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铭琳 梁仲明 杨驱涛
中小学礼仪教育是指学校通过课堂教学、校内外活动、日常管理、家校共育等形式对中小学生进行个人礼仪和交往礼仪的行为规范与准则的教育。礼仪教育注重的行为规范既是道德素养的体现,也是道德实践的载体。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荔湾实验学校(以下简称“科校”)坚持探索以尊重为核心理念、注重在细节上下功夫的礼仪教育,带动学校整体发展和品牌的快速提升。
一、以礼之美、铸魂育人的目标定位
学校成立之初,就定位为建设有人性、有温度、有故事、有美感的新样态学校。在建设新样态学校的目标驱动下,学校以培养适应新时代需要的具备家国情怀、文化素养、交往能力、科创精神的高素质人才为育人目标。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凸显学生的儒雅气质、营造和谐温暖的学校文化氛围,学校以“以礼之美、铸魂育人”为礼仪教育目标,深挖礼仪教育的内涵和功能。
1. 提高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学生的儒雅气质
礼仪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在人际交往中,礼仪不仅反映着一个人的交际技巧和能力,更反映着一个人的气质、风度和教养。通过礼仪教育,不仅可以教会学生懂礼貌、讲道理、做文明人,还能提高学生与人沟通、交往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文明程度,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儒雅风度和良好形象。
2. 拉近师生关系,营造和谐温暖的学校文化氛围
建设新样态学校,融洽的师生关系是重要基础。对教师、家长进行礼仪的熏陶,加强礼仪教育可以使他们的人格魅力和表率作用更加凸显,从而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而学校礼仪教育的终极目标在于创设一种和谐而温暖的学校文化氛围,通过各种形式的礼仪教育活动,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滋养师生的心灵。
3. 擦亮学校品牌,促进学校整体提升和高品质发展
对师生进行礼仪教育,使文明礼仪的内涵不断深入师生心中,并外化为自觉的行为。一支气质儒雅的教师队伍和一个彬彬有礼的学生群体,是一所学校对外流动的名片。通过礼仪教育,在校内外展示师生的语言美、行为美和气质美,也是学校高品质发展的重要途径,更是一所新学校迅速提升学校品牌,从而促进学校办学水平整体提升的重要基石。
二、尊重为核、细节为功的实践作为
为了使礼仪教育成为学校育人的有效举措,科校的礼仪教育以尊重为核心理念、从细节处发力作为,注重在传统礼仪教育的范畴内探索实践新路径。特别是在一系列礼仪教育的课程设计和活动实施中,处处体现尊重每个个体的平等人格、在实施环节和解决具体问题方面注重细节指导,让礼仪教育生发于心、外显于行,凸显较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 从常规着装和社交礼仪中挖掘新内涵
改变校服穿着习惯,教会学生着装礼仪。要提高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着装礼仪的教育必不可少。与许多学校不同,科校在校服的穿着上,要求学生日常穿着常服(传统意义上的礼仪服作为学生日常穿着的服装,称为常服)进入课室学习,上体育课或者做运动时才需要更换运动服。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懂得着装也需要区分场合。当学生穿着常服上课时,更懂得通过衣着也能表达对别人的尊重。常服是学校管理者和部分家长代表在学校筹备阶段亲自参与设计和选取的,经过多次修改完善,最终得到了全体家长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当学生每天穿着优雅端庄的常服走在上学或放学路上时,他们的言行也变得更加彬彬有礼,成了学校周边社区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学校还对家长进行着装礼仪教育,让家长成为孩子的楷模。
开拓社交礼仪活动,让学生在社交礼仪中展现风采。首先开设礼仪课程,对学生进行社交礼仪培训。学校经常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团队前来参观交流,如何接待来宾,是学生学习社交礼仪的最好实践契机。为此学校专门开设了社交礼仪课程,由学校音乐教师负责指导站姿、坐姿、行走、鞠躬、微笑、礼貌用语等方面的基本礼仪。其次,通过接待参观团的实践,进一步培养学生待人接物的能力。学生从刚进学校与人交流时的胆小羞涩,变成了现在的落落大方、淡定自信,赢得了来宾的称赞。再次,让学生参与学校的大型活動及开放日活动,进一步把孩子推上社会大舞台。学校进行了多次的演讲与表达的培训,使学生在面对社会人员及新闻媒体的时候也能谈吐得体、举止大方,用一种优雅的姿态向社会展示科校学子的风采。
2. 开拓多种形式的礼仪教育课程
学长课程——礼仪教育大手牵小手。作为九年一贯制学校,学生的年龄段跨度较大,如何使礼仪教育贯彻落实到所有学段的学生,是学校重点思考的问题。为此,学校利用特色课程“学长课程”,让初中部七、八年级的学长学姐走进小学一、二年级的课堂,给学弟学妹们手把手地讲解各种礼仪。
家长课程——就餐礼仪手把手。为了培养孩子的就餐礼仪,学校利用家长课程,让家长们走进学校的餐厅,手把手地教孩子们就餐的礼仪。孩子们在家长的教导下,学得非常认真。在2019年4月,学校还向全区的学校展示了家长就餐礼仪课程,得到同行们的高度肯定和认可。
博士课程——内外兼修气质美。学校依托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专家团队到校指导的优势,专门为学生开设了灵活的博士课程,让学生和博士们有近距离接触和交流的机会。学校利用博士课程引导学生不仅关注外表和行为美,更要关注有学养的内心和修炼内外兼修的气质美。
3. 创新礼仪教育形式,让礼仪教育走出学校
礼仪教育不能仅局限在学校里和课堂上,为了让学生真正感受和展示礼仪之美,科校创新了礼仪教育的形式,通过研学课程,让礼仪教育走出学校,走进社会。例如,“小蝌蚪找妈妈”是学校的特色研学课程,学生被老师和家长们亲切地冠以“小蝌蚪”的昵称。每年冬季,学校组织部分学生去北京探访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去全国知名的学校参观交流,寻找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精心设计的研学课程处处渗透着礼仪教育。
首先,与专家面对面,熟练掌握访谈之礼。让学生走进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通过与教育专家进行访谈,寻找学校发展的根脉。在出发前,带队的教师专门给孩子们上一节访谈礼仪课,让孩子们知道如何热情有礼地问好、介绍自己、礼貌地提问题、得体地回应专家的回答等等。
其次,走进名校,慢慢懂得沟通、交流之礼。每次北京研学,学生们不仅突破了地域限制,克服文化背景和生活习惯不同带来的交流困难,还掌握了与人沟通和交流的技巧,更懂得了人际交往过程中的互相尊重、礼尚往来的礼仪。
最后,探寻传统文化,习得游览参观之礼。在北京研学时,学生走进了国家博物馆、故宫、圆明园等地去探寻传统文化的魅力。通过现场的学习,学生学会了如何安静有序地参观游览,在公共场合低声说话、轻声走路,尽量不打扰其他人。
注:本文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助项目“学校育人模式整体建构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编号:GYH2019007;课题负责人:方铭琳)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