1938.②

可译为,标题:英国漫画,“麻烦您借给我一根火柴,可以吗?”显示墨索里尼将从张伯伦处得到火柴,以点燃张伯伦座椅子下的炸弹。

注解:大卫·罗创作,1938年2月25日。

这里显示出此漫画发表的具体日期:1938年2月25日。此外,与《外国漫画家丛刊七:大卫·罗》相同,这一资源库也证实了漫画中人物有张伯伦和墨索里尼。由此,笔者马上判断出,这幅漫画不可能是批评慕尼黑会议的,在初次利用时,学生和我都犯了想当然的错误。接着两个问题跳了出来:

1.漫画家为什么把艾登头像放进相框中?是何寓意?

2.1938年2月25日前,英国和意大利发生了什么事情,张伯伦和墨索里尼有什么交涉,促使大卫·罗创作了这幅漫画?为解决这些问题,我继续找资料、搜信息。

(二)为何创作?

1.英国卡通档案馆(British Cartoon Archive)

受学生启发,我开始侧重在英文数据库中搜索“Would you oblige me with a match, please”,在“英国卡通档案馆”中发现这幅漫画,其中发表日期、漫画中人物注解与美国国会图书馆数据库的信息相同,另外还提供了一个重要背景信息:

Notes:News:21 Feb. Anthony Eden resigned tonight from the post of Foreign Secretary. He told Mr. Chamberlain:“I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conscious of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us.”③

可译为,注解:新闻:2月21日,今晚安东尼·艾登辞去了外交大臣一职。他对张伯伦说:“我越来越意识到我们之间的分歧。”

至此,关于这幅漫画的相关信息可以小结如下:1938年2月25日,伦敦《标准晚报》刊登大卫·罗的这幅漫画,画中人物分别是艾登、张伯伦和墨索里尼。相关背景是,因与英国首相张伯伦存在严重分歧,2月21日艾登辞去外交大臣职位。

由此看来,艾登辞职事件是这幅漫画创作的主要背景,必须加以了解。

2.背景解读:艾登辞职

(1)《艾登回忆录》

这一两天中(1938年2月16、17日),我越发相信,特别是我们的秘密情报使我越发相信,希特勒想夺取奥地利,墨索里尼曾给予默许。因此,我更不想此时在罗马举行谈判。希特勒正在向维也纳进军,墨索里尼正在加强他在西班牙的军队,并要求承认他在阿比西尼亚的统治,我们在这个时候举行罗马谈判,简直是自讨其辱。④

使我不能继续当张伯伦的外交大臣的,不是时机问题,不是性格不同,也不是年龄上的差距,更不是有时起些作用的任何次要的影响。使我们分道扬镳的分歧,是那些对外交活动的成功随时皆起决定作用的东西。它们包括这样的主张:一个民主大国在和一个军事独裁国家进行谈判时,在有证据证明独裁者将会履行他已向民主国家做出的保证以前,不应卑躬屈膝地追求新的谈判以掩盖长期存在的分歧。如果这个民主大国由于软弱,或是由于缺乏耐心,不按这一条办事,那么其他国家亦将如法炮制。结果,潜在的朋友各行其是,民主国家人心惶惶,莫知所措,独裁者们则会在决定性的时刻低估民主国家的坚强意志。①

