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江流域壮族音乐的特征与创作研究

2020-10-09 10:58柴雨李希琳
艺术评鉴 2020年16期

柴雨 李希琳

摘要:右江流域的地方音乐多以壮族音乐为主,鲜明地代表了广西地方音乐地特征,在民间音乐中占有颇高的地位。本文结合右江流域的地理特征与壮族文化背景,分析了该流域壮族民歌的创作环境与艺术特征,并同时对使用壮族音乐元素的现代作品也进行了专业分析,在研究完当地特色民歌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了解壮剧与壮族特色乐器,并对他们进行艺术总结,最后结合所得到的成果进行创作研究。

关键词:右江流域   壮族音乐特征   创作研究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16-0005-03

一、壮族文化背景与右江流域的地理特征

生活在我国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壮族人民是中国人口最多的一个少数民族,同时壮族有着多种多样的特色文化传统与风俗习惯,壮族人民喜欢唱歌,每年“三月三”的歌圩可以说是他们最盛大的节日了。壮族民歌是他们表达自己的感情,叙述故事,遵守习俗的方式。形式、内容丰富多彩,歌词不定,有两三句的,也有三四句甚至更多的,更流行七字句和腰脚韵。壮歌的特点是触景生情,托物取喻,以猜谜、盘问等的形式,唱出动人心弦的歌词。而这次我们研究的主要是右江流域壮族的音乐。

右江,珠江水系西江干流黔江段支流郁江上游河段的名称。起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区澄碧河口,终于南宁市西郊宋村与左江汇合口的郁江干流河段。郁江水系发源于云南省广南县底好乡听弄村,流入广西百色市百色镇与澄碧河汇合称右江。右江流经田阳、田东、平果、隆安等县,在南宁宋村与左江汇合始称郁江。上游为“剥隘河”段,下游为郁江段。历史上也称右江和左江为郁江两源,而现代水文认为右江为郁江正源,为郁江干流,而左江为郁江支流。从方位上,左江在西,右江在东,右江段,全长707公里,流域面积38612平方公里,年平均径流量172亿立方米。在这条流域上,分布着大大小小的壮族聚居地,包括田林县、上林县、隆林县、田阳县等等。笔者主要是前往田林县进行实地壮族音乐的采风与研究。

二、右江流域壮族民歌的研究与分析

(一)《定安调》

定安调是生活在白色田林县壮族人民的特色歌谣,定安是当地一个壮族小村落的名字,而定安在状语里面的字面意思代表祈求平安、生活安定的意思,所以和这个调有关的歌曲多和平安安稳相联系。采风所记录的歌曲是一首关于定情的情歌,代表着感情的稳定,由当地壮族民间歌手所演唱。根据录音记录笔者通过后期记谱对该作品进行了音乐分析。

这首歌曲节拍从律动上属于4/4拍,记谱后观察并了解到该曲的曲式结构为引申型中句的带再现单二部曲式,下面是具体的分析。

引子具有1小节,结束音收在商音上,开放性的手法,再配合歌词中的“离开家门送信物”,更有一种走出去,走向远方去定情的画面感。

A段是一个二句类、非方整性、重复材料、收拢性的乐段。a句旋律上围绕着骨干音A进行围绕式写法,绵延曲折,表现了去见心上人的路途之遥远。a1句是a句的变化重复,节奏上做出了一些改变,代表着途中道路的变化。

B段是一个二句类、非方整性、对比材料、收拢性的乐段。b句属于引申型的中句,旋律手法上也是围绕骨干音来写,只不过这时骨干音变成了G。装饰音在该句里出现得尤为频繁,同时音区向上发展让这段旋律变得十分优美与暧昧,表现出了见到心上人时内心的激动感与羞涩感。a2句则是再现句,像是送完定情信物又回到蜿蜒曲折的道路上回家一般,但脑海中还在回想着刚刚的瞬间。

剩下的段落都是对B段的变化重复,大致上相同,在中句時的节奏略有变化。

该曲调式为传统五声调式,采用了同宫系统交替调式的手法,在#D商调式与#G徵调式之间来回交替,这样的手法让曲子听起来色彩更加丰满,即便是在清唱没有和声支撑的条件下,也留下一种意犹未尽,空灵的感觉。

(二)《旧州调》

旧州调是田林旧州的民族特色音乐,旧州指古时这个地方的官升职到了别的地方之后,那这个地方就变成了旧州,地方官升职的地方便为新州。旧州调发展至今已有36声腔,由旧州山歌发展而成,调式稳固明朗,旋律恬静。此次笔者有幸听到是这些声腔的源头,旧州山歌。

《旧州调》使用4/4拍记谱,曲式结构为一段曲式。

A段是一个二句类、非方整性、对比材料、开放性的乐段。a句采用了非常多的大附点节奏型,仿佛在描写波澜起伏的山丘一样。同时长音短音结合的旋律手法,体现了动静结合的思想,描绘出一幅雨后空山图的景象。b句中旋律与前一句类似,但加入了新的节奏型,使得动静对比更明显,深化意境。

