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伟斌
摘要:近几年,技工院校机械制造类专业招生人数逐渐减少,很多学校都面临“招生难”的困境。笔者对这种现象进行了系统的调查,从招生渠道、生源质量、企业用人机制、学校的培养模式方面分析并找出原因,从招生宣传工作、专业课程改革、校企合作、分层次教学、精准培养四个方面提出了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工院校;招生;企业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我国要实现“中国制造2025”,全面提升中国制造业发展质量和水平,离不开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技能人才队伍。我国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任务主要由技工学校、技师学院和中等、高等职业学校来完成。其中,技工院校的机械制造类专业的招生人数呈快速缩减的状态。我们必须正视这种现象,对这种现象进行系统的分析,找出问题原因的着力点,有针对性的寻求解决措施,或许会改变目前的困境。
1造成招生人数减少的原因
技校招生人数减少的现象形成既有作为外因的社会因素也有作为内因的自身因素。以下是笔者经过调查和多年教学工作经验总结出的较为突出的几个原因:
1.1招生渠道单一
我国的职业教育管理体系分为两大部分,一是由人社部门管辖的技工学校和技师学院,二是教育部门管辖的中职、高职学校。教育部门同时管辖着初中、中职和高职,为了保护本系统内的招生和发展,会优先考虑保证中职、高职的生源。各地教育局会向各中学下达招生指标,各班主任会积极推荐学习成绩不高的学生到当地中职学校报名,有的班主任会直接替学生报名,不推荐学生报考技工院校,不允许技工院校到中学进行宣传招生。技工院校只能自主招生,依靠本校教师向亲戚朋友宣传招生,依靠在校生和毕业生进行招生,在招生形式和渠道上,相比职业学校明显处于劣势,直接影响技工院校的招生数量。
1.2生源文化程度较低
技工院校主要招生来源是中考分数达不到高中录取分数线的初中毕业生,在这部分学生中,成绩略高一些的学生,无论是家长还是学生本人还是希望能有机会读大学,获得专科或本科学历,所以大多会选择报考职业院校的3+4本科、3+2专科和五年一贯制专科,报考后没录取的还会选择上“春考班”继续实现自己的梦想。剩下的学生多数中考成绩在300分以下,不仅基础文化程度低,学习习惯较差,还不乏一些“问题”学生,技工院校的招生对象主要是这部分学生。这些学生入校后,学校要把大量的精力要用在改变学生的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三观、培养学习兴趣上,文化程度低确实给学生学习基础理论课程、专业理论课程带来很大的难度。由于招生人数少,技工院校对每一个招进来的学生都很珍惜,即使学习成绩差也不太会影响毕业,学校担心学生毕不了业会影响后续的招生工作。学生知道学好学差都能毕业,会更加无所顾忌,越发不重视学习。长此以往,造成毕业生质量下降,势必会影响学校的教学质量和社会声誉,在生源紧张的环境下,社会声誉不佳的技校招生只会更加困难。
1.3企业的用人机制落后
任何一个企业都期望长期、持续、健康、稳定的發展,但是有很多企业的用人机制落后,常常因为没有处理好人才管理工作而造成员工工作积极性不高,跳槽离职率高,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不利因素,同时也使学生认为所学专业就业不理想,从而影响本专业的招生。以日照市为例,通过调查往届毕业生得知,学生就业三年内离职的主要原因是:一是工作时间长,每班次工作时间为10-12小时,没有休息日,请假休息一天就少一天的钱,虽然月收入能达到5000元以上,但这是靠加班获得的;二是企业的地址大多是在开发区、工业园,地处城市郊区的位置,缺少餐饮、影视、KTV等适合青年人消费休闲的场所,学生缺少娱乐休闲活动,感觉工作生活没有乐趣。有的单位住宿条件不好、没有职工食堂或有食堂但伙食不好,也是造成学生“幸福指数”不高而离职的原因;三是有些企业由于市场竞争激烈或产品订单有规律性,订单多时大量招工,订单少时就裁员或放假,很多员工在放假时的工资低于省最低工资标准或没有工资,时间久了,员工就会辞职另谋工作。长此以往,使大部分年轻员工养成了在一个企业“干不住”的习惯,工资收入减少时会主动辞职,另谋高就。种种原因,呈现出来一种不理想的就业现状,就是机械制造类的毕业生就业不稳定、收入不高、工作时间长、单位比较偏,这些评价和舆论会直接影响招生工作。
1.4学校的培养模式不能适应市场需求
在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部分技工院校不能快速转变思想,与时俱进,跟上市场经济发展的步伐。主要表现在:专业设置多年不更新调整,培养模式仍然是理论课加实习课,与企业完全脱节;校企合作停留在书面协议上,学生没有企业实践经历;指导教师也是从大学校园到技校课堂,也缺乏企业实践经验,技能水平不高,实训设备仪器常年不更新,设备型号过时,故障率高,教学质量不高,培养出来的学生不适应工厂的生产模式并且竞争力差,整体水平较低,就业难,学校的声誉也会下降,从而影响学校的招生吸引力。
2摆脱招生人数减少的对策
技工院校面临的招生渠道单一,生源质量下降,企业的用工制度落后等现象,都属于客观的外部原因,短时间内是无法改变的,学校只有面对现实,适时做出调整,积极面对,寻找对策。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2.1积极做好招生宣传工作