(2)《第二次世界大战通鉴》

1937年5月张伯伦入主唐宁街10号后,积极推行避战求和,对德妥协的绥靖政策。而英国集体安全和集体行动的主要倡导者、外相安东尼·艾登,则主张加强同英法联合,同苏联建立密切关系,对德国实行强硬政策,从而与张伯伦严重对立。张伯伦一心想把外交领导权控制在自己手中,使自己的绥靖政策得以顺利实施,经常背着艾登插手外交事务,使得二人关系日趋紧张。1937年7月,张伯伦撇开艾登,约见意大利驻英大使格兰迪,并写私人信件给墨索里尼,表示愿意在承认意大利占领埃塞俄比亚的前提下改善英国与意大利的关系;而作为外交政策的決策者,艾登主张把承认意大利在埃塞俄比亚的地位作为和意大利全面解决地中海问题的一个筹码。11月,哈里法克斯勋爵这位艾登的继任者,在张伯伦的热烈赞同下,去德国访问希特勒,艾登对此大为不满,认为这与英国对德外交强硬政策不符,当艾登对英国军备扩充迟缓表示担忧时,张伯伦甚至呵斥他回去吃片阿司匹林。1938年1月11日,美国总统罗斯福致信张伯伦,表示美国计划邀请一些国家的代表到华盛顿召开世界会议,讨论国际局势。罗斯福的建议要首先与英国达成协议,并事先通知法德意三国。艾登和英国驻美大使主张接受罗斯福总统的提议,但张伯伦害怕德意会以此作为发起战争的借口,要美国考虑暂缓采取行动。为促进英国和德意的妥协,张伯伦极力主张承认意大利对埃塞俄比亚的占领。1938年2月,艾登和张伯伦在英意会谈问题上分歧激化,张伯伦不顾艾登的强烈反对,决意要和意大利在罗马举行一般性会谈。2月20日,当内阁一致同意张伯伦的建议后,艾登因张伯伦不等西班牙问题的解决即决定向意大利谋求妥协而以辞职表示抗议,张伯伦随即任命哈里法克斯勋爵接任外交大臣。②

由上可见,1937年5月后,英国首相张伯伦对德、意施行绥靖政策。为缓和英意关系,1938年2月,张伯伦主张承认意大利对埃塞俄比亚的占领,和意大利在罗马举行一般性会谈。鉴于墨索里尼在西班牙、埃塞俄比亚的侵略行动,艾登主张把承认意大利在埃塞俄比亚的地位,作为和意大利全面解决地中海问题的一个筹码。因此,他强烈反对罗马会谈,与张伯伦发生冲突,1938年2月20日辞去英国外交大臣职务。

在此背景下,大卫·罗创作了这幅漫画,以艾登辞职为切入点,讽刺张伯伦对墨索里尼的“绥靖”举措,会把张伯伦政府和英国置于死地。

这样的解读,符合大卫·罗的创作意图吗?遗憾的是,我没能找到作者对这幅漫画的解读文字,只好用旁证来验证了。

(三)旁证

1.大卫·罗的政治倾向

30年代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以敏锐的观察力,辛辣、幽默的画笔深刻地揭露了德、意、日法西斯的侵略活动,尖锐地抨击了英、法政府纵容侵略者的“不干涉政策”……这位勇敢正直的画家,从30年代起,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一直将其画笔作为反法西斯的利剑,猛刺德、意、日法西斯侵略者!③

罗的漫画批评了希特勒和墨索里尼,导致他的作品在德国和意大利被禁止。战后发现,1937年德国政府要求英国政府“与臭名昭著的罗进行讨论”,以期“给他施加影响”,以阻止他的漫画对绥靖政策的攻击。哈里法克斯勋爵于1937年正式访问德国时被告知,希特勒对罗的漫画深为不满,而其刊登的报纸《标准晚报》,在德国被禁止了。哈里法克斯回到伦敦后,他传召罗,并告诉他,他的漫画正在损害首相的绥靖政策。①

2.大卫·罗的相关漫画

(1)“...He took water and washed his hands... ”(他取水洗了手)②

解读:画中人物分别为张伯伦和墨索里尼,英文单词意为地中海、西班牙、阿比西尼亚(埃塞俄比亚)。

背景新闻:1938年4月16日,罗马,英、意签署一项协议,英国同意正式承认意大利在阿比西尼亚(埃塞俄比亚)的征服是合法的。作为回报,意大利同意在西班牙内战结束时从西班牙撤军。该协议将在西班牙内战结束后实行。这是一个交易。③

(2)Good old Italian hospitality(美好而古老的意大利式款待)

解读:张伯伦手提皮箱上写着“英国人民的前途”,臂下夹着希特勒签字的保证书“我将老老实实”,注意墨索里尼腰后有利刃一把,他后面是墨索里尼的女婿齐亚诺,桌上有黑色饮料(毒药)和手枪。这些细节暗示张伯伦进了黑店。④

