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国宾
入夏有奇趣,家乡人常说“上有点点星,下有点点灯”,这入夏之夜的点点燈,便是乡间充满遐思和妙感的奇趣了。
这奇趣来自农村的田野,星光之下,田间地垄和草稞间,一只只闪着亮光的“小灯笼”,跳动的轻盈盈的微小光亮,带给人们诸多奇幻色彩,仿佛一下子掉进了童话中,这就是我们所熟知的萤火虫。
家乡人称萤火虫为“点点灯”,形象又亲切地将之拴牢在人们的日子里,像是抬足弓腰之隙,都离不开它的影子。依据外象,古书上还将之称为“炤”、“夜照”、“熠熠”,都是指它夜里能发光。在希腊,又称为“拉恩批鲁”,意即拖着灯笼走的虫。从这些字字见意的名字上,即使闭城不出的都市人,也能感觉出萤火虫的美妙和风趣来。若到浩如云海的古诗词里走一走,随便读上一首诗赋,或许就是流萤诗。“流萤”,这个充满想象的词汇,是唐代大诗人杜牧笔下的萤火虫,给人无限的美感与意象。杜牧《秋夕》诗中曰:“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远离家乡很多年,每次复读《秋夕》诗,我都忍不住转身回到过往的时光中,去搜寻一段段童声与童趣,更感到家乡夏夜的“点点灯”与“流萤”,同样可以入诗。
夜空中悬着半个碗口大的月亮,上面点缀着几颗小星星,遥远的村子里,夏夜的点点灯火开始晃动起来。一个个小娃童相约走出村子,嬉闹着来到野地间。乡村的夏夜跳动着,寂静的野地里,鸟雀般叽叽喳喳的孩童闯进一片奇幻里去了。松软的地垄里、青草间和浅水边,一点点醒眼的小荧光跑来跑去,一会儿在这边忽闪亮光,一会儿又窜到那边挑逗夜空,一会儿还像一个不解忧愁的小娃童,耍够了便找个地儿静止下来,但萤亮的小微光依旧对峙星月。小娃童在童话般的世界里快乐着,在曼舞的萤火如灯的神奇中寻觅无穷的美妙和乐趣。他们东奔西跑,忽南忽北,在田间地垄和草滩上,散乱地四处追赶萤火,一会儿工夫,透亮的小瓶子就塞满了这能发光的萤火虫。一回到家,乡间记忆中的一个个“小灯笼”,便可以拿在娃童的小手里细细把玩了,故乡夏夜的“点点灯”,亮晃晃地醒照着孩子们的童心世界。
萤火虫,萤科昆虫,黄褐色,身体扁平细长,体壁柔软,夜间活动,腹部末端有发光器,能发出淡绿色的荧光。这小小荧光走进童年,更给人神思。古人在萤火虫下读书之典故,又见证了先人的努力和勤奋,亦契合了家乡人“下有点点灯”的亲近生活的家常语言。
其实,我怎不知,在漆黑的夜晚,一只萤火虫闪着微光,又是父老乡亲根植于心中的人生路上的求索与希望,固有磨难与艰辛,但前行的步履中总有一盏吹不灭的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