充分利用学校官方网站、公众号、微信群等新媒体,宣传学校的办学特色、专业特点、优秀毕业生事迹、就业前景等宣传资料和视频,让更多的学生和家长了解技工学校的性质和专业特点,能为自己做出正确的升学选择。学校在每年的秋季或春季组织一次开放周活动,邀请学生和家长到学校参观体验,学生自由参观在校生的理论课堂和实训课堂,近距离观看机床加工零件的过程,各观看点配备教师和学生志愿者,为家长和学生答疑解惑,目的是让学生更多的了解专业特点和将来的工作,使学生在报志愿选专业时不至于盲目随从,避免因选择了自己没兴趣的专业而造成日后的退学或厌学,也为国家节约了教育资源。
2.2专业课程改革
学校培养的对象变了,自然要调整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专业课程改革。技工学校近些年招收的初中毕业生大部分基础文化程度低,理论学习能力差,相比而言,大多数学生对实训操作的兴趣要高一些,动手能力要比动脑能力强一些,针对学生的这种特点,学校应因材施教,专业课程必须进行改革,应本着“知识够用”、“技能过硬”的原则,应积极推广一体化教学,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以工作任务为导向,组织编写适应本校学情的校本教材,完成工作任务要用到哪几个知识点,就学哪几个知识点,其他的知识内容只做一般性了解和介绍。工作任务的确定由学校和企业共同研讨确定,既遵循国家职业标准,又贴近实际的产品特征要求,使任务的学习过程尽量等同于企业的生产过程。只有这样,才会尽可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恢复逐渐丧失的学习习惯,才能成为企业需求的技能型人才,毕业生的质量高了,是最有说服力的招生宣传,报考该校的学生自然就会多起来。
2.3深入做好校企合作
技工学校是为企业培养技术工人的,做为学校和教师,应及时了解企业对毕业生职业能力的要求有哪些变化,才能有针对性的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学校和企业之间应深入开展“工学交替”、“顶岗实习”,让学生在校期间得到企业锻炼,提前适应工作岗位,正式毕业后走上岗位才能“干得住”。学校要规范人才培养方案,将进入企业实习的时间固定,编入学期授课计划,专业教师跟随学生一同进入企业,做好学生管理工作的同时学习企业的生产技术和现场管理等知识,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学校要对学生的实习过程进行监督管理,实习结束时由企业带班师傅和带队教师共同对实习的学生做出实习评价。深入开展“引企入校”,根据学校设备情况,将企业中适合的产品加工任务引入学校,按照企业生产模式组织学生进行实习加工,使学生在学校里就能体验到工厂的生产模式,企业节约用工成本,学校节约实训耗材。“引企入校”的生产过程中,由企业人员主导,按照企业的管理方式进行管理,包括工作时间、产品进度、质量控制、7S管理等,使学生达到“准员工”要求,相当于把入职培训提前搬到学校内部进行,学生毕业后可以直接或尽快顶岗。这些做法有利于学生尽早进行职业定位,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工作的适应性。
2.4分层次教学、精准培养
一个班级的学生到了第四学期时,他们的学习成绩和专业兴趣会呈现明显的分化,并且趋于固定。大体可以分为三部分:一部分同学是在教师的教育督促下上课能听讲,实训课题能按要求进行,布置的作业能完成但是积极性不高,这些学生按照正常教学进度学习即可;第二部分同学是不愿意学习,不喜欢本专业,也明确将来不会从事本专业,对这部分同学以不干扰他人和影响教学秩序为原则。第三部分同学是愿意学习的,这些学生喜欢所学专业,有较好的学习习惯,学完规定课程内容还想学习更深层的知识和技能。对于这部分学生,學校可以以兴趣班或社团的形式,将他们组织起来,配备骨干教师,利用课余时间进一步强化理论和操作的学习,扩充专业领域内的新知识,学习新软件的使用,坚定他们的从业信心。这部分学生毕业时,重点推荐到规模大、效益好的企业,技术含量高一些的岗位,企业也会重视这部分同学的工作安排和职业发展,学生大多在岗位上有较好的表现和成绩。这对学校的声誉有显著的提高,对社会的影响是积极的,会吸引更多的学生报考本专业。
3结束语
总之,伴随着社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和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技工学校的招生难这一问题,应当引起全社会共同关注与支持。技工教育工作者,应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强化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正确面对困难,尽快破解招生难题,为社会培养复合型专业技能人才而努力,为经济建设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杨旭萍.技工院校“招生难”困境解析及对策[J].中国培训,2019(07):6-7.
[2]王文珍.技工学校招生之难及破解之策[J].百科知识,2019(24):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