背景新闻:1939年1月11日,罗马,张伯伦和外交大臣哈里法克斯访问墨索里尼。⑤

至此,我们可以比较稳妥地得出结论:图1所示《麻烦您借给我一根火柴,可以吗?》这幅漫画,发表于1938年2月25日,是大卫·罗揭露法西斯国家侵略罪行、批评英国绥靖政策系列漫画中的一幅。漫画创作的背景是艾登辞职、英意即将在罗马举行会谈。在初次利用这幅漫画时,我们解读为批判张伯伦的“绥靖”,虽然大体不差,但背景新闻和“绥靖”对象却搞错了。

一番辨析之后,如何利用这幅漫画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呢?

(一)史料信息获取与解读

材料:《麻烦您借给我一根火柴,可以吗?》(图略),戴维·洛,伦敦《标准晚报》,1938年2月25日。

注:(1)图中坐着的人上衣底部的英文是DEMOCRACY,意为民主。站立的人上衣底部的英文是DICTATORSHIP,意为独裁。(2)在当时,读者能马上辨认出图中人物分别为刚刚辞去英国外交大臣职务的艾登、英国首相张伯伦和意大利领导人墨索里尼。

(1)从漫画标注中能获取哪些信息?

(2)这些人物代表什么?

(3)为什么站着的那个人物看起来那么高大?

(4)站着的那个人手里面拿的是什么?和它连在一起的又是什么?

(5)坐着的那个人正在做什么?

(6)这幅漫画要告诉我们什么?①

(二)史料辨析

1.示范

逐步出示以下问题:

(1)写出上幅漫画的寓意,你如此判断的理由有哪些?

(2)结合漫画创作的时间,你如何判断这幅漫画的寓意?

(3)结合漫画中的人物,来判断这幅漫画的寓意,还需要知道什么背景知识?

(4)为准确判断这幅漫画的寓意,你还需要知道哪些史实?

(5)从这一案例中,你能获得关于史料实证的哪些体会?

2.练习

材料:(2012年浙江高考文综卷第22题)右边漫画提供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其中不能读出的是

A.“霸王行动”开始,欧洲第二战场开辟

B.盟军登陆西西里岛,墨索里尼政府垮台

C.被困于突尼斯的德意军队投降,北非战争结束

D.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和库尔斯克战役沉重打击德国

答案:A

问:结合上一案例中获得的体会,从史料实证的角度,评析此题存在的问题。

就笔者个人体会,中学老师进行史料实证教学时,一般会经历史料搜寻、辨析和利用三个环节。在搜寻环节,由于条件限制,中学老师所引史料往往是辗转摘抄而来,容易脱离其原始语境。更令人担忧的是,许多老师忽视史料辨析,在利用史料时容易曲解史料,甚至有史料就证,以致給人留下印象:史料实证无非就是通过眼花缭乱的方式让学生得出老师想要的结论。

当下,搜寻史料很是便利,我们应利用各种电子资源库,尽力增大史料搜寻面。同时,要特别重视史料辨析,在选用史料时,要对史料的创制意图、流变过程、语境等加以关注。正如有些学者所说:

该史料何人而写?何种类型?何时而写?何地而写?该史料是一手史料还是第二手史料?作者的观点是什么?该史料为什么目的而写?它有多可靠和多值得信任?

该史料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其历史背景?(当时的价值观和经历)该史料是关于什么(主题)?该史料是如何组织和建构的?该史料假设了什么?该史料遗漏了什么?它缺少了什么?它缄默了什么?根据该史料,你能得出哪些初步结论?有没有其他史料支持或加强它?基于该史料,你想提出哪些问题?②

如此,我们或许会少犯一些有意和无意的错误,真正将史料实证素养落在实地。

【作者简介】魏飞,中学高级教师,宁波滨海国际合作学校历史教师,主要从事中学历史教学和命题研究。

【责任编辑:豆艳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