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球
2020年高考全国Ⅰ卷文综历史命题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突出关键能力考查,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加强教考衔接和彰显教育考试公平,发挥了高考的积极导向作用。
一、以史育人,增强立德树人时代气息。
2020年全国Ⅰ卷高考历史试题通过考查对国史和改革开放史的学习和掌握,促进考生进一步深刻认识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艰辛探索和历史必然,激励学生坚定“四个自信”。以全国Ⅰ卷第31题为例,题目通过设置1983年安徽某濒临倒闭的国营制药厂被8个年轻人承包,实行有奖有罚的经济责任制,9个月就盈利12万元的情景,考查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凸显改革开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第34题,通过描写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巴黎:人们在巴黎内部建立了两座截然不同、彼此敌对的城市,一座是“奢靡之城”,另一座是“悲惨之城”,体现了资产阶级由于其贪婪本性,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导致工人阶级的生产条件艰苦,生活悲惨,批判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凸显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今年的全国Ⅰ卷高考历史试题进一步增强了立德树人的时代气息。既有美术史、教育史等领域的素材,强调考查的适切性和学科间的综合渗透,促进学生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又强调对考生历史视野的拓展,通过创设情境和要求考生联系所学,全面认识和分析解决问题,在更高层面上对问题的复杂性、深刻性进行着眼全局的把握。以全国Ⅰ卷第33题为例,题目通过16世纪的思想家蒙田从教育要培养“完全的绅士”理念出发,强调教育要注重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人,突出对理想信念等方面的考查和引导,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强化社会责任感,引导中学更加关注和加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为学生健康成长成才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第35题,通过设置1992年,墨西哥签订《北美自由贸易协定》以后,又制定了一系列负面清单,加强对金融、海运等基础行业的保护的情景,体现了在对外经济合作中要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具有很强的时代气息。
二、深化改革,聚焦关键能力考查途径。
2020年全国Ⅰ卷高考历史试题通过不同类别的史料和多元化的素材呈现形式,聚焦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以全国Ⅰ卷第25题为例,题目通过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描绘了唐太宗李世民接见吐蕃使臣的情景,要求学生综合图文资料,获取和解读有效信息,认识艺术审美与史料价值的有机统一;第28题通过英国传教士在上海创办的《格致汇编》设有“互相问答”栏目,考查学生阅读表格和提取表格中关键信息的能力,同时要调动和运用“洋务运动的影响,尤其是促进西学传播及民族工业产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其次,2020年全国Ⅰ卷高考历史试题借助任务驱动、增强探究与开放性、改进作答指向等手段,加强了对批判性思维、历史辩证思维能力的考查。以全国Ⅰ卷第29题为例,题目通过我国近代经济领域度量衡不统一的混乱状况为背景,考查学生透过现象探究本质,运用唯物史观说明历史现象的能力,20世纪20年代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军阀混战,全国度量衡不统一,这种社会存在决定了当时商品交易过程中换算困难,延长了交易时间,提高了商品交易的成本,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全国Ⅰ卷第42题通过以宋代的历史著作及其反映的历史时代特征为主线,要求学生“就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自拟一个能够反映其时代特征的书名”,并运用具体史实予以论证,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此外,2020年全国Ⅰ卷高考历史试题还通过增加主观题设问的针对性等方式,加强了对语言表达和组织论述能力的考查。以全国Ⅰ卷第41题为例,题目通过新中国与民主德国、联邦德国的关系的史料,设置了三个问题:(1)概述20世紀50~70年代中国与民主德国、联邦德国关系的变化及其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德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的历史条件。(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德关系发展的历史启示。这三个问题在设问的过程中都增加了针对性,如“20世纪50~70年代”、“中德建立战略伙伴关系”、“20世纪70年代以来”,有利于学生正确回答问题,同时也加强了对历史语言表达能力的考查。
