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信息栅格的雷达协同探测技术分析

2020-10-09 11:13黄正武李加能
科学与信息化 2020年27期
关键词:雷达

黄正武 李加能

摘 要 在雷达传感器领域中,实现协同探测至关重要。根据军用雷达传感器的需求分析,使用信息栅格技术能够有效依托高速宽带网络来实现更加优质的协同探测功能。在应用信息栅格技术时,也需要掌握科学的方式方法,做好体系结构以及技术架构的设计,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发挥信息栅格技术的优势。

关键词 信息栅格;雷达;协同探测技术

信息栅格相关概念最初源于美国国防部,相对来说是一个比较庞大的系统。其中主要满足了军事战略发展的需求,能够集成收集信息、处理数据、存储数据以及分发和管理信息的众多功能。该系统能够实现正常运转必须基于十分庞大的探测装置,建立起高效、快速反应的系统体系。从相关研究报告中可以发现,栅格技术将成为未来分布式计算机发展的重要方向,引起相关行业的变革[1]。

1关于信息栅格的概述

信息栅格技术作用的发挥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高速宽带网络,所建立起的雷达协同探测系统比较庞大,涉及陆、海、空三个领域的各种情报信号,然后通过信息栅格节点来进行资源共享,实现协同配合。那么这样就实际上得到了比较完善的雷达情报系统一体化网络,能够更好地满足现代战争的实际需求。从具体优势看来,能够更好地克服地理位置存在差异的缺陷,即使是不同体质的雷达也能够通过统一的数据格式来实现信息互通,那么就有利于开展协同跟踪控制。对于信息接收者来说,只需要通过特定的规则就能够控制较大范围内的雷达系统,信息接收更加宽广。在雷达信息栅格体系方面,目前已经经过了大量的实践探索,相关经验也已经比较丰富,并且一些国际组织也纷纷提出了具有开放标准的技术规格和标准,使得基于信息栅格的雷达协同控制技术实现具备了有效契机。

在接口定义方面,需要使用Web Services技术来实现,以此为基础来搭建一个特定的运行平台,满足相关功能的控制以及逻辑控制需求。对于雷达站来说,所有的信息资源都需要经过特定的封装处理,这样有利于提高信息的保密程度,但是具有访问权限的情报需要者也能够通过设定好的渠道来获取其中的信息,这样就达到了一种协同配合作战的效果。但是雷达信息栅格所组建的网络也相对比较松散,这也就决定了需要以网络中心来进行控制,有序地提供各种公共服务。那么即使在一些意外情况下,某一个雷达节点被破坏,通过特定的规则来进行协调,也能够发挥其他节点的功能,提高了雷达协同探测系统的运行效果[2]。

2雷达信息栅格的重要点分析

2.1 雷达站栅格节点

首先从功能的角度来进行分析,也就意味着需要雷达站三个节点对外提供雷达情报共享服务,雷达站在运行的过程中,实时采集各种情报信息,并且通过特定的规则来进行處理,获取这些情报背后的具体含义,然后通过共享的方式来传递至特定的情报使用者。并且在控制雷达服务方面,只有具备相应的权限者所发出的控制指令才是有效的,其中就包含了雷达的具体转速、发射频率等方面。并且在雷达信息部署服务方面却要进行妥善的处理,以便能够更加高效的共享雷达情报资源。其次是需要在雷达控制权限方面做好处理,建立起相应的用户列表,那么只需要查询是否在用户列表以内就能够决定是否分配雷达控制权。保存在雷达共享用户列表中的成员就能够接收到所发送的一些共享信息。

2.2 情报处理节点

所提供的共享雷达情报要经过共享服务系统,并且对相关的信息进行融合处理。在系统接入方面,情报处理节点要想实现对大量数据的实时处理,也必须要具备相应的访问权限来请求一定的雷达资源。考虑到雷达协同探测系统的运行需求,要能够针对情报站节点具体的资源访问服务进行分析和优化,使得整个情报节点的资源管理更加高效。在面向用户方面,为了提高便捷性以及数据访问的可靠性,可以提供GUI访问接口。

2.3 信息传输

由于整个雷达协同探测系统中的雷达站点比较多,那么也就意味着整个系统中的信息传递相对比较复杂。在雷达站获取到雷达情报之后,接下来就经过信息传输栅格网络,自此之后就能够根据情报的具体状态以及用户具体的访问权限来有针对性的实现信息的传递,这一过程是动态的,也能够根据具体的需求来进行改变[3]。

2.4 相关思考

在传统的雷达网络中,整体的信息传递效率是比较低的,并且在某一些雷达站点出现故障之后,就有可能整个系统都受到影响。并且在信息传输共享方面,体现出了极强的透明性。那么就无法实现协同跟踪目标,所建立起的一体化雷达系统实际上成效有限。在发挥出雷达信息栅格的作用之后,就能够更加高效的实现雷达情报的共享,有利于雷达站点之间相互提供信息支持,共同完成特定的协同跟踪任务,整个系统的运行效率比较高,资源利用率比较可靠。并且雷达信息格栅所经过的各项信息资源都经过了特定的封装处理,信息安全性更加可观,这也很好地满足了军事领域的信息保密需求。在信息使用方面,提供了标准统一的服务调用接口,那么只需要具备相应的访问权限,就能够访问到雷达信息格栅上的任意节点,具备极强的可行性[4]。

3结束语

本文对基于信息格栅的雷达协同探测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总体来看,基于信息栅格的雷达协同探测系统运行效率比较高,有利于实现一体化管理,在信息共享方面能够更加安全可靠,根据系统用户的不同需求提供相对应的信息服务。这些优势也很好地满足了未来海陆空一体化管理的要求,使得雷达组网能够发挥出更强的作用。同时也应当进一步加强信息栅格技术方面的研究,根据我国战略需求来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和优化,更好地满足我国国防战略的发展需求,有效提升我军的协同作战能力。

参考文献

[1] 郭凯德.组网雷达协同探测技术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9.

[2] 何婷婷.双机协同目标检测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8.

[3] 胡晓青,袁大天.雷达协同探测能力评估试飞技术[J].中国科技信息,2018(9):31-32,34.

[4] 任清安,吕春燕.雷达光电智能协同探测技术研究[J].雷达科学与技术,2016,14(2):173-177,183.

猜你喜欢
雷达
隐形飞机哪里躲
为什么远警雷达被称为“千里眼”
卡尔曼滤波在雷达目标跟踪中的应用
卡尔曼滤波在雷达目标跟踪中的应用
高尔夫GTI后驻车雷达—直报警
中国雷达工业发源地
班上的“小雷达”
APG—83开始在F—16V上进行飞行测试
能分身的雷达
好雷达,不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