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园子“种”理想
洋女婿种花栽草的小院,因为中国丈母娘的到访而换了模样,花花草草不少被换成了香菜、大葱——为什么很多中国人喜欢种菜?这个新闻让“种菜”的话题再次引发网友热议。
四处观察一下,一小片土、几粒种子、些许清水和肥料,悉心照料下就能收获数捧新鲜蔬菜、几盆鲜美瓜果;再仔细回想,在手机屏幕,在网页游戏,在数字农场……轻点鼠标、摆弄键盘,就能体验一份作物养成的乐趣。
事实上,种菜在中国不仅有着历史演进的逻辑,也兼具现实因素的作用。从狩猎采集时代到农业种植时代,华夏大地上早早就出现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定居生活。四季分明的气候条件,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重视农桑的历史传统,勤劳肯干的民族禀赋……正是这些得天独厚的优势,点亮了种菜这个技能,帮助中国先民抵御灾荒、战胜饥饿。
对中国人来说,种菜是一种生存需求,也是一种精神情结。“耕”被摆到了和“读”一样高的位置,是人们追求的理想状态之一种。
白衣青春芳华
疫情当前,柳峰,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的一名男护士奔赴一线,默默扛起作为医务人员的责任——父亲笔下的“90后”大男孩,成为众人眼中的英雄。
其实,哪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柳峰的背后,是心怀牵挂、默默支持的家人:护士节当天,父亲写下“鞭敲金镫响,高奏凯歌还”的诗句,为他庆功;当儿子再上战场,父亲又写下“抗疫归来刚消停,又闻鼓响号角声”,记录下疫情防控中这段特殊的亲情与温情。
在父母心中,孩子始终是割舍不下的牵挂。对“90后”“00后”而言,他们已独立长大:不论是为节约防护服,上班时不喝水的湖北医生叶黎文,还是新婚燕尔便一头钻进寒风里防控疫情的辽宁社区工作者邢展,从当代年轻人身上,我们感受到了将热血青春书写在大地上的赤子之心。
“不畏艰险、冲锋在前、真情奉献”,他们展现的,正是当代中国青年的责任与风采:“90后”“00后”正用行动证明,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是好样的,堪当大任,他们绽放出的,是更加绚丽的青春之花。
35岁一道关
“35岁以后还能干什么?被公司辞退了,做点儿小本生意,还是开滴滴、送外卖?”这样的问题,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在各大社交媒体上出现,戳一戳当代职场人紧绷的神经。再配合层出不穷的社会新闻,好像时刻提醒,35岁是一道人生难关。
可当真正处在35岁时,你会发现,这些消息根本吓不到自己的防弹玻璃心,反而会觉得异常欣慰,因为“还好,大多数人都和我一样”。
作家许知远曾在一次采访中回答:“中年危机的说法是很蠢的,它是在制造不同的年龄部落,给中年人提供避风港。真正可怕的不是年龄,而是期望躲在中年危机背后,掩盖自我矛盾的人。”
中年危機确实描述了一个群体的普遍现状,但也印证了一个道理:人活在痛苦里面,比去解决问题要容易。
人对自身存在意义感到迷茫,不够自信时,才会去寻求群体安慰。这样的想法能让自己减压、放下包袱。不过,如果人活成了一台机器,从未想过提升自己的能力,跳出现有的舒适圈,那就不是中年危机,而是年年危机了。