后面的段落都是对A段的变化重复,具体变化在节奏型上,但具体都是附点为主。该曲子最大的特点就是开放性的结束句。在每一段的最后一个音后面都会有一长串的尾音,并且每一段的尾音都是不同的。刚看这首曲子的谱子可能不觉得这是一首山歌,因为歌曲的主体部分旋律都是以级进为主,而真正让这首曲子成为山歌的便在这尾音上。尾音中旋律跨度大,多以跳进为主最后都会停在较高的音域位置。在后面对民间艺人的采访中了解到,在这首旧州山歌中尾音是即兴演唱的,每一遍都不同,这也突显了在山中生活的自由感。

该曲子的调式比较特殊,不同于传统的五声调式,这首歌曲只使用了四个音,并且其中还有清角这个偏音在。这使得整首歌曲极具特色,很有少数民族风格,能很好地表现出在大山中生活的少数民族人民的日常景象。

综上所述,壮族民歌的音乐风格与地理环境因素有着极大的联系。在高山地区的民歌中,曲子音域跨度大,音程之间的的跳进多,而在平原地区的民歌中,曲子音域跨度小,音程之间的连接多以级进为主,有少部分跳进,如第一首《定安调》出自于平原地区,其旋律蜿蜒纏绵;第二首《旧州调》中尾音大跳较多,符合山区少数民族民歌的特征。

三、壮族民歌风格创作歌曲的研究与分析

壮族音乐在国内外都颇具影响力,除了国内每年定期举办的歌会之外,2014的春晚上,广西歌手韦晴晴献唱了壮语版的《敬酒歌》,这也是壮语节目首次登上春晚的舞台。而后在戏曲春晚的舞台上,韦晴晴代表广西壮族演唱《五谷丰登唱新歌》,这首歌曲将壮族音乐与戏曲元素相结合,让人耳目一新,也让壮族音乐更加多元化。壮族音乐除了在国内发展,也在国外的舞台上绽放光彩。2018年第十五届国际民族电影节中,我国选送的8分钟影片以及影片的壮族原创音乐《太阳鸟母》夺得了本届最佳原创电影音乐大奖,壮语初次以最典雅的歌唱艺术形式在地球的另一边传唱。不少作曲家为了创作出好的音乐都会来到广西壮族自治区进行采风。不知不觉,壮族民歌成为了创作中一个很好的音乐元素。下面是两首壮族风格作品的分析与对比。

(一)《请进屋来喝杯酒》

这首歌的曲式结构为变化再现的单三部曲式。

前奏为3小节,具有引入功能,激发听众的感受,将听者带进热情的氛围中来。

A段是一个三句类、对比材料、非方整性、收拢性的乐段。a句旋律多以级进为主,音程关系跨度不大,给人一种山路蜿蜒幽静的感觉。B句向属方向进行,出现偏音Si,给人一种挽留的感觉。c句结合了前两句的旋律,好比起承转合里面的“合”,给人一种完满终止感。

中段是一个并置型的中段,是一个二句类、对比材料、方整性、开放性的乐段。d、e句开始出现长音,结构从密集变为开放,音程跨度变大,给人一种客人已在屋中喝酒时惬意的感觉。

再现段是一个三句类、对比材料、非方整性、收拢性的乐段。a1句是a句的变化再现,f、g句新材料的出现,采用了疏密结合的节奏形式和一字多音的作曲技法,体现出客人喝完酒抒发内心情感和壮族人民热情豪迈的感觉。

(二)《爱我中华》

这首歌的曲式结构为非再现的三段曲式。

A段是一个四句类、方整性、重复材料、收拢性的乐段。该段节奏明快,旋律清新流畅,a、a1、a2三句同头变尾,强调歌曲的主旨——团结。

B段是一个二句类、方整性、重复材料、收拢性的乐段。c句衬词的出现让整首歌的发展显得非常大气。c1句是c句的同头换尾,结尾收拢更好的推向了高潮。

C段是一个四句类、非方整性、重复材料、收拢性的乐段。该段重复材料,旋律音域提高,体现出号召性和使命感,情绪激昂,充满活力,表现了中华儿女爱中华的深厚感情。

虽然这两首歌曲都是广西壮族风格的歌曲,但这两首歌曲风格对比强烈,第一首旋律蜿蜒婉转,多以宫商角音为主,装饰音和一字多音运用较多,使整首曲子显得延绵不断,悠扬漫长。同时该曲子就使用到了类似于《定安调》中的旋律进行手法,围绕着一个特定的骨干音,蜿蜒连绵的向上级进。;第二首旋律激昂热情,多以宫角徵音为主,基本上为一字一音,使整首曲子显得铿锵有力,十分激情。

