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见性干预对急诊外科患者安全转运的影响

2020-10-09 10:07丁美佳
健康之友·下半月 2020年9期

丁美佳

【摘 要】目的:对急诊外科病人进行预见性干预,分析与探讨预见性干预对患者院内转运安全管理的影響。方法:将我科2018年1月-3月收治的382例急诊外科患者分为对照组,2018年4月-6月收治的382例急诊外科患者分为观察组,两组病人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无明显差别(P>0.05),根据我科病人特点,设置转运风险评估表,通过提前评估转运病人存在的风险,采取具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以提高患者安全转运率。结果:病人安全转运率得到提高。 结论:提前对转运病人进行风险评估后,对低危人群采取常规的安全护理,节约了护理资源;针对高危人群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性措施,保障了患者的医疗安全,减少了转运途中危险事件的发生,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降低了医疗纠纷的发生率;预见性干预在急诊外科患者的安全运输中起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预见性干预;患者安全;院内转运;急诊外科

【中图分类号】R47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8714(2020)09-0097-01

我院急诊外科因工作量大,患者病情复杂且危重,在病人外出检查、手术、转科等过程中,发生管道脱落、跌倒、呼吸道阻塞、甚至死亡等危及生命的风险很高,因此患者的安全管理显得尤为重要;通过预见性的干预,可降低转运风险,保障患者安全,现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科2018年1月-3月收治的382例急诊外科患者分为对照组,2018年4月-6月收治的382例急诊外科患者分为观察组,根据病人主要诊断,将对照组分为头部外伤55例,颈部25例,胸部外伤 120例,腹部外伤50例,脊柱外伤20例,骨盆外伤50例,双上(下)肢外伤62例,观察组头部外伤55例,颈部外伤25例,胸部外伤116例,腹部外伤55例,脊柱外伤24例,骨盆外伤47例,双上(下)肢外伤60例,两组病人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无明显差别(P>0.05),具有可比性。

方法对照组采取常规安全管理,观察组在传统安全管理的基础上,采取以下措施:

1.2.1转运前评估:观察每位转运患者的病情,测量生命体征,检查各引流装置的位置是否正确,连接是否紧密,引流是否通畅;根据我科病人特点制定转运风险评估表,对每位转运病人进行评估;对高危人群如神志不清,病情危重生命征不平稳,合并严重内科疾病,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醉酒,孕妇以及存在血栓高危者等,在病人或家属签署危重病人搬运知情同意书后,进行下一项评估;确保输液通道为外周留置针或中心静脉置管,并且输注通畅,当病人出现肢体从远心端向近心端发展的凹陷性水肿,并伴有浅静脉充盈,皮肤青紫及潮红等为静脉瘀滞所致[1],为血栓高危者,查看病人D2聚体、凝血酶原时间及双下肢血管B超结果,佩戴高危标识,并由熟练掌握各种抢救技术的护士及医生陪同。

1.2.2用物准备:为高危者准备氧气、心电监护、夹板、颈托、脊柱固定板、铲式担架、输液器,各种抢救药品等。

1.2.3陪同人员条件:转运高危病人,护士需由在急诊科工作3年以上,护师及以上职称者,医生为工作1年以上人员担任。

1.2.4途中的护理:在病人搬运上担架后,再次检查各固定板、引流管是否固定稳妥,输液是否通畅,氧气是否有效吸入;对神志不清、烦躁者,给予约束,遵医嘱运用镇静药;为病人安置舒适体位,确保病人头部在担架大轮侧,颅脑外伤者取头高足底位,对于腹部外伤的患者取仰卧位,腹部保持松弛状态以减轻伤口疼痛[2];对心衰病人取坐位,最好为轮椅转运;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触摸头部及四肢皮肤温湿度,按甲床判断末梢再充盈时间[3];以观察体表血液灌流情况,留置尿管病人观察尿量,间接观察内脏血液灌流情况;转运过程中呼唤病人并与之交谈,借以观察病人神志,同时做好病人心理护理,消除其紧张情绪,增进护患关系。

1.2.5转运用物维护:氧气袋每次用后充满,各种抢救药品用后及时补充,抢救药品、器械专人定期检查,检查数量、放置位置、有效期以及性能是否完好,充电备用等,确保随时取用。

2 结果

将两组患者在采取预见性干预前后,病人发生治疗延误、输液渗漏、管道脱落、投诉纠纷进行比较值 df 渐进 Sig. (双侧)Pearson 卡方 8.648a 3 .034有效案例中的 N 315其中P值为0.034<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预期干预有效。

3 讨论

通过提前对转运病人进行风险评估,对低危人群采取常规的安全护理,节约了护理资源;针对高危人群采取具有针对性的预防性措施,保障了患者的医疗安全,减少了转运途中危险事件的发生,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降低了医疗纠纷的发生率,同时也提升了我们的护理服务水平,提高了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 郭春红 特别健康[J].2018,24,153.

[2] 高仁爱 倪娟娟 何春雷等 中医药管理杂志[J].2017 ,125(2): 95-97.

[3] 闫君艳 于娜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J].2015,53,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