三、稳定预期,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2020年高考是新中国高考历史上特殊的一次高考。为降低疫情对不同考生群体的影响,2020年全国Ⅰ卷高考历史试题,在题型题量、考查内容和阅读量等方面均保持稳定。题型题量方面由12道选择题、2道必做题和3道选做题构成;考查内容方面,选择题中的第24—27题是中国古代史部分,第28—31题为中国近现代史部分,第32—35题为世界历史部分;第41题保持了“贯古通今,中外关联”的特点;第42题为小论文题,要求自拟一个能够反映其时代特征的书名,并运用具体史实予以论证,试题难度略为降低;阅读量方面,今年全国Ⅰ卷历史试题字数为3658字,与2019年相当。同时,今年高考历史学科注重史料和素材的公平性和表述的规范性,使试题更加符合学生心理预期,试题更加符合考生的认知水平。在发挥学科育人功能的同时,还十分重视卷面整体风貌的积极正面性,力求试题情境更加真实生动、贴近学生心理和社会生活。把真善美的人本理念和奋斗进取、昂扬向上的时代风貌传达到考生内心,引导学生从特别的经历中汲取成长的财富。
除了稳定预期之外,2020年全国Ⅰ卷高考历史试题坚持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第30题,通过设置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即将胜利之际,中国共产党针对一些人的认识误区,强调要继续联合资产阶级,以便更好地在新中国建立后恢复发展经济的史实,诠释了中国共产党在对国情正确认识的基础上做出了科学决策,体现了唯物史观素养。全卷17道题目,都体现了时空观念素养,以第24题为例,题目通过设置春秋时期,楚国国君熊通要求提升爵位等级,遭到周桓王拒绝,“乃自立,为(楚)武王”的情景,考查春秋战国时期,传统的分封制受到了挑战,遭到了破坏。第45题,第(1)问通过清末新政时期部分商务法规、章程内容,考查学生概括清末新政在振兴商务方面采取的措施,体现了史料实证素养。第26题,通过设置两宋时期农作物推广的史料,考查学生对这一史实的历史解释素养。第27题,通过设置清代纂修宗谱主要内容包括血缘伦理、持家立业、报效国家等情景,呈现了儒家德治中“齐家治国”的爱国理念,考查了学生家国情怀素养。
通过上述对2020年高考全国Ⅰ卷文综历史试题的评析,我们在今后的高考备考复习过程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转变教学观念,调整备考策略。
高考命题发生了重大变化,由考查“基础知识、基本能力”转向考查“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因此,我们在备考复习中必须彻底摒弃”面面俱到、盲目备考”的做法,采取“高效复习、精准备考”的策略。
第二、提升关键能力,落实学科素养。
全国卷高考历史试题全面考查学生汲取材料信息、调动所学知识、客观叙述事实、解释历史事物等关键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学科素养。因此,我们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研读,重视历史学科素养的基本要求,学科视野要有综合的广度。学生应依托典型试题对这些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进行针对性专项训练,掌握基本解题思路和技巧。
第三、恰当处理备考复习过程中“讲、练、悟”的关系。
备考复习过程在进行强化训练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学生在高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练出来的,但容易被忽略的一个问题就是学生各种能力的提高关键是“悟”出来的。因此,我们在强调强化训练的同时,要给学生腾出一定的时间来,回顾反思复习的内容,悟出方法思路。合理规划强化训练与教师讲、学生悟的比例来,教师要多从思路与方法上给与学生精准点拨,为学生的反思感悟提供支持与帮助。
第四、合理将社会热点问题、学术热点问题嵌入到备考复习中。
随着新高考改革的不断深化,学术性突出,这是高考命题的基本走势。学生所学内容与重大社会现实问题的联系日益密切了,新高考要引导学生从“死读书”“读死书”的困境中走出来,这也是高考体系中联系“一核”与“四层”纽带的“四翼”的基本要求。因此,我们在备考复习过程中对社会热点问题、学科学术热点问题应高度关注,引导学生将其与所学内容建立其合理的联系,不要等到最后冲刺阶段,单独设置热点问题专题进行突击。
第五、关注价值情怀,把准复习方向。
高考历史备考复习过程中要突出对中华傳统优秀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改革文化的复习,重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建国初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成就、改革开放的辉煌历程的复习,坚持“四个自信”,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方针分析国际经济政治关系。
总之,2020年高考全国Ⅰ卷历史试题依据高考评价体系,以学科素养为抓手,将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和必备知识等考查内容贯穿为有机结合的整体,发挥了高考的选才功能和素质教育导向作用,指引了中学历史教育教学。
责任编辑 李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