四、壮族特色乐器与其他音乐形式的研究与分析

壮族民歌使用乐器同样也丰富多样,擦弦乐器有:马骨胡、葫芦胡、七弦琴、二胡等;弹拨乐器有:阮、天琴、三弦等;吹奏乐器有:波列、竹笛、木叶哨等;打击乐器有:铜鼓、大鼓、峰鼓、八音鼓、八音锣等。乐器音色独特,与西洋器乐的恢弘宽广、气势雄伟形成强烈的对比,可以把这些乐器融入歌曲里成为其特色。

其中,壮族的代表性乐器是马骨胡。它是壮族拉弦乐器,琴筒以马骨制成而得名。主要流行于广西左右江流域。多为壮剧伴奏,亦可用于独奏、民乐合奏、地方戏曲和说唱音乐伴奏。马骨胡相传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最初用于节日串寨演奏,称为“游院”。后来用于壮剧伴奏。

铜鼓,也是壮族的代表性乐器。壮族铸造和使用铜鼓已有两千七百多年历史,铜鼓有很多类型,大小不一。鼓面圆平,鼓身中空无底,装饰着各种图案花纹。有铜鼓就有铜鼓舞,乐舞是古时人们祭祀仪式的主要内容,壮族先民每逢祭祀仪式就跳铜鼓舞。如今铜鼓舞仍然流行于壮族民间,只是他的祭祀功能逐渐衰退,更多是娱乐性。历史上,铜鼓既是乐器,也是权利和财富的象征,只有部落首领或村寨头人才拥有铜鼓。

壮族还有一个最具特色的乐器——扁担。扁担是壮族互击体鸣乐器,源于劳动工具和日常生活,常用于壮族民间舞蹈伴奏。古时,壮族是以舂杵为节奏乐器来进行欢庆佳节,预祝丰收的群众性娱乐活动,后因舂杵笨重,边改用扁担,称为扁担舞。壮族的扁担,既是劳动工具,也是扁担舞的节奏乐器。

这些乐器不单单使用在民歌的伴奏中,也常常使用在壮剧音乐的表演中。特别是马骨胡,民间还有“有北路壮剧才有马骨胡,没有马骨胡的伴奏则不是北路壮剧”之说。

壮剧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传统戏剧,壮剧是在壮族民间文学、歌舞和说唱技艺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他与壮族的民歌是同源的。壮剧因流行地区不同而分为北路壮剧、南路壮剧、壮诗剧、云南壮剧,用当地壮族方言演出,唱腔曲调丰富。乾隆年间1765年,田林县组织龙城班搭台演出唱本《农家宝铁》,这是北路壮剧最早的组织演出。北路壮剧音乐唱腔属联曲体形式,唱腔包括有正调、平调、哭调等,还有不同角色使用的唱腔,例如媒婆用“媒婆调”,武士用“武公调”等。壮剧的音乐伴奏都颇有壮族民歌风味,有72个调,而且每个曲调都是结合行当来伴奏。大调是用于伴奏小旦的唱腔的,曲调婉转抑扬,多半是用十六分音符,全曲以曲子第一句为主;反调是用于伴奏武生打仗时用的,节奏强烈,多用八分音符及四分音符;过场调是旦角走路时的伴奏曲,皇帝出场有时也会用过场调,例如壮剧中的“大过场”一般是上台用的,用于上台走台步时使用;二过场是欢快的,所以一般开心的时候,结婚办喜事的时候伴奏都用的二过场;三过场一般用于皇帝出场时,多半是八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婉转优美。

五、壮族民歌素材的创作思路

在这次采风之后,笔者使用了采风得到的壮族音乐素材进行了创作。创作出《壮族民歌主题变奏》《定情》等音乐作品。

在《壮族民歌主题变奏》中,使用了在当地壮族民歌中所听到的旋律作为主题,再使用变奏手法对原有主题进行变奏,总共九个变奏。在以前的创作中,创作壮族风格的作品时总是没有壮族特点,在经历了这一次采风之后,了解到了壮族民歌独特的调式以及旋律走向,才使得这首作品变得更加成熟。在其中几次的变奏中,使用了在《旧州调》中相同的调式与附点节奏型,能很好地展现出壮族人民在山上生活劳作的场景。

《定情》是一首长笛独奏作品,是笔者在听了《定安调》之后有感而发而做成的作品。该曲曲式使用了三段曲式,旋律上借用了《定安调》的引子作为该曲的主题,之后往后发展。作曲手法上也使用了围绕骨干音进行演奏,突出了缠绵,意犹未尽的感觉。

六、结语

从上述的文章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右江流域的壮族音乐受到该地区风土人情的影响。在河流边上的民间音乐,收到水路蜿蜒的影响,旋律也变得蜿蜒曲折,所以衍生出了围绕骨干音书写的手法。稍微远离一点,处在山中的民间音乐,便出现了跨度大的尾音,旋律也多以跳进为主。在研究前人创作的作品后,可以了解到,要写出带有壮族音乐风格的作品,要在节奏与调式上共同下手。首先要先明确是哪一种地域的壮族歌曲,再使用相对应的特征作曲手法进行创作,最后再加上对应的传统调式,一首带有壮族民歌元素的作品就被创作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